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Developing Young Talents: Hong Kong Students Shine at Asian Physics Olympiad 2024 (只供英文版本)
Eight talent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achieved excellent results at the 24th Asian Physics Olympiad (APhO 2024) held in Malaysia from 3-10 June 2024. The Hong Kong APhO team members were Chan Hoi-chi (Hong Kong Chinese Women's Club College), Edison Fu (Queen's College), Leung Chi-fung (Evangel College), Liu Lincoln (Sha Tin College) Matthew Mui (The Hong Kong Sze Yap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Association Wong Tai Shan Memorial College), Marcus Poon (Po Leung Kuk Choi Kai Yau School), Michael Tang (St. Joseph's College), and Yan King-yiu (Queen Elizabeth School). Competing among over 200 students from 27 countries or cities, the team won one gold medal (Liu), three silver medals (Leung, Fu, Yan), two bronze medals (Mui, Tang), and two honourable mentions (Chan, Poon), and was ranked 8th among all teams at the competition. The team was trained and mentored this year by Dr.
新聞
科大在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上展示永續領導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6月10日至13日參加在泰國舉行的2024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 與來自世界各地逾3,000位思想領袖和創新者,共同探討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挑戰。 科大代表團由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率領,隨行教職員包括工學院院長羅康錦教授、協理副校長(環球事務及傳訊)陳佩珠女士、協理副校長 (大學數據研究) 萊韻詩博士、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主任劉啟漢教授、世界氣象組織世界天氣研究計劃城市預測項目聯席主席兼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教授陳飛教授、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署理處長梁嘉尉先生,以及全球及大中華事務主任李琬雯女士等。 副校長汪揚教授在一場專題研討會上,就如何在數字革命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與谷歌專家及匈牙利官員等各國專業人士深入交流。科大另外主持了兩場備受好評的專題研討會班。在題為發展極端天氣早期預警系統的專題研討會上,科大劉啟漢教授和陳飛教授,聯同香港紅十字會社區備災服務高級經理楊綺華女士,討論如何針對弱勢群體制定個人化警報,從而減少極端天氣下的人命傷亡和損害;亦探討科學家如何與人道主義及非牟利組織合作,向社區發放預警信息。在另一研討環節上,科大羅康錦教授闡述了於可持續城市及社區推動智慧創新的重要元素,並分享如何結合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等先進科技,應對城市所面臨的各項挑戰,善用資源。 會上另一亮點是科大於6月12日牽頭15間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和中東的院校*參與聯署碳中和宣言,承諾將校園打造為生活實驗室、推動創新應用,以實際行動締造可持續的未來。 是次大會為科大提供平台展示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先進舉措。大學將通過合作、創新和行動,繼續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步伐。
新聞
科大與比利時院校建立新聯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6月7日接待來自比利時根特大學的代表團。來訪團成員包括根特大學於比利時的主校區、南韓校區以及北京根特大學東亞平台的教職員。   比利時駐香港總領事館商務及經濟領事Siegfried VERHEIJKE亦隨團出席。代表團與科大工程學院的代表袁杰教授和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任Kristiaan NEYTS進行了富有成果的交流,就兩校最新發展交換意見,並探討未來合作機會, 內容涵蓋學生交流項目至聯合科研計劃。   代表團隨後參觀了科大多項尖端科研設施, 包括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生物科學實驗中心,了解應對全球挑戰的創新和具有影響力的解決方案。 是次訪問標誌著科大在加強與比利時這一歐盟重要成員國的夥伴關係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隨著科大不斷擴展其全球網絡,科大將與比利時學府在思想、人才和技術交流方面建立更緊密的聯繫,翻開合作新篇章。  
新聞
獎項及排名,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可持續性
