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4

新聞
社會科學, 國際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教授獲頒Barrington Moore最佳圖書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社會科學部和文凱副教授獲美國社會學協會頒發Barrington Moore比較歷史社會學組別最佳圖書獎,為本年度兩位得獎者之一。和教授乃首位美國以外的大學教授奪得此殊榮。 和教授的著作《通向現代財政國家的路徑》(Paths Toward the Modern Fiscal State)比較英國、日本及中國三個國家的公共財政歷史,被同儕譽為有機會晉身成「比較歷史研究必讀的重要作品」,該書現為包括芝加哥大學在內的數間頂尖學府研究生的指定閱讀材料。 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中清教授祝賀和教授得獎時表示﹕「Barrington Moore獎是美國社會學會比較歷史社會學組最佳書獎,亦是重要的國際殊榮,獲獎是對科大教授在其專業領域予以肯定。今次是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第十度榮獲國際學術組織頒發獎項,我們對此感到驕傲。」 為找出為何部分國家會將稅收投放到金融市場作長期投資,最終構建出一套現代公共財政系統,透過經濟、財政及貨幣政策鞏固國家實力,中、英、日語皆流利的和教授,花了逾一年時間於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進行研究,並參考三個國家的歷史檔案及現有研究,試圖從中找出答案。 和文凱教授稱﹕「我非常幸運,於撰寫此書期間獲得很多業內專家、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同事以及參與學院所舉辦的書寫工作坊人士的寶貴意見,沒有他們的幫助,不會成就我獲得此獎項。」 美國社會學協會公佈得獎結果時表示﹕「和教授的著作超越了中央集中徵稅只於戰時出現的討論。他選擇該三個國家作對比的細膩用心,以及對當地稅務紀錄巨細無遺的闡述,都令我們印象深刻。和教授的研究成功運用到制度主義,再配以豐富的例證,來解釋一個現代國家體制的成立,並清楚交代了制度、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與歷史事件的偶發性之間的關係。」
新聞
Migratory Bird
Ashima Saxena MSc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 2011 - Life is about helping each other - After working for three years in an R&D department, going back to university was an amazing experience. It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lived alone and away from my home country of India. On 2 February 2011, I landed in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s in Asia – Hong Kong.  It was raining and I was amazed by the green mountains and clean, calm atmosphere. I took a taxi to reach Hong Kong Adventist College, my temporary home in Clear Water Bay.   My roommates were from Mainland China. They seemed shy about speaking English, and I wondered how I would manage over the coming year.
新聞
發現, 化學,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破解光合作用機理 助研發再生能源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化學系黃旭輝助理教授、嚴以京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解開了光合作用機理的難題,有望應用於人工光合作用系統,提高光合作用機器的功能和效率,更有效利用陽光發展再生能源。研究成果近日刊登於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通訊》。 在光合作用中,陽光將植物水份中的電子分離,從而產生氧氣。這個化學反應在光合作用系统II蛋白的反應中心發生,是產生氧氣的第一步,亦是大氣層內的主要氧氣來源。光系統II蛋白內有大量包括葉綠素在內的色素分子。在其反應中心,色素分子對稱分佈在左、右兩條鏈上,然而,只有其中一條鏈(活性鏈)會有電子流動,即是只有一半的色素分子會參與產生氧氣的過程。這種功能上的不對稱,是科學家們一直未能解開的疑團,亦是了解光合作用機理的一個難題。 科大研究團隊運用分子動力學、量子力學等化學理論計算工具,揭示了活性鏈發揮傳導作用的原因。