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5

新聞
發現, 研究, 物理學
香港科技大學理論物理學家解開「伊辛超導體」特性之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學系助理教授羅錦團的研究團隊,解釋物質在強力磁場下仍能保持超導性的複雜現象,協助荷蘭的科學家以理論闡釋實驗結果。這項雙方合作的發現於2015年11月12日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 上發表。 超導性是一種量子現象,電子結合成雙,並在「零電阻」的情況下流動,然而強力的磁場會切斷電子之間的連結,破壞物質的超導性。當得悉荷蘭的研究人員發現二硫化鉬薄片在高達37特斯拉(Tesla)的磁場下仍能保持其超導性,羅教授與他的學生袁凡奇嘗試解釋這實驗結果,並成功解開謎團。 羅教授的研究團隊提出,二硫化鉬擁有特殊的晶體結構,令流動的電子要承受強達100特斯拉的內稟磁場。這種特殊的內稟磁場並不會破壞物質的超導性,反而能保護超導體內電子之間的連結,免受外在磁場破壞。研究團隊把這種超導體稱作「伊辛超導體」。他們亦推斷很多與二硫化鉬晶體結構相似的超導體,也屬於「伊辛超導體」。 羅教授的研究團隊亦指出,「伊辛超導體」可用於創造一種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s)」的新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將可能用於製造量子電腦。羅教授表示:「伊辛超導體還有很多有待發現的奇妙特質和應用。現在,我們理解某類物質為何能夠抵禦外來磁場的干擾,我們將會找出更多與二硫化鉬特性相近的物質。」羅教授亦與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發現單分子層二硒化鈮同屬於「伊辛超導體」,相關發現已在11月於國際權威物理期刊《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 發表。 羅教授於2011年加入科大物理學系。他在2003年於科大畢業,2008年於美國布朗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同時獲頒「Anthony Houghton Award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獎項。他於2008年成為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及麻省理工學院的首位聯合博士後研究員,並於2009至2011年作為裘槎博士後研究員在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於2014年獲頒科大理學院研究獎,並於2015年獲頒「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傳媒查詢:
新聞
商業, 國際
Brainchild Design Group及Brainchild Design Consultants 創辦人兼設計總監賴平先生在「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 分享成為頂尖汽車設計師之路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12月7日舉辦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由Brainchild Design Group及Brainchild Design Consultants創辦人兼設計總監賴平先生擔任主講嘉賓。賴先生曾任保時捷汽車公司首席設計師,負責911、Cayman 及Boxster等多種汽車型號的外觀設計。科大師生踴躍參與,反應熱烈。 賴先生以「旅程與終點:設計之路」為題發表演說,分享他成為汽車設計師的故事。他說:「1972年,我買了一張單程機票毅然前往羅馬,那時候我對未來還沒有清晰的計劃。但是我義無反顧地為事業目標而奮鬥,堅守信念,邁向成功。」 賴先生的設計譽滿全球,他認為夢想能夠推動他努力向前。他表示:「我年輕時有很多夢想,現在仍然想得很多。夢想是無界限的,不要懼怕前路會如何,原地踏步才是最可怕。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規則,你們應該不斷思索——為何不可?」 賴先生是少數能在歐洲汽車設計行業穩佔一席的華人。他在香港土生土長,並在1972年離開香港,到意大利入讀ISIA (Istituto Superiore per le Industrie Artistiche),並在1978年取得工業設計學士學位。其後,他獲得德國福特汽車公司的獎學金,在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修讀交通工具設計。1980年,他在福特汽車公司開展汽車設計事業,設計了Fiesta、Escort、Seirra 及Scorpio等型號的汽車。他於1984年加入寶馬汽車公司,負責寶馬3系列的外觀設計,並參與寶馬1、7及8系列的設計。1989年,他加盟保時捷汽車公司,成為911 (996系列)、Cayman及Boxster等型號的首席設計師。2005年,他成為保時捷的首席設計師,領導全球顧客及特別項目的相關設計。 賴先生於2012年創立Brainchild Design Group設計顧問公司,其客戶和項目包括協助中國主要汽車製造商的汽車系列建立品牌,並為一家私營電池製造商設計輕型電動車。與此同時,他亦與意大利Zorzi 基金會合作,於2015年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展出他過去四十年的汽車設計草圖。2015年12月,他獲香港設計中心頒授「 DFA亞洲設計終身成就獎」。
