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6

新聞
創新, 社區
科大獲李家誠先生捐贈一億五千萬港元興建新創科大樓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衷心感激李家誠先生捐贈一億五千萬港元,支持興建一幢全新創科大樓,推動科大的創新創業教育更上層樓。 為答謝捐款人的慷慨善舉,科大把新大樓稱為「李家誠創科大樓」,以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副主席李家誠先生命名。李家誠先生為恒基兆業地產主席李兆基博士大紫荊勳賢的兒子。 李家誠先生表示:「很高興能支持興建這創科大樓,協助推動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我們每天都在享受創新科技帶來的便利,科技革命、創科成果,不但有助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更拉近了人際交往。香港經濟需要多元化發展,而要提供更好事業發展機會給青年人,創新、創意都不可缺少。我深信創科大樓將來落成,定必為培育新世代卓越創科人才提供理想的平台及機會,進一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對今次捐款以及李氏一直以來對科大的支持,表示由衷謝意。「我們感到非常幸運,能擁有如此出色的夥伴。李先生對科大的支持,不僅體現了他對教育、科研、創新創意的遠大理想,亦反映了他對科大追求卓越的支持和認同。」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稱,捐款將有助大學推動創新及創業,他表示﹕「作為科大創校25周年的重點建設,創科大樓將有助提升創意教育,並促進大學與產業的合作。我們希望創科大樓能孕育更多新穎的想法,以及嶄新的發現和發明,讓科大師生以至整個社會都能受惠。」 「李家誠創科大樓」樓高七層,建築面積介乎8,000 至10,000平方米。創科大樓為創業人士提供孵化設施,以及舉辦各種創業活動和講座之場地,大樓亦設有多個跨學科研究中心,為大學與業界的合作提供一個平台。 傳媒查詢:
新聞
論壇, 聯繫
High school students Joining Industry Forum and Dinner of Dual Degree Program i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Nearly 40 high school applicants of the Dual Degree Program i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M-DDP) joined the Industry Forum and Dinner on 8 June 2016, and had an insightful exchange with industry leader, faculty, alumni and current students.
新聞
獎項及排名
香港科技大學頒授榮譽大學院士予四位傑出人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舉行榮譽大學院士頒授典禮,由大學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及校長陳繁昌教授主持頒授儀式。四位傑出人士獲頒授榮譽大學院士,他們分別為劉鳴煒先生、李小羿博士、馬墉傑先生以及黃達琛先生。 劉鳴煒先生現為華人置業集團主席,是傑出的年輕企業家,並積極服務社會,擔任多項公職,包括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扶貧委員會委員、海洋公園董事局副主席,以及智經研究中心副主席。在他的領導下,其家族的「劉鑾雄慈善基金」多次鉅額捐助本港、內地與海外的學校及高等院校。劉鳴煒先生持有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法律學士及法律哲學博士學位,以及倫敦經濟及政治科學學院法律碩士學位,現為哈佛大學法律學院訪問學者。 李小羿博士為李氏大藥廠的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同時是科大理學院兼任教授。他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取得藥理學博士,並曾於美國Warner-Lambert藥廠旗下的Parke-Davis醫藥研究部從事心血管藥物研發的博士後研究。李博士於1994年創立李氏大藥廠,公司屢獲《福布斯雜誌》選為「亞洲最佳中小企業(每年營業額不超過十億美元)二百強」之一。他於2015年獲得「安永企業家獎-中國」生命科學類別的殊榮。李博士支持科大發展,開設研究傳統中藥或藥品開發的獎學金。 馬墉傑先生為利興鑽石集團主席及鑽飾連鎖店瑪貝爾創辦人兼主席。他是傑出的商界領袖,並積極服務社會,曾擔任法律改革委員會及香港公益金的職務,亦曾任東華三院主席。馬先生致力推動企業家精神,與子女共同創辦浩觀,為創業家、導師與投資者提供共用工作空間。他曾任科大顧問委員會委員,並於2010至2016年間出任科大校董會轄下大學拓展及外展委員會主席。他持有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工商管理學位。
