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6

新聞
發現, 神經科學,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科學家發現促進神經軸突再生的新方法
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軸突(Axon)一旦受損,往往會導致永久性喪失功能。如果受損的神經元(Neuron)能夠令神經軸突再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望恢復。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劉凱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一個促進受損神經元的神經軸突再生的嶄新方法,為包括脊髓損傷在內的中樞神經系統修復研究提出一個新方向。這項研究發現已於2016年2月16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早於2015年,劉教授曾發現在慢性脊髓損傷後,透過抑制PTEN基因可以激活mTOR信號, 從而使受損的神經軸突再生,並形成突觸連接。在最新的研究中,劉教授提出了一項增強神經元活動的機制,以促進軸突再生,而這個發現會有助研發促進神經修復的臨床方法。 劉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可以通過光遺傳學或化學遺傳學的方法調節神經元活動,以加強軸突的再生能力。研究團隊發現當小鼠視網膜過量表達於一種感光分子-黑視蛋白(melanopsin),會增強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神經反應,從而激活mTOR信號,促進損傷的視神經再生。研究團隊隨後採取了一種名為DREADD (Designer Receptor Exclusively Activated by Designer Drugs)的化學遺傳學方法,來激活黑視蛋白的下游Gq蛋白信​​號。DREADD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增強神經元活動的工具。在合成配體Clozapine-n-oxide激活DREADD的情況下,軸突再生活動顯著增加。 研究結果表明,黑視蛋白通過調節神經元活性來增強mTOR信號,令神經軸突再生。黑視蛋白激活下游Gq信號,以致神經元活性和鈣的流入增加,維持了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中的mTOR信號。 劉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發現顯示,增強神經元的活動可以促進軸突再生。我們目前正在研究將類似的方法,應用於脊髓損傷這類更具挑戰性的情況中,以促進軸突再生。」 劉凱教授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並從羅格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曾在哈佛醫學院的波士頓兒童醫院從事研究工作,並於2011年加入科大。
新聞
獎項, 商業
香港科技大學管理學系李家濤教授榮膺國際商務學會院士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宣佈學院資深副院長及利國偉商學教授李家濤教授榮膺國際商務學會(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或簡稱AIB)院士。 李教授在國際商業策略領域方面的研究貢獻良多,尤其針對亞洲市場三方面的研究,包括國際業務擴展及表現、跨國企業策略及管治,以及內地聯營企業、高層管理團隊及知識轉移。李教授至今出版了87本著作,他的研究論文曾刊載於主要管理及國際商業期刊,當中數篇更榮獲最佳論文獎項。 李教授為主要國際商業策略專家,於1997年加入科大商學院。目前同時擔任管理學系主任及講座教授,帶領管理學系成為區內卓越的商業及管理研究中心,並提供相關的優質教學。 李教授自1990年成為 AIB會員以來,一直積極為學會作出貢獻,包括擔任來屆國際商務研究期刊編輯、負責新興經濟體的策略和政策研究,以及參與主持AIB 2016年初級教員會議等。 AIB於1959年成立,學會集合研究國際商務領域的全球主要學者和專家。AIB院士經提名甄選,匯聚一批表現傑出的會員,以表揚他們於國際商務研究的成就及為學會作出的寶貴貢獻。 傳媒查詢: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 潘紹忠先生 電話: (852) 3469 2090 電郵: johnpoon@ust.hk  
新聞
獎項, 獎項及排名
RMBI Student was awarded the "Sai Kung District Outstanding Youth"
Simon Cheung, RMBI Student, was awarded the "Sai Kung District Outstanding Youth" which commends young people with outstanding personal achievement and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Simon wants to encourage the youngsters to join him to volunteer for the betterment of Hong Kong. "Doing something good for the world will bring you long lasting happiness which good grades cannot offer you."