新聞
工程學
全國政協副主席兼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教授率團訪問香港科技大學 科大成立兩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正式成立兩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分別為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全國政協副主席兼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教授今日為兩中心主持授牌儀式,隨即率領訪問團到科大校園參觀,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議員、校長陳繁昌教授及多位科大管理層歡迎訪問團到訪。科大研發及研究生教育副校長李行偉教授向到訪團員介紹科大的教研成就,理學院院長兼研究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教授,則介紹實驗室的最新發展。兩所研究中心主任﹕科大土木工程系陳光浩教授與張鑑泉理學教授兼化學系講座教授唐本忠,亦分別介紹兩中心的未來發展計劃。 科大年前成立了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研究分子神經科學以及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連同剛獲批的兩個研究中心,科大現有四個國家級研究設施。訪問團今日參觀了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實驗室主任郭海成教授、科大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鄧青雲及其研究團隊向萬教授介紹更為高效節能的雙穩態液晶顯示器,以及新型的電子貨架標籤。 陳校長表示國家批准科大成立兩間國家級研究中心,是對科大研究成就的肯定。陳教授稱﹕「科大致力推動中港兩地於教研及工業界的合作,提升區內科技發展。今次科大新成立兩所國家研究中心,將進一步強化兩地科研合作,為大學對研究卓越的追求注入新動力。我很高興科大能參與推動中港兩地科研發展。」 由唐本忠教授領導的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將集中研究新型發光物料於生物醫學傳感器與化學螢光探針方面的高效應用,對檢驗、顯影、檢疫、查察、診斷、環保及國家安全等範疇均能有所裨益。該中心其中一個主要研究項目為「聚集誘導發光」(AIE)物料。AIE概念於2001年由唐教授首創,他所開發的AIE技術為高效發光物料的研究開闢新天地。AIE於2013年被湯森路透列為全球一百項熱門研究課題之一,於化學和材料研究領域中排行第三。唐教授至今研發出的AIE物料被應用到多個範疇,包括追蹤體內癌細胞、光動力治療、套取指模及細菌顯影等。
新聞
人工智能, 大數據
香港科技大學與微信建立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與微信聯合成立的「微信-香港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WeChat-HKUST Joint Lab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或簡稱WHAT LAB)於11月26日舉行揭幕儀式。聯合實驗室旨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改善人類的生活服務體驗,同時發展大數據研究,拓闊知識領域。這次合作將成為微信與大學合作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聯合實驗室位於科大,由科大新明工程學教授、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楊強教授領導。實驗室的研究範疇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械人、數據挖掘及語音辨識,匯聚中港兩地頂尖科研人才,運用微信平台的數據資料,發展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 微信技術架構部總經理周顥先生所帶領的微信團隊出席了此次活動。微信團隊表示,微信目前擁有6.5億月活躍用戶和千萬級公眾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聊天軟件和社交平台。