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科大研發新型工藝技術 有效簡化多孔陶瓷材料製作過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工藝技術,可克服傳統積層製造技術(即3D打印技術)的局限,令製造具有複雜三維構型的多孔陶瓷材料更簡易快捷,有望革新多種陶瓷材料的設計與加工技術,並廣泛應用於能源、電子和生物醫學等多個領域的產品上,例如機械人、太陽能電池、傳感器、電池電極和殺菌設備等。
多孔陶瓷是一種應用廣泛的陶瓷材料,性能穩定、具耐沖蝕性、使用壽命長。為研究有效製造這種物料的方法,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副教授楊徵保帶領團隊採用「表面張力輔助兩步法」(STATS)設計了一種加工策略,僅需兩個步驟,包括利用積層製造技術製備有機骨架,以建立基本構型,然後再把所需成分的前驅體溶液注入該骨架中,便可製造出多孔陶瓷。
這種方法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有效控制液體的幾何形狀。為了達致預期效果,團隊借助了一種在大自然四處可找到的現象——表面張力。由於表面張力可將流體聚集並固定在骨架中,研究人員遂利用這一特性,把前驅體溶液收集於多孔骨架內,最終成功控制液體的幾何形狀,並製造出高精度的多孔陶瓷。
針對由單元格和單元列構成的骨架,研究團隊進一步從理論和實驗兩方面探討了它們的幾何參數,以指導不同排列組合的三維流體界面創建。經過烘乾處理和高溫燒結後,團隊製備出各種複雜構型的多孔陶瓷。這種工藝將成分匹配從結構成型分離出來,通過可編程製造,能夠生成不同單元尺寸、幾何形狀、相對密度、三維結構和組成成分的多孔陶瓷。該STATS方法不僅能夠製備剛玉(Al2O3)等結構陶瓷,還可用於製備二氧化鈦(TiO2)、鐵酸鉍(BiFeO3)、鈦酸鋇(BaTiO3)等各種功能陶瓷產品。
為了驗證新工藝的優越性,團隊選擇了多孔壓電陶瓷作為研究對象,測試它的壓電性能。結果顯示,由於原始漿料中的有機成分顯著減少,這種STATS製造工藝能有效減少陶瓷中的微孔,同時提高局部緻密性。對於整體呈多孔而局部緻密的壓電陶瓷,其優勢尤為顯著,即使在整體孔隙率非常高(> 90%)的情況下,仍能達到相對較高的壓電常數d33(~ 200 pC N-1)。
2018

新聞
Bringing 3D Printing to Business
The technology of 3D printing is at the tipping point to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s well as end-user products. 2018 Winte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 Management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 was held at Bayreuth of Germany from 3 to 12 January for 48 students from 4 universities from 4 continents to learn about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3D pri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