科大致力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榮膺「影響力排名」全球第19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首度參與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大學影響力排名2024》,並勇奪全球第36位,名列香港及中國內地第一,反映科大就全球可持續發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備受國際認同。 排名由THE昨日於曼谷舉行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GSDC)上公布。該排名評估全球2,100多間大學於實現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表現。其中,THE特別表揚科大在建設強韌基建及工業,加速創新(SDG 9)、推動可持續城市發展(SDG 11)和負責任消費與生產(SDG 12)這三大範疇的貢獻最為突出。 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欣悉科大在最新影響力排名表現突出,他表示:「這印證了科大在改善人類生活環境方面所作的貢獻。面對現今日益複雜的挑戰,除了善用科技外,我們也需要透過跨院校和跨學科的合作,應對各種議題。作為孕育創新科技的基地,大學應擔當領導角色,推動更多協作,以促進全球智慧及可持續發展。」 科大今日更坐言起行,牽頭於GSDC大會上邀請15間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和中東的院校*參與聯署碳中和宣言,承諾將校園打造為生活實驗室、推動創新應用,以實際行動締造可持續的未來。生活實驗室的理念源於科大數年前推出的「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 」計劃。在該計劃下,科大至今已資助36個項目,包括化學品減耗和節能電錶等智能系統。 汪教授說:「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思維。科大的思維和願景,是將校園變成零碳生活實驗室,以促進體驗式學習及研究。可持續發展亦需要跨國界的協作和知識共享,藉著這個聯合宣言以及其他新猷,例如推動跨地域研究協作的環球知識網絡(Global Knowledge Network)等,我們期望能激發更多創新解決方案,以應對氣候變化、水資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續交通運輸等挑戰。」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科大團隊研發基於液態金屬的電子邏輯元件 成功模仿捕蠅草的智能捕食機制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領導的一支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基於液態金屬的仿捕蠅草智能捕食機制的電子邏輯元件。該元件本身具有記憶和計算能力,無需其它輔助電子器件即可如捕蠅草般智能地回應各種刺激序列。這項研究探討的智能策略及邏輯機制為理解自然界中的「智能」帶來嶄新視角,也對「具身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啟發。 捕蠅草的獨特捕食機制向來是生物智能領域的一個研究焦點。這個機制令捕蠅草能有效區分各種外部刺激,如單次、雙次刺激,進而區分如雨滴等的環境干擾(單次刺激)及昆蟲(雙次刺激),以確保成功捕獲獵物。此項功能主要是由於捕蠅草的觸毛具有類似記憶和計算的特徵,讓它可以感知刺激和產生動作電位(細胞因受刺激而產生的電信號改變),並在短時間內記著刺激。 由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領導,以及其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的前博士學生楊媛媛博士(現為廈門大學副教授)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以捕蠅草內部電信號累積/衰減模型為基礎,提出了一種基於液態金屬絲延伸/縮短形變的液態金屬邏輯模組(簡稱LLM)及元件。該元件以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液態金屬絲為導電介質,基於電化學及電毛細效應控制液態金屬絲的長度,進而依據陽極和門極所施加的電刺激調控陰極輸出。研究結果顯示,LLM本身可以記憶電刺激的持續時間和間距,計算多次刺激累積的信號,並表現出類似捕蠅草的超卓邏輯功能。 為展示他們的研究,申教授及楊博士搭建了一套LLM智能決策器件、仿觸毛機械開關、仿葉片柔性電驅動器的人工捕蠅草系統,成功複製並實現了捕蠅草的捕食過程。此外,他們還展示了LLM在功能電路集成、濾波、人工神經等方面的應用前景。這項研究不僅為模擬植物的智能行為提供了見解,也為後續的生物信號模擬器件及具身智能系統研發提供了可靠的參考。 申教授表示:「當提到『人工智能』,一般人想到的都是模擬動物神經系統的智能。然而,在自然界中,很多植物也可以通過特定的材料、結構組合,展示出一定智能。這個研究方向有助我們理解自然界的『智能』,並為構建『類生命智能』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新聞
獎項及排名, 排名,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發展
科大躍升13位 躋身全球五十強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欣悉在最新公布的《QS 世界大學排名榜2025》中,科大躍升13位至第47名,躋身全球五十強之列,反映大學在教研和知識轉移的卓越表現,備受肯定。 排名是評估大學表現的其中一項參考因素,保持卓越的教研水平更為重要。作為一所表現出色的年輕大學,科大一直致力推出創新教學方法,配合先進的教學資源,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科大提供國際而多元化的學習環境,著重跨學科教育,並善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來豐富同學的學習體驗,裝備他們應對急速的數碼轉型發展。根據全球大學就業能力排名,科大畢業生的競爭力獲環球人力市場認可,長期雄踞全球三十強之列。 