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聞
科大舉辦慶祝活動迎接新學年
受超強颱風蘇拉影響,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原訂於上周五舉辦的「Have a Great Start!」開學歡迎活動延至今日(九月四日)舉行。去年10月上任、今年首次以校長身份與同學一起迎接新學年的葉玉如教授,與一眾大學管理層,在校園向同學派發由科大校友創立的精品品牌汽水,為同學打「氣」,並跟他們一同參與幸運輪抽獎活動派發小禮品。葉校長於開學日向師生及教職員發電郵,鼓勵他們充分利用大學的設施和資源,全心投入追求學術和研究卓越,並把握所有能促進個人成長和發展機會。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港科大(廣州))亦於上周五舉辦開學典禮。校長倪明選教授為今年首屆本科生,以及所有研究生,開講「校長第一課」。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教育大學與華東師範大學聯盟 共同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未來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及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師大)於8月31日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及教育未來聯盟」,以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科研和發展。
在新的合作框架下,三校將各展所長,針對國家、大灣區及香港特區的教育發展需求,開展與人工智能及教育未來相關的科研和教育項目。此外,三校將會成立研究中心,並聯合舉辦有關人工智能及教育的國際峰會和論壇,以此構建一個交流平台。
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強調了人工智能對未來教育的深遠影響,並表示對合作充滿期待。他說:「人工智能對未來教育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香港科大致力開創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應用,取得了許多成果和經驗,這次合作可以更好地把我們的技術能力和應用經驗推廣到教育領域,讓人工智能造福下一代的培養。」
教大署理兼候任校長李子建教授(9月1日已履新為教大校長)表示,三校聯盟有助加強內地與香港院校間的連繫,對促進本港及國家的人工智能發展有莫大裨益。他說:「透過跨院校、跨地域的協作,我們期望可以發揮和融合各自的獨有優勢,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在教育方面的應用,讓科技與教育發展並駕齊驅。」
華東師大黨委書記梅兵教授表示:「今年是滬港合作機制建立二十周年,此次三校共建聯盟,恰是順應教育變革趨勢,凸顯滬港兩地、內地與香港教育科技互動活力與合作新成果。期待未來,各校在智能教育、教師教育、人工智能等領域集中優勢資源,開展更為緊密的合作,為面向未來的教育與科技發展提供助益。」
關於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和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師大)是致力於科研和發展的領先學術機構。這個三方聯盟旨在利用他們的聯合力量,推進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塑造大中華區域未來的學習和教學。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街坊」:凝聚社區力量 加強鄰里連結
香港生活繁囂,城市節奏急速,你有否停下腳步,嘗試發掘社區裡鮮為人知的寶藏和有趣故事?香港科技大學校友譚健樂(Luke)與友人創辦社企「街坊帶路」,就是為了讓這些被埋沒的珍寶重現大家眼前。透過培訓社區導賞員,他協助社區成員保育香港多姿多采的文化,以及促進和睦的社區關係。Luke的熱誠和投入引起了科大的關注,校方因此邀請他共同開展一個全新項目「科大深度遊」﹐以加深大眾對科大及周邊社區的認識及欣賞。
拉近人與社區的距離
作爲科大商學院2015年畢業生,Luke期待利用自己的經驗,為母校特別設計一個「街坊帶路」(在粵語中,「街坊」意爲鄰居)式的導賞團,藉以强化教職員、校友、學生和鄰近社區的聯繫。身爲科大人,Luke希望通過融合觀光遊覽與街坊故事的方式,為大家編織珍貴的科大回憶:「我希望能呈現科大在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集體回憶,以及無形文化資產等方面的特色。」
