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聞
研究, 科技及先進材料,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生命科學, 阿爾茲海默症
應用自適應光學雙光子內窺鏡技術實現高分辬率深腦活體成像
以小型哺乳動物為模型的活體腦成像技術對於研究大腦的功能至關重要。然而大腦由數百億個神經元組成,每個神經元都與成千上萬個神經元以突觸相連。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的接觸點,具有傳遞資訊的功能。因此,為了真正理解神經元突觸的動態相互作用機理,具有高空間解析度的腦結構和功能成像技術是不可或缺的。
新聞
研究及科技, 先進材料
科大研究人員研發出世界上第一種傳聲玻璃材料
玻璃是一種隔音材料,但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近日卻發現新方法,令玻璃也可以傳聲。有關發現不但為研發可於水底使用的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帶來新機遇,亦為不同需求的建築設計提供更大彈性。
新聞
腫瘤基因組學, 生命科學, 科學計算, 發現
科大研究團隊解開膠質瘤病人的化學抗性機制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共同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近日發現一種能解釋為何膠質瘤 - 一種常見而具攻擊性的腦瘤,其病人會出現化學抗性(chemo-resistance)的機制,或有助及早辨認有抗藥性的腦癌病人。 現時,主要治療膠質瘤的是一種結合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的藥物–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這種療法可延長病人的整體生存時間,但是,大部分病人的腫瘤都會復發,並對TMZ產生抗藥性。  
新聞
研究, 污染, 環境工程學: 環境可持續性
科大研究發現內地封城有助改善空氣污染 預計推遲2.4至3.6萬宗早死個案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團隊近日追蹤內地早前為遏止新型冠狀肺炎病毒(COVID-19)傳播而採取封閉式管理措施(封城*)的環境效益,發現封城顯著提高了區域空氣質量。今年前兩個月被封地區細顆粒物(Fine Particular Matter, PM2.5)的濃度,較去年同期顯著下降了約25%。按照團隊過往就改善空氣質量對死亡率影響的推算,有機會推遲了2.4至3.6萬宗因空氣污染而導致的早死案例。
新聞
細胞生物學, 研究, 生物醫學, 生命科學
科大研究團隊破解重要的分子機制 為癌症藥物開拓新方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平面細胞極性(Planar cell polarity,下稱PCP)中,控制核心蛋白傳送的分子機制。平面細胞極性是人體內調節細胞生長及活動的一個重要過程;有關研究將對開發癌症新藥物提供有用線索。
新聞
研究及科技, 人工智能
馮雁教授用科學揭開COVID-19神秘面紗(只供英文版本)
Prof. Pascale FUNG Helps to Debunk COVID-19 Myths with Science
新聞
研究及科技,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新冠疫苗研發更進一步 (只供英文版本)
HKUST Sets Up a Platform for Real-time Reporting of Vaccine Target Recommendations for COVID-19
新聞
人造眼, 仿生學, 生物醫學工程,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研究及科技
科大研發出世界首隻具有三維視網膜的球狀人造眼
一支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近日研發出全球首款3D人造眼,其功能不單比現時的義眼優勝,於某些情況下甚至能夠超越人眼,為視障患者、失明人士以至人型機械人獲取視力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