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聞
研究, 物理學, 人工智能
科大研究團隊研發全球首個全光學多層神經網絡 有助研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硬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科研人員成功研發全球首個可用作深度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全光學神經網絡,不但能讓人工智慧在處理較複雜的問題上﹕例如辨識事物之間的關係或風險評估等範疇,進一步追近人類,更可在能耗大幅度降低的情況下,以光速進行運算。一直以來,光學網絡操作僅限於線性*運算,但只靠線性運算並不能讓神經網絡模擬人類大腦運作而達至「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人工智慧要掌握深度學習,需具有「非線性啟動函數」(non-linear activation functions) 的多層神經網絡。然而,在現存的光電混合神經網絡中,模擬人類大腦回應方式的「非線性啟動函數」乃透過電來實現,這限制了光學網絡的運算速度及能力。現在,由科大物理學系教授杜勝望及助理教授劉軍偉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實現了首個全光學多層神經網絡,為構建大規模的光學神經網絡推進一步。為突破限制,研究團隊利用冷原子介質內只需極低鐳射功率便能運作的「電磁波引發透明效應」(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EIT),來實現非線性啟用函式,並製作了一個雙層全光學的神經網絡。為測試成效,團隊利用這個網絡,對凝聚態物理學易辛模型(Ising model)中的有序相和無序相進行分類,發現與高性能電腦神經網絡運算的結果一樣準確。杜教授表示﹕「雖然我們現在的成果只是一個概念驗證(proof-of-principle)的測試,但它表明新一代的光學人工智慧—即在低能耗的情況下進行快速運算,是有可能的。」劉教授補充謂:「未來,我們希望擴大此技術的規模,構建一個更大型、更複雜的全光學神經網絡,以作圖像識別等實際應用。」研究結果近日刊登於權威期刊《Optica》,並獲美國光學學會撰寫新聞稿介紹。
新聞
金融科技, 研究及科技
科大與微眾銀行攜手成立首個粵港合作銀行業聯合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微眾銀行(微眾)成立「香港科技大學-微眾銀行聯合實驗室」。雙方將利用各自於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和轉化的優勢,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以及金融監管科技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同探索前沿技術,培養科研人才。是次合作亦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微眾為內地首個互聯網銀行。是次合作不僅是微眾首個與本港大學共同開展的科研項目,亦標誌著首個粵港兩地聯合成立的銀行業實驗室。根據協議,雙方未來將設立科學委員會,集中在機器學習、區塊鏈、智能運維、數據挖掘等範疇,揀選具科研價值並符合雙方旨趣的項目,展開深度研究。科大副校長葉玉如教授、微眾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先生簽署合作協議,科大校長史維教授與首席副校長倪明選教授、微眾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顧敏先生、微眾行長李南青先生、科大工學院院長兼聯合實驗室主任鄭光廷教授、微眾首席人工智能官暨科大計算機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楊強共同出席儀式。微眾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顧敏表示很榮幸成為科大的合作夥伴:「我們啟動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是雙方合作的一個新里程碑。希望聯合實驗室以開放、開源和協作的精神,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立足灣區、放眼世界。攜手各類合作夥伴在金融科技的底層演算法和技術研究方面做出更多成果,同時大力推動應用場景落地和創新業務模式,著力解決微小企業和普羅大眾在生活和發展中的痛點問題。」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對達成本次合作感到欣喜。他表示:「在這個顛覆性的創新時代,以人為本的科學、技術和商業創新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作為一個發達且世界領先的城市,香港是一個理想的合作平台。科大與微眾銀行自去年起已開始在輿論風險控制、反洗錢等領域展開合作,提升銀行的風控能力和業務水平。今次我們進一步深化合作,希望透過科大的科研能力以及微眾在內地銀行業務的創新應用經驗,開拓新一代銀行業技術,並將之轉化成對社會具影響力的新產品。」
