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聞
海洋科學, 細胞生物學
科大研究團隊揭示新病毒特徵 或有助對抗全球暖化和研製抗病毒藥物
全球暖化以及溫室氣體排放讓海洋中的含氧量在過去數十年間持續下降1,污染並破壞我們的生態系統。為了遏止這個趨勢,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機制,有望提升一種環保水生細菌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為海洋生產更多氧氣。 儼如陸地上的樹木,藍綠藻(又名藍細菌)於海洋進行光合作用,為海洋生物提供氧氧,地球逾20%的二氧化碳都是經由它們所吸取。可是,全球每天有近半的藍綠藻,因被捕食或受病毒感染而死亡,當中單是一種名為噬藻體的病毒,每日便殺死達全球總量五分之一的藍綠藻。
新聞
生命科學, 研究
科大以嶄新合成生物學方法 破解大腸桿菌素致癌的機制 有助研究預防大腸癌方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發現,人體腸道中大腸桿菌所釋出的一種毒素,與大腸癌有關。研究不但為大腸桿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帶來新見解,更有助推動預防全球第三常見癌症「大腸癌」 的研究*。
新聞
研究, 物理學, 人工智能
科大研究團隊研發全球首個全光學多層神經網絡 有助研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硬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科研人員成功研發全球首個可用作深度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全光學神經網絡,不但能讓人工智慧在處理較複雜的問題上﹕例如辨識事物之間的關係或風險評估等範疇,進一步追近人類,更可在能耗大幅度降低的情況下,以光速進行運算。
新聞
環保汽油, 研究及科技, 電動車, 能源
科大率領團隊成功研製可充電液態燃料 為電動車及電網供電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跨學府研究團隊,成功研製了一種環保充電液體燃料。計劃全面成功後,將對全世界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包括把電動車的充電時間由數小時縮短至數分鐘。 電燃料如果以太陽能或風能充電,就會具 「碳中和」的優點;像化石燃料一樣,它可以很方便地輸入電網,或輸入車輛內。 這研究名為「用於可再生能源供電站及電動汽車的電燃料儲能技術基礎研究」,由科大的趙天壽教授領導;其他團隊成員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
新聞
計算機科學, 創新
Let's Play it Smart on Computer Interfaces (只提供英文版本)
Brain-machine interface - or the technology to synergize the brain with an external device so the latter can carry out orders, has been frequently featured in sci-fi movies as futuristic fantasy.
新聞
先進材料, 突破
香港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用超冷原子解密三維拓撲材料
複雜的拓撲材料,尤其是具有不同內部和表面性質的材料,使得量子計算免於噪聲干擾而更加健壯,近年來成為工業和學術界研究焦點。目前的量子計算機仍然脆弱,提高量子信息抗噪性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噪聲下保持功能容錯量子計算的需求,促使了對於複雜拓撲材料的探索。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的曹圭鵬教授與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劉雄軍教授合作首次實現三維拓撲材料。此材料由超冷原子構成,製備在接近絕對零度的億分之三度。它為研究新型拓撲材料,甚至那些固體中無法製備的材料提供了途徑。這些利用超冷原子實現的新型人工合成材料使得物理學家可以去研究非凡的物質態,進而研發新型量子器件。
新聞
學生創新, 青年創業, 計算機科學
以目代聽:人工智能讀唇器
Padmanabhan KRISHNAMURTHY(帕德)是來自印度的國際學生,由於姊姊曾在家鄉一家服務視障人士的志願機構工作,他對殘疾人士的困境體會甚深,很希望施以援手。皇天不負有心人,他跟隊友Amrutavarsh Sanganabasappa KINAGI (雅麥) 合作發明了取名「海倫」的讀唇器,並在剛結束的 2019年科大「校長盃」本科生發明大賽贏得大獎,體現賽事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力求卓越的精神。 
新聞
Baby Steps, Big Dreams (只提供英文版本)
In Hong Kong, 1 in 6 couples struggles to get pregnant, compared to 1 in 10 two decades ago. In China, the infertility rate has risen to 12-15% from just 2.5% in the early 19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