新聞
獎項及排名
香港科技大學舉行第三屆冠名教授席就職典禮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舉行第三屆冠名教授席就職典禮,向8位傑出教授頒授冠名教授席及表揚各捐贈者對大學的熱心支持。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在就職典禮上致辭時說:「我衷心感謝各捐贈者慷慨支持,襄助科大設立冠名教授席,表揚傑出教授。冠名教授席有助科大延攬全球頂尖人才,繼續努力不懈追求教研創新,為大學及廣大社會帶來更大禆益。」 陳教授向各冠名教授道賀,並指出:「今屆就職的冠名教授在多個不同領域表現出色,包括科學、工程、商業管理、社會科學及其他範疇等。他們追求教研卓越的熱誠和毅力,將樹立榜樣,啟發學生,並有助大學鞏固其國際知名研究型大學的地位。科大將繼續爭取社會各界支持,不斷提升教研實力,以實踐大學科研卓越的使命。」 贊助冠名教授席的8位捐贈者一直大力支持香港高等教育發展,包括於崇光先生、嘉柏環球集團、艾禮文家族基金、肇豐集團、冼為堅基金有限公司、蘇海文博士和蘇包陪慶女士、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及偉倫基金有限公司。 出席就職典禮的主禮嘉賓包括科大校董會副主席查逸超教授、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及其他大學高層。捐贈者、企業捐贈者及其代表均親臨典禮,包括竇瑞剛先生、方鏗博士、梁利劍虹女士、冼為堅博士、蘇海文博士、詹康信博士及於崇光先生。 冠名教授名錄如下: 於崇光基金理學教授 陳子亭教授—物理學系 嘉柏環球集團工程學教授
新聞
揭開宇宙時鐘的奧秘
科大與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科學家發現一種新方法,可從觀測上區分宇宙起源的不同理論。 科大物理學系助理教授王一,與其研究夥伴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和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的陳新剛教授和Mohammad Hossein Namjoo合作的研究顯示,於宇宙誕生初期中已存在的各種重質量粒子,可充當「標準時鐘」,用以量度宇宙起初的時間流逝。 三名學者的論文亦提出可標籤極早期宇宙的不同時間階段。新方法的觀測有如拍攝一齣電影,按時間順序揭示宇宙的起源。 王教授表示︰「憑著觀測質量粒子的震盪訊號,我們可得知極早期宇宙的密度漲落是在何時產生。我們或許能夠驗證宇宙起源的演化史。宇宙的起源至今仍是一個謎。」 這項研究為解答宇宙大爆炸的相關問題提供嶄新角度,探討宇宙大爆炸究竟是由膨脹抑或收縮所致。王教授補充︰「我們尋找的時鐘訊號是微細的震盪結構,可由量度宇宙微波背景所引證-即是充滿整個太空的大爆炸殘餘光芒。」 研究結果刊載於宇宙學和天體粒子物理學學術期刊。 請按此獲取更多資訊。
新聞
科學, 國際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倫‧黑格教授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 分享科學的創意與探索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今天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倫‧黑格教授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黑格教授以「創意、探索與冒險-諾貝爾獎的過去與未來」為題,分享他對科學的創意與探索的獨到見解,以及科學研究中創意與冒險精神之間的密切關係。他說:「在科學的世界裡,創意及探索縱有不同,卻是密不可分的。科學突破往往是結合了創意及探索。」他以數個榮獲諾貝爾獎的突破性發現闡釋創意,當中包括他早期有關半導性及金屬性聚合物的發現。 黑格教授亦介紹了他現時的研究範疇及有份參與的企業項目,包括低成本的「塑膠」太陽能電池,以及兩所分別研究抗體治療技術及癌症血液測試的生物科技初創企業。 黑格教授由1982年起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物理學系任教。他以半導性及金屬性聚合物的領先研究而聞名,並曾獲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等多項殊榮。