研究發現,動態及不對稱的蛋白質環境,會使活性鏈上的一個特別的葉綠素分子(CLA606)在接受到光能時更容易被激發,從而誘導隨後的電子傳遞過程。研究並發現,數個氨基酸分子對於活性鏈的激發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理論上透過改變這些氨基酸分子,便可改變光系統II活性鏈和非活性鏈的能力。 黃旭輝教授表示,單是X光結構未能解釋為何電子傾向在活性鏈一方流動,因此考慮動態的蛋白質環境非常重要。研究團隊運用了包括科大理學院計算集群在內的高效能計算機,發現活性鏈與非活性鏈的蛋白質環境的不同,從而確定了葉綠素分子CLA606的特性。 該研究結果有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機理,對人工光合作用的設計和效能,以及再生能源的發展有重要啟示,相信亦可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分子生物學及材料科學的範疇。 黃旭輝教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其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及於史丹福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10年加入科大。黃教授曾先後獲「美國化學學會OpenEye優秀青年教師獎」、研資局「傑出青年學者獎」及科大理學院「傑出研究獎」,表揚他在研究方面的傑出成就。
新聞
物理學, 國際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專家獲表揚推動材料物理貢獻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學系副教授韓一龍獲全球華人物理和天文學會頒授2014年亞洲傑出成就獎,表揚其利用創新的膠體實驗對晶體熔化、玻璃態轉變及幾何阻錯材料研究的卓越貢獻。該獎項今年由韓一龍教授及香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姚望共同獲得。 此年度獎譽表揚一至兩位在亞洲工作、為物理及天文學作出貢獻的50歲以下華人科學家。韓教授將於2015年3月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接受獎項。 繼科大物理學系講座教授陳子亭及同系教授王寧分別於2000年及2006年得獎,該系教授已是第三次獲頒授同一殊榮。韓教授表示:「能獲頒這個權威性獎項,我深感榮幸。期望我們的重要實驗發現對材料物理學研究帶來重大影響。」 韓教授過去10年一直致力研究材料物理學。由於原子或分子體積太小,運動速度太快,而且無法深入晶體內部進行觀測,因此相變過程初期單粒子運動一直未能清晰展示。韓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首次成功觀測單粒子尺度上的晶體均勻熔化過程,對科學界多年來有關晶體熔化前所出現缺陷的爭論,提供首個實驗解答。為解釋有關現象,便需使用微米大小的膠體粒子作為「大原子」以模擬原子系統,從而洞悉轉變過程中的微觀細節。 當過冷液體轉化至無序固體形態,其黏度會大幅提升15個數量級,但竟然幾乎沒有結構變化。玻璃態轉變在2005年《科學》期刊被列為125個尚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玻璃是由原子、分子、聚合物或膠體粒子所組成的無序固體;例如玻璃窗就是由二氧化矽組成。韓教授及其合作團隊研究由橢球形粒子組成的膠體玻璃,並發現玻璃態轉變的新結構特徵。 韓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成員鄭中玉、王梓任、彭毅和王峰所發表的研究結果最近刊載於《科學》、《自然》、《自然通訊》及《物理評論快報》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韓一龍教授於2007年加入科大物理學系擔任助理教授,於2013年升任副教授。他分別在北京大學及美國芝加哥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及博士學位,並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 傳媒查詢:
新聞
教與學
Why Take Engineering and Why at HKUST?
KONG Wing Man Samantha Year 3,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ead Student Ambassador of HKUST Recipient of the Hong Kong Top 10 Outstanding Youth Engineering is not regarded as an immediate first choice by many top students in Hong Kong. However, you would be absolutely wrong to think in this way. I went overseas to attend high school in Malaysia. Three years ago, just as every high school student does, I struggled as to what discipline to take at university.