微信團隊以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作為未來的重點方向,這個領域的研究需要世界頂尖研究力量的支持。此次合作體現出微信團隊對於高校創新的一貫支持,給微信團隊和香港科大提供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機會。雙方的優秀人才將協力進行研究,期望取得理想的合作成果,努力實現創造智慧人類生活的願景。 微信團隊續稱,微信致力於營造一個豐富的互聯網生態體系,這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更展示了微信基於未來的視野和決心。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表示:「科大作為研究型大學,致力發展尖端科研,大數據是其中一個策略發展方向。微信是全球最重要的網絡平台之一,聯合實驗室結合了雙方的優勢,是次合作意義重大。」陳校長續稱,亞洲擁有大量的網絡使用者,是進行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研究的理想地方。 聯合實驗室主任楊強教授表示:「微信是全球最重要的社交平台之一,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不僅能提升微信的智能服務能力,也使科大在研究及應用人工智能保持世界領先的地位。」
新聞
獎項及排名, 社區
香港科技大學舉行第二十三屆學位頒授典禮 頒授榮譽博士予五位傑出學者及社會領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今天(11月20日)在大學校園舉行第二十三屆學位頒授典禮,並向五位傑出學者及社會領袖頒授榮譽博士。頒授典禮由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議員主持。 科大向五位傑出學者和社會領袖頒授榮譽博士,以表彰他們的重大成就及對社會的貢獻。他們分別是(按英文姓氏順序排列): 捷成集團主席捷成漢先生BBS-工商管理學榮譽博士 倫敦帝國學院理論固態物理學講座教授約翰‧彭德里爵士FRS-理學榮譽博士 印度儲備銀行行長Raghuram G Rajan博士-工商管理學榮譽博士 嘉柏環球集團創辦人兼主席詹康信先生GBS-工商管理學榮譽博士 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學家徐立之教授GBS, JP-理學榮譽博士 典禮上,校長陳繁昌教授恭賀及勉勵畢業生實踐科大的核心價值,讓他們在工作上表現卓越,擔當出色的領袖,並會推己及人,成為有承擔的世界公民。五個核心價值包括「追求卓越、堅守誠信、維護學術自由」、「放眼全球發展,貢獻地方社會」、「凡事皆可為」的精神、「和諧共融、匯聚多元、彼此尊重」及「同一科大」的精神。 印度儲備銀行行長Raghuram G Rajan博士主講「畢業禮致辭」。對於有言論指出不平等問題於世界各國日益深化,Rajan博士強調需要重燃公眾對市場的信心,而非輕易接受只為迎合大眾而提出的政策與意見。他說:「我們必須讓大眾更能接觸市場,並要提倡平等就業機會,不分性別、種族及背景。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提升對自由市場的信任。」 Rajan博士寄語新一屆畢業生,勉勵他們不要只著重結果,應該享受及投入工作的過程。他續說:「大家都認為只要成功,就自然會快樂。其實,就我個人的經歷而言,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喜歡自己所做的事,才會有成功感。就算結果未如自己所願,亦能豐盛人生。」
新聞
機械人學, 工程學, 科技
發明機械人感應人類情感 科大馮雁教授專研人類與機械互動 獲頒授ISCA院士
與能夠洞悉情感的機械人活像朋友般一起生活會是怎樣呢? 這些如科幻電影裡的虛構情節,卻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馮雁教授呈現於真實世界中。馮雁教授是研究感應人類情感的人工智能程式專家,她最新研發的機械人「超級少女Zara」能夠以英語及普通話溝通, Zara將會掌握更多語言,例如法文等,以加強溝通能力。 Zara會先根據對方的外貌來判斷其性別和種族,然後再選出適合的溝通語言。Zara於開發的早期已經能夠透過發問去理解用家的性格,問題範圍廣泛,例如會問及兒時的回憶或對上司的看法等,Zara更可根據回答問題時的聲線、面部表情等作出相應的回覆。今年九月,Zara已在世界經濟論壇上展出,備受讚賞。馮雁教授的目標是令Zara成為能充分感知人類情感的機械人。 馮雁教授對人類與機械間言語互動的領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獲頂尖言語技術學術機構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SCA)頒授院士,是本港首名學者獲選為ISCA的院士。ISCA會向在語言技術科技界有十年以上經驗並帶來重大貢獻的人頒授院士名銜,予以肯定,馮雁教授與她的團隊多年來已研發出世界首個多語言的語音搜尋系統、首個智能電話普通話語音輔助裝置,以及首個中文自然語言搜尋系統等。 馮雁教授於今年年初亦獲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授2015年度院士榮銜,表揚她在人類和機械互動的出色成就。馮雁教授同時是科大人類語言技術中心的創辦成員之一,該中心為大中華區首個此類研究中心,並培育眾多業內及學術領袖。除此之外,馮雁教授亦兼任與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德國卡爾斯魯大學及日本早稻田大學合作的研究及教育中心 - 科大InterACT國際實驗中心的總監,以及科大女教授協會的創會主席。 傳媒查詢:
