新聞稿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5

新聞
創新, 健康, 科技
普及體能運動的穿戴式科技
由三名科大科技領導及創業課程碩士生組成的Sensable Dynamics(前稱NGgear FitKick)團隊擊敗15名實力強勁的對手,勇奪青年企業家發展局E挑戰杯創業計劃挑戰賽 2015及香港科技園贊助的「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企業家獎」,成為雙料冠軍。 獲獎產品Fit-Kick是一個配備感應器、專為年青人而設的穿戴式護踝,在何時何地均可提供快捷方便的體能和運動訓練指引。隨著科技應用成為年青人生活的一部份,體能應用程式、體能監測裝置、收看運動示範短片及視像通話訓練日益普及,但這些應用只提供一般運動的建議,並無包括個人化指引。
新聞稿
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 國際, 教育
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蟬聯全球排名第二
凱洛格-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繼續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排名中高踞前列位置,再度獲排行全球第二。自2005年至今,課程已連續十一年高踞該全球排名前三位。 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由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與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Kellogg)管理學院合辦,課程今年已踏入第十七屆。
新聞稿
教育,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 教與學
科大舉辦Coursera第二屆亞洲區域研討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舉辦Coursera的第二屆亞洲區域研討會,約180名來自亞洲主要院校的代表於本月15至17日一連三日聚首科大,出席關於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s)、網上及混合教學法,以及高等教育界最新發展趨勢的研討會及工作坊。 研討會由科大聯同香港大學舉辦,匯聚Couresera在亞洲區夥伴機構的大學管理人員、教授、教學設計人員、項目經理、技術專家和課程人員。Coursera是全球最大的網上開放式教育平台。
新聞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 大數據
大數據時代
收集大數據及數據挖掘技術為近年熱門的研究領域,不少跨國企業,如英特爾(Intel)、谷歌(Google)及阿里巴巴等,每年均投放大量資源,挖掘和分析大數據,從而調整經營策略。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主任、新明工程學教授楊強教授一直致力研究大數據及其實際應用。楊教授於2012年獲華為邀請參與創辦從事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研究的諾亞方舟實驗室,其後於2013年返回科大繼續埋首科研。他指出,應用和分析大數據有助不同機構作出更有效決策,在不同範疇,如教育、醫療、政策制定上都能有所應用,涉及範圍十分廣闊。
新聞稿
創業, 商業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先生 在「科大25周年青年企業家講座系列」就中國創業之路分享真知灼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10月12日舉辦首個25周年青年企業家講座,由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先生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反應熱烈。 沈先生以「中國創業之路」為主題,闡述推動中國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他認為科技突破及創新思維是推動中國企業發展及創業投資的兩大元素,成功之道就在於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業應用及產品。 沈先生說:「想成為創業家,必要帶來突破。突破並不一定是技術層面,亦可以是商業模式上的突破,而不只是模仿或複制。」沈先生強調創業家需要創新思維,他表示:「競爭對手總會嘗試抄襲你,甚至超越你,所以你要不斷力求創新。」
新聞稿
教育, 工程
香港科技大學與滑鐵盧大學合辦工學博士雙學位課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滑鐵盧大學推出工學博士雙學位課程,讓獲選的學生可同時獲得兩所大學授予博士學位。滑鐵盧大學是加拿大的優秀學府,在科技創新範疇尤為出色。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與滑鐵盧大學校長Feridun Hamdullahpur教授於10月7日在滑鐵盧簽署合作備忘錄,同意開辦工學博士雙學位課程。這項合作將於明年展開,兩所分別領先亞洲及北美洲的大學將建立強大的學術聯繫。 Hamdullahpur教授表示:「這項合作結合兩校的創新思維去培育年輕學者,為來自兩校頂尖工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建立基礎,推動學術及研究合作,我們對此感到驕傲。
新聞稿
校園生活, 學生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舉行水上活動中心一期動土儀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剛舉行水上活動中心一期工程的動土儀式。中心將成為校園新地標,不但為科大師生提供一個多元化的水上活動場地,更充實同學的校園生活,並促進大學與水上運動團體的合作。 科大依山傍海,景色優美,為善用地利優勢,校長陳繁昌教授倡議興建水上活動中心,並成立專責小組推進計劃發展。中心一期設有船棚,存放各類型船隻及設備,並提供水上活動訓練基地。
新聞稿
商業, 學生發展, 金融科技
科大與金融發展局舉辦論壇 探討金融服務業就業機遇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及金融發展局(金發局)於十月五日聯合主辦論壇,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金融服務業各種就業機會。 論壇的主題為「投身金融服務業」,是金發局「業界人士講座系列」的第五項活動,旨在為年輕畢業生和大專學生提供指導,讓他們為投身金融業作好準備。論壇約有一百名學生出席,與金融專才共同探討金融服務業的就業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