作為一所國際領先的研究型大學,科大在最新的《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2024》中,「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學」等12個學科躋身全球五十強,多個學科排名位列香港之首,其中「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更榮獲全球第十名,彰顯了我們過去三十年來,在包括醫療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機械人、大數據、金融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深科技領域努力耕耘的成果。 科大亦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案和產品。我們的成員共創立了1,747間至今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4間成功退場的公司(上市集資或被併購)。此外,科大於《自然》期刊的2022年學術機構專利影響力指標中排名全中國第一,以及在2022年《新財富》深科技獨角獸孵化能力中排名全國第二。 大學目前正推動一系列令人振奮的新發展。透過新近設立、區內最先進的人工智能運算中心,以及未來多項新計劃,包括醫學院、創新灣和校園中的深科技孵化設施等,大學將吸引來自全球的研究人員,攜手開拓知識前沿,尋求更多科研突破。自2022年底以來,科大已成功於全球延攬超過70名頂尖教研人才加盟,鞏固大學的教研實力之餘,亦有助香港實現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物理學
科大團隊提出高頻重力波創新探測方法 助探索宇宙奧秘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副教授劉滔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探測高頻重力波(high-frequency gravitational waves, HFGWs)的突破性方法,只需利用現時正在運作以及未來建造的天文望遠鏡,便可能在行星磁層中有效地探測高頻重力波。這項研究突破有可能大大提高科學家探測高頻重力波的能力,並促進對早期宇宙和劇烈天文事件的研究。 重力波可由早期宇宙的相變、原始黑洞的碰撞,甚至是高溫粒子的輻射和衰變等事件產生,但重力波效應極其微弱,目前只在相對較低的頻段中利用干涉測量被發現。利用重力波探索天文和宇宙學,仍然非常困難,尤其在1000 赫茲以上的高頻段,干涉測量技術的使用也受到極大限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滔教授帶領及其博士後研究員張晨博士,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婧教授合作組成的研究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結果。研究利用了一個有趣的物理效應,即重力波在磁場中可以轉換為潛在的、可被偵測到的電磁波。若利用行星磁層內的長路徑提高轉換效率,便可產生更多的電磁波訊號。由於這類行星實驗室內信號通量的角分佈廣泛,因此若望遠鏡具有寬視野,探測能力可獲得進一步增強。 這個嶄新概念讓天文望遠鏡化身成重力波訊號的探測器,透過不同天文望遠鏡的合併使用,可以廣泛覆蓋高頻重力波頻率,與天文觀測的電磁波頻率相同(約兆赫茲至10^28赫茲)。這甚至包括很大一部分以前從未探索過的重力波頻段。這項研究對近地軌道衛星探測器,以及木星磁層內正在執行任務的探測器的靈敏度,都進行了初步評估。 這次研究和相關結果已於 3月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及後於5月更獲《自然天文學》的重點文章以「以行星大小的實驗室為宇宙學提出新見解(Planet-sized laboratories offer cosmological insights)」為題撰文介紹,強調這項研究對未來研究新型重力波探測技術的重要性。
新聞
科大研究:科學認知和宗教信仰的形成取決於他人的言論而非親身經歷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發現,人們對科學和宗教的信念主要由他人的話語所塑造,而非由個人的經歷所形成。這項研究將有助於加深公眾理解對氣候變化和疫苗接種等重要社會問題信念形成的過程。 在現代社會,人們普遍更相信科學現象(如氧氣)的存在而非宗教現象(如上帝)的存在,傳統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可以實實在在的體驗到氧氣,而宗教實體則很難被實際觀察到。 由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助理教授馬少聰領導的團隊挑戰了這一傳統觀點。團隊認為,無論是科學認知還是宗教信仰,其主要形成的因素都是由來自他人(如專家或我們周圍的人)的見證或資訊所塑造的,而非個人的親身經驗。 團隊的研究結果强調,他人的言語對人們信仰的形成和對世界的理解具有決定性作用,這與認為親身經驗是形成科學認知的主要因素的觀點恰恰相反。 馬教授說:「雖然個人的親身經歷看似對於我們理解世事有重要影響,但其實我們的理解是深受他人的言語所影響。就像目睹親人患病時,孩子很難自己推測出這是由病毒引致的疾病;相反,他們反而會更相信他人的話,例如父母的教導,以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因此,這一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找到向公眾傳達科學信息的最有效方式。通過強調科學證據的可信度和共識,有利於更好促進公眾接受科學事實,尤其是在推廣和研究氣候變化等新興科學話題方面。」 她進一步解釋:「這一洞見對於消除誤導、加強公眾對科學問題的理解和支持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接種疫苗等問題上。」 研究團隊通過回顧過去幾十年的實證證據,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模型,旨在解釋人們為何會相信不可見實體的存在,如科學中的病菌或宗教中的上帝。 是次研究發現,例如即使人們無法用肉眼看到病菌,但仍然相信它們的存在,是因為醫生和科學家告訴人們病菌的存在。同樣,我們推斷人類會因病菌而生病,是通過從他人那裡了解到這一因果關係,而非通過個人觀察認識到這一聯繫。 該模型還論證了信源越可信,認同信息的人越多,人們就越有可能相信它。「如果我們身邊很多人都相信氣候變化是真實的,那麼他們的共識就會加強我們對這些認知的信任度,」馬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