新聞
細胞生物學, 國際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博士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講解大粒子分泌及微RNA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5月27日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由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博士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謝克曼博士以「大粒子分泌及微RNA」為題,向聽眾解釋他的最新研究結果。在第一部分的報告中,謝克曼博士講述了如何將大型蛋白質「膠原蛋白原」裝入COPII囊泡內,這是膠原蛋白原分泌的重要一環。謝克曼博士發現籠狀蛋白聚合物COPII的一個亞基Sec31的泛素化作用會促進大的COPII結構形成,從而加快膠原蛋白原由內質網的傳輸。 謝克曼博士說:「透過使用先進的成像和改良的免疫學檢測,我們能確定大的COPII結構會依賴E3泛素連接酶的一個亞基klhl12的表達,捕捉膠原蛋白原。」 謝克曼博士亦介紹一種透過外泌體分泌特定微RNA的一個途徑。外泌體是細胞衍生的囊泡,在很多過程如製造腫瘤細胞擴散的細胞轉移前微環境中扮演重要角色。謝克曼博士講解了一種生物化學的方法以分離特異的外泌體。通過這種方法,謝克曼博士研究團隊揭示了一系列這些分離出來的外泌體所包含的特定的微RNA,其中包括miR-223。謝克曼博士亦解釋將miR-223裝入外泌體的分子機制。 謝克曼博士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及細胞生物系教授及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謝克曼博士研發了一個遺傳學及生化學方法,研究真核細胞的細胞膜運輸。謝克曼博士屢獲殊榮,包括蓋爾德納國際獎、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及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謝克曼博士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前醫學研究所)、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及美國哲學學會院士,亦是意大利國家科學院及倫敦皇家學會的外籍院士。1999年,他獲選為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會長;2002年獲委任為Annual Reviews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的總編輯;2006至2011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總編輯;2011年獲委任為由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惠康基金會及馬克斯普朗克學會資助的開放式取用期刊eLife的總編輯。
新聞
創新
安全享受單車樂
騎單車人士戴上防護頭盔可減少嚴重頭部創傷的機會,甚至能因而挽回性命。隨著單車活動在歐美國家日漸受歡迎,一名科大畢業生研發配備指示燈的單車頭盔,以加強單車愛好者的安全。 智能單車頭盔是由科大機械工程學及工商管理學雙學位畢業生陳浩然與其好友共同研發。陳浩然與在哈佛大學交流時認識的好友一拍即合,其後開始研發智能單車頭盔。 名為Lumos的智能頭盔旨在提升單車人士於夜間昏暗時的安全和能見度。陳浩然解釋,在香港的單車經騎車比較安全,但是在美國,越來越多人以單車代步,然而美國的司機還沒有適應路面上的單車人士,因此經常會有因汽車與單車碰撞的交通意外發生。 陳浩然指出,當Lumos用家按下單車手柄上無線遙控配件的按鈕後,頭盔後方的LED燈便會隨即亮起,示意單車人士將會轉左或轉右。智能照明頭盔能讓汽車司機注意單車人士所在,避免發生意外和受傷。這項創新發明有助顯著減少單車相關的交通意外事故。 Lumos在2015年7月份於全球群眾集資平台Kickstarter上首度推出。推出首日已接獲1,182張訂單,成功集資超過14萬美元(折合約100萬港元)。
新聞
創新
讓寶寶吃得健康
今天,為人母親需承擔重大的職責和背負不少社會的期望,無論是雙職女性或全職家庭主婦亦然。相信現代母親首要的職責之一是讓孩子吃得健康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有見及此,三名科大學生合力研發智能奶樽裝置,以助減輕現代母親的負擔。 這個名為Bonnect的環狀智能裝置可紀錄餵奶資料,為父母分析嬰兒的喝奶習慣。Bonnect緊扣奶樽底部,可以藍芽連接智能手機,並利用雲端儲存空間作數據分析。餵奶資訊更可透過藍芽自動發送到父母的手機。 Bonnect是一個輕巧的電子裝置,由一個電路板和一個微型電子磅組成。這個智能裝置可自動繪製統計圖表,顯示嬰兒的喝奶規律。父母、家庭醫生及營養師均可瀏覽資料,按嬰兒的年齡、體重和身高,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意見作對照,從而追蹤嬰兒的成長情況。 