新聞
環球就業能力
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全球排名躍升至第14位 繼續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本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及排名(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Survey and Ranking 2015) 躍升兩級至第14位。科大畢業生就業能力連續三年位列全球首20名,並蟬聯大中華院校之首。 調查共訪問了4,600名來自全球超過20個國家的招聘與行政人員,報告列舉出院校吸引全球僱主的重要因素,包括大學教員質素、研究設施、學術領域的表現、學生國際視野、大學聲譽及畢業生經驗等。調查由法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Emerging及德國主要研究機構Trendence合作進行,訪問來自美國、中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洲、巴西、印度及歐洲其他地區的僱主,當中超過一半受訪者來自國際企業。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對大學排名上升表示欣喜:「對於科大畢業生成為世界各地僱主羅致的對象,我感到十分鼓舞。調查結果亦印證了我們全人敎育的成果及充分肯定科大學生的質素和能力。調查提及僱主重視畢業生的國際視野,以及大學在教育及研究方面的成就,這正是科大一直努力的目標。 我喜見香港有大學與世界最著名的大學並列,令人鼓舞。」 陳校長續稱: 「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大學之一,科大的多元學習環境有助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能力,讓他們身處不同環境與情況都能應付自如。我們亦致力鼓勵學生勇於創新。」 報告顯示,近半數受訪者曾經聘用就讀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s)的應徵者。科大是亞洲地區首批推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院校之一。 為加強學生的競爭及就業能力,科大積極與全球250間頂尖學府合作,包括超過200間交流夥伴學府,透過交流、實習與義工服務,加強學生的全球體驗。科大亦不斷增加本科生到海外交流的學習機會。現時,超過50%科大本科生會到海外交流一個學期或以上。 科大的學生就業中心會協助學生按興趣作出就業規劃、掌握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及僱主的要求。大學並充分利用其企業、專業團體及校友的龐大網絡,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有關2015年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及排名詳情,請瀏覽:
新聞
學生發展, 社區
簡單科技帶來重大改變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以創新意念解決問題,為改善柬埔寨貧民的醫療衛生服務出一分力。 科大推出創新和國際化的社會服務計劃,讓本科生可糅合知識及技巧,應用於發展中的地區,創建有效和實用的方案,協助志願組織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視野無界」(SIGHT)課程由生物醫學工程學部兼化學及生物分子工程學系教授周迎領導。該課程近日與紐西蘭志願機構One-2-One Cambodia合作,這家機構在柬埔寨金邊的貧困地區以有限資源營運流動診所。 科大學生在了解One-2-One的兩項逼切需要後,就此研發兩項所需的設備,並在校方協助下把設備運送到柬埔寨的醫療隊,分別是可妥善存放和方便運送藥物的流動藥箱,以及電子醫療紀錄系統,其配備指模掃描器以提高認證病人的準確度。 這兩項創新發明均是以當地的需要為中心,例如貧民窟居民大多沒有身份證明文件甚至姓名,觸發科大學生加入指模掃瞄的功能。周教授指出︰「我們引導同學在設計產品時從使用者的需要出發。學生團隊成員利用各自的專長研發設備,可為民眾的生活帶來重大改變。」這項計劃由始至終均由學生主導。他們不但負責設備的工程部份,並同時協助志願機構人員適應新系統的運作。為引進指模認證功能,科大學生團隊更自發舉辦籌款活動,集資購入指模掃瞄器。 科大正與更多夥伴團體商討展開新的計劃。「視野無界」目前與一家本港機構,以及印尼、柬埔寨和中國等地機構探討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