新聞
海洋科學, 環境, 本科生, 海洋生物
科大推出全港首個海洋科學與技術本科課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海洋科學系將於今年九月推出香港首個海洋科學與技術本科學士課程,以培育年輕一代、具有實際經驗的海洋環境研究、保育和管理人才。近年來,各國科學家共同開展了越來越多的海洋探索和研究項目,不僅希望尋找新資源,更希望在科學研究上尋求新的突破。過去數十年中,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而探索新資源的任務變得益發重要。為了培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人才,科大即將推出新的本科課程「海洋科學與技術」(海洋科技),銳意培育學生在環境範疇的技能和特質,使他們能在這個對人才需求若渴的領域發揮才幹,成為教育家、海洋科學家、技術人才或其他專業人士。憑藉跨學科的教授團隊以及強大的海洋研究背景,科大具備了成立一個綜合而全面化的海洋科技課程的實力。有關課程不僅涵蓋海洋科技的基礎知識、漁業和保育等方面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亦涵蓋了多個技術層面如數據挖掘技術和管理、海洋動力模型的構建及可視化、污染追蹤技術,以及可應用到不同工業範疇的海洋活性化合物的挖掘技術等。課程非常重視同學的實踐經驗,將會與內地、台灣、日本及世界其它地區頂尖的海洋研究機構和在海洋產業擁有顯著地位的地區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總整課程(capstone projects)、實習和海外交流機會。科大海洋科學系署理主任兼捷成David von Hansemann理學講座教授錢培元表示:「海洋真正是追求科學突破的前沿,它既是全球氣候的主要動力源,亦是地球上最少被探索和瞭解的環境。海洋產業對沿海地區(如香港)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經濟支柱,而海洋產業和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均需高質素的人才與先進的科技。我喜見科大開辦本港首個海洋科技課程,填補相關人才的缺口。我期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對海洋有更深入的瞭解,並會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海洋資源,達至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兼本科生課程主任劉振鈞教授補充指:「本課程的畢業生出路甚廣,隨著愈來愈多沿海基建項目的落實和生態旅遊業的興起,社會對海洋科學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個四年制的學位課程將會好好培養學生,讓他們能勝任包括海洋產業、政府機構、非牟利環境組織、環境顧問公司,以及設有相關研究的院校等不同範疇的工作。」
新聞
可持續性, 在校, 大數據
香港科技大學推展「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 培育可持續創新文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推出「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計劃),把校園化身成實驗室,透過實踐創新意念,推展學習,鼓勵以智慧方案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挑戰。大學將於未來三年投入港幣5000萬元,挑選由科大教職員、學生或校友開發並於校園內應用的項目。這些項目須包含可持續發展、智慧及跨學科等元素。透過結合科大的卓越研究與創新學習模式,大學期望計劃能成為本港社會的創新靈感來源,為香港成為世界級可持續發展之智慧城市作出貢獻。科大校長史維教授表示:「大學是社會的縮影。科大一直致力糅合商業管理、政策,以及科學與技術,以發展成為更具智慧和可持續的校園,並希望籍此協助我們的社會走向更環保、更宜居及以人為本的未來。科大希望透過此計劃,為嶄新意念與方案提供一個試點,這些方案未必是尖端科技,也無須於首次嘗試中成功。但透過將校園變成活生生的實驗室,我們希望能灌輸一種從失敗中學習和自發改變的文化,並將這種文化擴展至整個社會。」計劃首輪九個項目已被選出,當中包括運用面部識別技術提升圖書館用戶體驗、通過視覺藝術裝置促進正向及健康行為,以及利用實時人流監測的大數據平台以加強更有效地作出多方面的規劃等。於過去一周,九個團隊在吳家瑋學術廊舉辦展覽,分享項目細節並聽取意見。科大極智慧城市中心及科大可持續發展部將負責共同推展項目的落實。第二輪計劃現正接受申請,截止日期為至3月22日。

2018

新聞