Bonnect紀錄的資料可以反映嬰兒是否過重或過輕、食量太大或太小,有助父母選取最適合寶寶的配方奶粉。系統亦可根據個別嬰兒的飲食規律與發育狀況進行大數據分析,然後建議每日喝奶份量以供參考,父母藉此可與家務助理和醫生分享資料,決定餵奶時間及最適合嬰兒體質的配方奶粉。 Bonnect發明者之一高文澄表示︰「嬰兒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令大部份的香港在職父母擔心他們食量太小或不定時喝奶。Bonnect智能奶樽裝置有助父母了解子女的喝奶習慣。我們現在的目標是進一步改良產品設計,以配合市面上大小不一的奶樽,並致力使Bonnect更為輕巧實用。」 Bonnect團隊的目標是於一年內推出產品,為實現他們的創業夢邁出重要一步。 憑藉Bonnect的發明,團隊奪得2015年科大醫療保健產品設計馬拉松冠軍。 Bonnect團隊成員包括︰科技及管理學(物流管理及工程學與綜合商業管理學)雙學位五年級學生高文澄、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哲學碩士一年級學生袁焯壕,以及科技及管理學(計算機工程學與綜合商業管理學)雙學位四年級生譚世龍。
新聞
阿爾茲海默症, 神經科學, 研究, 科學
「失」與「得」
科大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人員攜手合作,發現白介素33(IL-33)有助減低喪失記憶,以及其他與阿爾茲海默症(AD)症狀相若的認知能力下降。現時全球有4,680萬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病者數目更是有增無減。憑藉這項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病者、其照顧者及醫療體系的沉重負擔在不久將來可望紓緩。 阿爾茲海默症主要影響年長人士,病者會喪失記憶、推理和判斷以至活動能力。是項研究團隊由科大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教授領導。葉教授形容阿爾茲海默症為當今「迫在眉睫的健康威脅」,尤其是在人口急速老化的香港社會。 葉教授早前的研究發現,大腦清除澱粉樣(Aβ)蛋白的功能下降是阿爾茲海默症的主因。在這項發現的基礎上,研究團隊於小鼠身上進行實驗。團隊發現小鼠在連續兩天注射白介素33後Aβ水平減低,而腦部整體炎症反應水平亦受到限制。 葉教授指出︰「下一步是將小鼠研究的成果轉化到人類的臨床治療。」 團隊的研究結果近日於美國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 請按此獲取研究詳情。
新聞
大學聯合,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領導科研團隊研究減低香港山泥傾瀉的風險及損壞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率領由不同大學和機構組成,包括工程師、計算機科學家、環境學家及生態學家的跨界別跨學科研究團隊,研究泥石流的流動機理,以減低香港山泥傾瀉的風險與損壞。 有關研究乃香港研究資助局於2015-16年度五個獲選主題研究計劃之一,它亦得到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及社會熱心人士的資助,興建領先全球、世界首個長達120米的測試設施,用以測試防護網阻擋泥石流的能力。研究所將投放1,000萬元人民幣興建該測試設施,而科正建築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香港工程師學會岩土分部前主席余錫萬先生,早前亦捐贈了100萬港元支持此研究計劃,並獲科大提供配對資助。 負責此研究計劃的科大協理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兼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吳宏偉表示,由於城市不斷向山坡擴展,而氣候轉變又令極端天氣日益頻繁,香港山泥傾瀉的風險正與日俱增。 他說﹕「由於香港的山坡陡峭、降雨量大、人口稠密和地價昂貴,傳統的山泥傾瀉防護措施不太適用。如果要防止2008年大嶼山那種大型山泥崩塌,導致往來機場唯一一條公路癱瘓達16小時的事故再度發生,我們便需開發安全和經濟的嶄新技術,以應對香港的問題。」 有關研究旨在全方位解決香港的獨特情況,大致涵蓋三個範疇﹕1) 利用無人機所拍攝的高解像度照片,構建嶄新的三維地形測量系統,以研究泥石流的流動機理及其對防護網的衝擊; 2)利用先進的土工離心機、大型的泥石流試驗槽以及新型的多尺度泥石流數值模型,模擬泥石流,調查其流動機理及對防護網的衝擊;以及3)開發具彈性的多層次新型防護網,減低山泥傾瀉帶來的風險。 此研究不但會為山泥傾瀉帶來新的解決辦法,亦會提升經濟效益、令斜坡保護及維修的工作更加安全及環保。新技術將可應用於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受山泥傾瀉威脅的地方。研究中有關提升對顆粒流動機理認知的部分,亦能有助減輕雪崩、海底滑坡以及礦山滑坡帶來的風險,更有助提升對食品加工過程的認識和研究。 傳媒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