新聞
發現, 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工程團隊研發新鋁合物 質輕強韌成本低 應用廣泛具潛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陳銳斌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獲全球領先鋁生產商 UC RUSAL(「俄鋁」或「本公司」; 股份代號: 486;Euronext:RUSAL/RUAL;莫斯科交易所: RUALR/RUALRS)支持,成功混合鋁及碳纖維,研發出全新的複合鋁物料,不但較傳統鋁強韌,亦較鋼鐵輕及便宜,用途廣泛。複合鋁配合團隊研發的一種隔熱物料使用,可用於製造更安全、更便宜、更節能以及更容易裝嵌的大廈外牆。這項研究項目現正進行最後研發階段,預計於2015年完成。 複合鋁有望大幅提升鋁於全球的應用層面,不但可成為鋼與水泥以外的另一主要建築物料,更有望應用到製造電子產品、汽車、飛機及建材等範疇。 陳銳斌教授表示:「複合鋁由碳纖維及鋁組成,若與相變物料(Phase-change material)一同使用,可成為智能物料,用作建造大廈的外牆,有效調節室溫,比傳統以鋼筋水泥為結構的建築物,可減省一半成本及建築時間。」 陳教授分析物料特性謂﹕「鋁輕巧而防銹,但由於質地太軟,至今於建造業方面主要應用於製建窗框等部分。另一方面,鋼堅硬而承載力高,但它質重、昂貴並會出現銹蝕。」 業界一直尋求將碳纖維及鋁融合的技術,陳教授團隊經研究後,透過納米技術改動碳纖維的結構,成功將之與鋁結合,此重大突破為未來研發新一代物料奠定良好基礎。而這種新的碳纖維鋁組合可應用於建造更環保、成本更低及質料更輕的大廈幕牆。 這款新穎的智能建築圍護結構,可填補幕牆與建築物結構之間的空隙,減低空氣的流失,節省用於冷氣機或電暖爐的能源。輕薄的幕牆由於可在室內裝嵌,更有效節省運輸及建築成本。 智能建築圍護結構由多層包括複合鋁、相變物料、石膏板以及聚異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的物料組合而成,該結構不但通過香港、上海、北京以及莫斯科的樓宇安全要求,其隔熱及抵擋強風的性能更屬4個地方之冠,至於它的擺幅限制及防火性能亦超出莫斯科的現行標準。
新聞
發現, 生物學, 細胞生物學,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及美國史拔思科研院科學家 發現蛋白酶變體可作為新蛋白質藥物製劑
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高研院)和美國史拔思科研院發展實驗室(科大高研院─史拔思科研發展實驗室)聯合研究小組與aTyr製藥公司發現一類蛋白合成酶在人類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新功能。這項研究不僅發現了250個全新及可能影響幹細胞以至免疫系統功能的蛋白質,也揭示了生命進化過程中蛋白質演化的重要性,同時也為研發蛋白質藥物製劑提供了新的方向。這一重大研究已於2014年7月18日出版的國際權威雜誌《科學》發表。 領導聯合研究團隊的Paul Schimmel教授指出:「這一研究成果中所發現的全新剪接變體蛋白質揭示了以往於生物研究中從未被發現和觸及的領域,為科學家進一步探討生命和進化過程邁進了一大步。」Paul Schimmel教授為加州及佛羅里達州史拔思科研院的Ernest and Jean Hahn教授,並於2008年出任科大高研院訪問教授。 與Paul Schimmel教授合著此研究報告的科大高研院資深學人、嘉里理學教授及生命科學部教授張明傑表示:「這一項重要發現不但揭示了一系列新的生物學領域,也為進一步研發蛋白質藥物提供新的機遇。」張教授補充:「這次研究成果展示了一個由科大高研院、美國史拔思科研院、及兩間來自美國及香港的生物科技公司成功合作的例子,同時也印證了基礎研究與生物科技發展之間相輔相成的關聯。」 於2013年,可注射蛋白治療劑佔十大藥物中的七種,總銷售額共590億美元。其功能主要可補回原本缺少或調整過高的生物活性,因此愈趨代替傳統的化學藥物。 揭示更高複雜性的生物進化 氨醯tRNA合成酶(AARS)是一類蛋白質翻譯過程中的催化酶,而每種氨基酸均需要指定的AARS來催化,因此AARS的種類與氨基酸的數量同樣爲20種。由於AARS對翻譯遺傳資訊成為蛋白質尤關重要,他們不但存在於地球上所有生命體中,且一直被視為沒有太大變化的蛋白酶。
新聞
教與學
Where Dreams Start - Xinyue Wang
Xinyue Wang Year 3, major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I'm Wang Xinyue, from Beijing. I'm currently a 3rd year student and graduating this June majoring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I came to Hong Kong with no idea as to what my host city would be like. I entered HKUST with no clue what this university would mean to me. And I began my major with no plans about post-graduation life.But now I am about to graduate, determined and hopeful about my career and with a splendid blueprint for life. It is HKUST that has seeded my dreams. For the University is like an ocean, there is always space for you to explore and shine. “To thrive or survive? It’s your choice. Find out what you are truly interested in and you can become what you believe,” one of my professors said during my very first year at HKUST. Brought up on spoon-fed teaching, I was initially thrown by this question. Where did my interests really lie? For the first time, I started to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