科大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首辦高層次對話 探討創新科技與亞洲青年在人道工作的角色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今天首次舉行公開領袖對談,探討科技為人道領域帶來的機遇及挑戰,以及亞洲青年在當中扮演的角色。今次乃ICRC主席彼得·毛雷爾先生首度於香港進行公開演說。他與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就「人道外交新視野﹕新興科技及亞洲青年的影響力」展開對談,議題包括自動化武器的出現、新科技對人道工作的影響,以及亞洲青年如何隨著亞洲崛起,對國際人道工作產生更大影響力。因研究國際關係而聞名中外的學者沈旭暉博士其後亦加入討論,由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蔡欣怡教授擔任研討會主持。為深化大學成員及公眾對國際人道工作的認識,科大亦自昨天起舉辦為期三日的展覽,展出ICRC因應艱苦苛刻的環境而設計或應用的創新設備,例如可在阿富汗及南蘇丹等環境相對惡劣的國家使用的新款義肢。這款義肢不但容易修復,亦方便配戴的人士進行各項包括宗教儀式及禱告等活動。此外,活動亦展示了一個價格低廉、操作簡單及高效能的太陽能照明燈。它除了可在沒有電力的情況下提供照明,更可為手機充電,讓戰地居民身處險境時有電話應用。ICRC為訓練員工而設的虛擬實境裝置亦為展品之一。參加者戴上裝置,可感受到在地球另一端人民的生活慘況,包括在槍林彈雨下過馬路,或在人滿為患的監倉生活等情景。展覽讓科大生反思在設計一件產品或技術時,所需考慮的實際因素,以及他們的技能和知識可如何協助推展人道工作。獲選中的學生大使,亦會在是次活動中協助介紹有關展品,以及現今人道災難的嚴重性與影響層面。毛雷爾先生表示﹕「我們的世界正面對重大的人道挑戰,超過一億二千萬人現正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道援助。要減輕人道危機所帶來的傷害及為人們提供保護,需要各個界別共同的努力,所以ICRC一直鼓勵新夥伴加入。科大是一所卓越年輕的大學,擁有強大的校友網絡,我們相信科大能為現今社會所面對的迫切議題作出貢獻。」科大校長史維教授表示十分榮幸邀得毛雷爾先生作為其中一位主講嘉賓,他說﹕「毛雷爾先生的演講讓我們對現今的人道狀況有了更透徹的理解。雖然現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是推動增長的新動力,但我們亦需要了解其所帶來的危機及道德問題。我希望是次對話可讓科大成員以一個新角度認識創新科技,思考如何為人道危機提供解決方案。」
新聞
數據科學
科大推出全港首個以技術為本的本科生大數據課程
在今日數據滿瀉的年代,各行各業對「大數據」的人才需求若渴。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理學院和工學院於本學年推出「數據科學與技術理學士」本科生課程,為本港首個以工程技術為本的本科生大數據課程,旨在培養數據分析與技術應用能力並重的「實戰型」跨學科人才,以切合未來社會需要。現時本港有關數據科學的本科課程大多側重商業方面的數據分析和處理,例如怎樣利用數據制定商業及管理策略,卻較少兼顧工程技術應用方面,如編寫程式、機械學習和數據理論等範疇。本課程以工程技術為基礎,旨在裝備學生如何從龐大數據資料當中,透過各種數學模型以及嶄新的工具技術,解讀從不同來源中獲得的數據。透過本課程訓練,大學期望學生能熟悉數據分析、程式技巧和數學建模的基本知識,為他們將來的事業奠下穩固基礎。此課程剛於本學年九月份錄取了第一批學生。有意修讀此課程的同學,須先成功報讀科大理學院或工學院,並於大學首年修畢指定的學科,才可向其隸屬學院申請將「數據科學與技術理學士課程」列為主修科目。如獲取錄,學生可於二年級起開始修讀,期間需合共修讀不少於112個學分。課程每年提供約40個學額。數據科學與技術課程副總監兼計算機工程課程副總監吳兆鴻教授表示:「數據科學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範圍愈趨廣泛,社會對數據科學家和數據工程師的需求驟增。根據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人力資源發展工作小組於2017年7月發表的報告,不論在公營或私營機構中,數據科學及分析範疇的人力短缺問題最為嚴重,單計中國,2015年時所欠缺的大數據人才便高達150萬人。此課程正正可為現今急速增長的大數據時代培訓相關人才。」理學院副院長梁承裕教授亦指出:「此課程的升學及就業出路多而廣,在金融科技上,數據科學可應用於區塊鏈和比特貨幣挖礦等;網上零售業則可透過分析客戶數據,設計更個性化的宣傳策略;連醫療上也可以大數據來協助找尋最有可能的治療方法。大學將支持和鼓勵本課程學生到不同機構實習,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裝備自己。」
新聞
創新, 科技