他曾在科學期刊出版超過1000篇文章,並擁有超過100項專利。他於1990年創立UNIAX公司,該公司其後於2000年被DuPont收購。他是聖塔芭芭拉CBrite公司的聯合創辦人及主席,該公司研發新世代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及液晶顯示器(LCD)背板的相關技術。他亦是Cynvenio及Cytomx Therapeutics的聯合創辦人及副主席,這兩所公司分別研發細胞分類和相關範疇的微流控,以及嶄新的藥物傳送技術。 黑格教授與他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研究半導性及金屬性聚合物科技,特別專注於聚合物場效電晶體中由閘極引致的絕緣體至金屬變化、低成本「塑膠」太陽能電池及自行組裝生產的超高流動性場效電晶體等相關研究。他現時的研究範疇亦包括高探測度寬頻光感測器。
新聞
獎項及排名, 獎項
香港科技大學頒發2016年長期服務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舉行年度教職員長期服務獎頒獎典禮,表揚服務大學達20年的資深教職員的貢獻。 科大透過設立長期服務獎,向長期竭誠服務的教職員表達謝意,他們的重大貢獻令科大過去25年迅速發展。今年共有89名為大學服務20年的同事獲頒獎項。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與副校長、院長、系主任及部門主管一同出席頒獎典禮,大學更特別邀請得獎者家人及親友前來一起參與,分享喜悅,歡聚一堂。 陳繁昌教授於典禮上致辭時表示:「科大的成就有賴長期服務的教職員所作的貢獻。我非常感激他們努力不懈追求卓越。對於他們為大學盡心盡力的付出,令科大擁有今日的成就,我向他們表達由衷的謝意。」 科大設立長期服務獎,以表揚大學教職員的努力,及進一步加強他們對大學的歸屬感。 傳媒查詢: 魯桂欣 電話﹕2358 6317 電郵﹕sherryno@ust.hk   談家誠 電話﹕2358 8556 電郵﹕johnnytam@ust.hk  
新聞
音樂
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管弦樂團呈獻第六屆「創意間的親暱」 慶祝科大25周年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舉辦獲《金融時報》譽為「精雕細琢的藝術作品」的音樂盛會 - 第六屆「創意間的親暱」,慶祝科大創校25周年。 「創意間的親暱」一直為音樂創作注入創意,邀請作曲家和演奏家透過公開排練就獲選的新晉作曲家的音樂作品進行深入討論,並不斷修改和排練。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很高興「創意間的親暱」作為大學25周年校慶活動之一。他說﹕「科大致力提供全人教育,而音樂是全人教育的一部分,它能啟發同學的創意,令他們邁向成功之路。」 「創意間的親暱」今年將舉辦五周年精選回顧音樂會,由多名香港管弦樂團首席聯同新舊客席藝術家,攜手呈獻一個矚目的精彩室樂表演。今次音樂會是第44屆香港藝術節的節目之一,將於本年三月六日(星期日) 假香港大會堂劇院演出。 今次音樂會除了重溫過往樂季作曲家﹕包括顏名秀(IC2011)、湯文泰(IC2012兼「創意間的親暱」副藝術總監)、卡羅.馬爾蓋蒂奇(IC2013)、安迪秋保(IC2014)以及斯科特.奧德威(IC2015)的作品外,亦會呈獻「創意間的親暱」藝術總監盛宗亮於亞洲首度公演的《深紅》室樂版,並由馬林巴琴新星張鈞量演奏,另有由盛宗亮指揮阿諾·荀伯克動人心弦的《昇華之夜》弦樂版。 有關演出將於科大新開幕的鄭裕彤樓多用途演講廳進行錄音,並由拿索斯國際(遠東)唱片有限公司發行。 盛宗亮將於本年四月與香港管弦樂團全體成員首度進駐科大,舉辦為期三日的公開排練和預演音樂會,樂團並將於4月21 日(星期四)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世界首演音樂會。青年炫技小提琴家朱丹將以客席藝術家身份演奏盛宗亮於香港首演的作品 - 《飛飛歌》小提琴與樂隊協奏曲。 「創意間的親暱2016」於30個國家超過140位作曲家所遞交的交響樂譜中,選出來自美國的羅伯特.麥克盧爾、丹尼爾.特姆金和迪倫.貝克為今年新晉的作曲家成員,其獲選的作品將於這次特別的活動中首次公演。 「創意間的親暱2016」由蘇海文伉儷慷慨贊助,科大與香港管弦樂團攜手呈獻,香港電台為活動之媒體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