因對此理念深感共鳴,任職科大設施技術員的王先生申請成爲「科大深度遊」導賞員,他說:「我在科大工作20多年,期間纍積了很多大學的趣聞軼事,其中包括科大地標——例如風洞研究設施的有趣故事,我很樂意與遊客分享。」同樣地,服務科大圖書館30年的退休員工Edwin對此也抱有熱情:「退休後,我們的電郵域名會被改為『family.ust.hk』,象徵科大是我的第二個家。我十分期待能與他人分享科大故事。」
因對此理念深感共鳴,任職科大設施技術員的王先生申請成爲「科大深度遊」導賞員,他說:「我在科大工作20多年,期間纍積了很多大學的趣聞軼事,其中包括科大地標——例如風洞研究設施的有趣故事,我很樂意與遊客分享。」
新聞
科大與科勁發展建立聯合實驗室 加強可持續技術的創新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佈與科勁發展有限公司(科勁)合作成立「香港科技大學—科勁國際可持續技術聯合實驗室」(實驗室),探索在可持續技術和材料、碳減和再工業化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應用。雙方今天為實驗室舉行揭幕儀式。
是次合作旨在發展嶄新科技促進可持續的居住環境,應對由氣候變化所引起、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以支持香港碳中和與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在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教授楊晶磊和科大物理學系與化學系副教授潘鼎的帶領下,實驗室將運用科勁的工業知識以及科大在可持續物料技術的科研實力,對節能、可持續及具商業化條件的家用必需品,進行包括技術轉移、概念驗證化、試產及生產製造工藝等多方面的研究。
在物料和產品創新方面,實驗室將聚焦塑膠材料改造的研發。通過擴展應用場景、改善功能性及持續開發新品種,提升塑膠物料的可用性。實驗室將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循物理、化學或綜合方法提升塑膠性能,以改良其特定屬性、賦予新功能及大幅降低成本。創新技術產品研發範圍包括耐用透明自潔納米塗層、具抗菌功能的塑膠物料、以及用於廚具的超疏水和疏油新塑膠物料。新技術的應用除可減少清潔劑的使用,更可擴大塑膠物料的應用場景,以及延長物料的生命週期,大大減低使用石化材料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總括而言,實驗室的技術創新成果將為香港以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於開幕典禮上表示:「憑藉香港科技大學在科研方面的堅實基礎,我們有能力彌合學術界與業界,並發揮主導作用。我們致力於幫助企業認識並接收新的理念、技術、或工藝流程,並將這些新技術應用於商業領域,以增強城市的綠色產品和製造業的生態系統。作為大學的主要研究重點,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技術是我們推動創新和創造可持續未來的前沿焦點。因此,新聯合實驗室將融合科大在該領域的研究專業與科勁國際在產業市場的智慧相融合,推動一系列創新可持續產品的發展,以創造更綠色的未來。」

新聞
科大研究人員揭示幹細胞微環境如何控制幹細胞分化為特定組織細胞 為實現幹細胞治療邁進一大步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幹細胞微環境如何控制幹細胞分化為各種功能性細胞,這對於未來利用幹細胞治療各種人類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人體幹細胞擁有獨特的能力,可以複製和分化為特定的組織細胞,從而支持人體正常發育和維持組織功能運作。基於這種特性,幹細胞具有潛力將受損或患病的細胞替換為健康的細胞,用於治療柏金遜症、阿爾茲海默症及1 型糖尿病等疾病。
雖然幹細胞具有治療人類疾病的潛力,但開發幹細胞療法並不簡單。其中一個挑戰在於如何有效地將幹細胞分化為具有不同功能的細胞,以替換退化組織中的受損細胞。幹細胞周圍的組織(即幹細胞微環境)對幹細胞分化成功能性細胞起著控制作用,但科學家對其中的分子機制了解有限,這使得這一任務更加困難。
近日,科大生命科學部主任及講座教授解亭所帶領的團隊首次發現,幹細胞微環境利用一種稱為「間隙連接」(Gap junction)的蛋白通道,將幹細胞微環境內的第二信使(Secondary messenger)cAMP傳送到幹細胞及其子代細胞,以控制其分化過程。作為細胞內最重要的第二信使,cAMP負責調節多個細胞功能,包括幹細胞的分化。
本身亦為嘉里理學教授的解教授選擇果蠅卵巢作為實驗模型,研究了兩種幹細胞微環境如何分別控制幹細胞自我復修和分化過程。
透過了解幹細胞微環境的調節機制,有助我們引導幹細胞分化為適當的細胞類型,以移植到已退化的人體組織。另外,退化性疾病一般會破壞幹細胞微環境和幹細胞,因此了解幹細胞微環境的調節機制也有助於重建幹細胞微環境,以移植並幫助幹細胞分化為功能性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