科大研究人員開發香港首個創新融合定位技術 塑造智慧城市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項突破性融合技術,能顯著提高室內定位的準確度,實現以位置為本的新型智能定位應用軟件,如室內導航、根據位置的個人化推薦系統、人群分析及人流管理等。由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陳雙幸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的技術,是全港首個於移動平台上將Wi-Fi和其他訊號融合的位置傳感軟件,該技術結合Wi-Fi、地磁場、藍牙、視像及加速計的訊號以進行個人定位,在一般環境下,融合定位技術較傳統技術的表現準確三倍,誤差少於2.5米。有關技術目前已在尖沙咀海港城商場投入應用 ;團隊亦於不同醫院及商場(與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研究及開發部、電訊盈科企業方案有限公司和領展等合作)進行商業試驗。本身亦為科大創業中心主任的陳教授表示:「目前定位技術通常只從單一源頭獲取訊號,由於各種訊號均有其局限性,定位技術的準確度並不完全令人滿意,應用層面亦較偏狹。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我們的技術將不同的訊號融合,結合它們的優勢,大大提升準確度,讓嶄新的定位服務得以出現,推動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此技術亦可與政府早前公布「香港智慧城巿藍圖[1]」中的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產生協同效應。藍圖計劃自2019年起,於街道安裝多功能智慧燈柱,方便收集實時城市數據,以加強城市管理及其他公眾服務。若結合這項融合技術應用,智能燈柱不僅可為遊客及公眾提供即時的定位服務,還可預防某些人士甚或寵物走失,又或協助尋找失踪人口等,締造巨大社會價值。

2016

新聞
科學, 教育
香港科技大學主辦香港首個亞洲物理奧林匹克
適逢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創校25周年,科大主辦亞洲區物理學學界年度盛事──第十七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Asian Physics Olympiad, APhO),這是首次由香港主辦的亞洲物理奧林匹克,亦是歷屆最大規模。亞洲物理奧林匹克是為亞洲高中學生而設的年度國際物理學比賽,以國際物理奧林匹克(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 IPhO)為藍本,旨在推展青少年的物理學教育,加強亞洲區物理學家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培育和啟發在物理學方面具優秀潛質的青少年。在今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每個亞洲國家或地區可派出一隊由8位中學生組成的參賽隊伍,接受物理學難題的挑戰;而香港今年是主辦城市,可派出兩隊中學生參賽。今屆的試題由科大的學者擬訂,參賽者會分別參加理論及實驗考試。科大致力培育科技人才,歷年來曾多次應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委託,為代表香港參加亞洲及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的中學生舉辦一系列的物理培訓課程,至今培育了共73名亞洲及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的金、銀及銅牌得主。今年約有200名來自26個亞洲國家或地區的中學生參賽,是自2000年首屆於印尼舉行的比賽以來規模最大。今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獲得創新科技署及田家炳基金會等機構慷慨資助。第十七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於今天舉行開幕儀式,主禮嘉賓包括亞洲物理奧林匹克2016贊助人羅范椒芬女士、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署長蔡淑嫻女士、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副秘書長陳嘉琪博士、科大校長及亞洲物理奧林匹克2016榮譽主席陳繁昌教授、亞洲物理奧林匹克會長郭龍泉教授、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教授、香港物理學會會長張瑞勤教授,以及港科院院長徐立之教授。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表示:「科大有機會舉辦香港首次亞洲物理奧林匹克,並歡迎一群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的優秀年青人來到科大,我們感到十分欣喜。科大一直致力推動基礎科學的研究及教學,此項盛事是科大創校25周年慶祝活動的重點之一,更是別具意義。我希望比賽能加深區內中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同時展示香港作為亞洲科技樞紐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