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8
新聞
科大加強推廣STEM教育 推出一站式STEM@HKUST平台
為加強推廣香港的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於教職員、同學與校友的支援下,推出一個全新互動平台,致力激發初中學生對STEM的好奇心,並支援本地教師教授與STEM相關的學科。
為什麼不同酸鹼度會導致pH試紙出現不同顏色?在某人大腦中植入化學物質,是否就能令對方愛上你?由科大資優教育發展中心總監周敬流教授及工學院環球社會中心總監胡錦添教授共同創立的STEM@HKUST平台 (https://stem.ust.hk/) ,不僅提供不同的學習資訊鼓勵青少年以科學頭腦解決日常生活問題,更有教學資源協助老師教導學生具備批判思維及解難能力等STEM背後的真正精神。
周敬流教授表示:「在學校教授STEM,一般被視為只按教科書上一個接一個的科技課題講授,或透過參與課外活動實踐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然而,STEM教育的精髓在於建立同學懂得觀察、有系統地分析事物、評估事物的真確性,以及透過實證辨識可行方案的思維。時至今日,知識的廣度勢不可擋,只有學到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才能超越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把STEM的精神發揮到極致。」
STEM@HKUST不只是一個提供與STEM相關活動和比賽的一站式資訊平台,當中更載有由科大教授和學生製作、以生動活潑形式講解不同科學難題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短片。平台亦歡迎師生查詢與提供意見,包括學生有興趣觀看的科學實驗短片,以及教師於STEM教育上所面對的問題等等。
除此之外,團隊亦正籌備推出師友計劃,安排對STEM教學有興趣的科大本科生,實地觀察由科大教師校友所講授的STEM課堂,從中學習課堂籌劃與授課技巧,並跟教師校友一起建立與中學課程相關的STEM教材。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硏究團隊重構神經突觸的關鍵元件 揭示其形成及調節機制 為精神障礙的診斷及早期治療帶來希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嘉里理學教授張明傑領導的硏究團隊最近通過一種全新的生物化學重構方法,揭示突觸後緻密區(PSD)的蛋白質在處理及傳遞大腦神經訊號時的調控機制,或能為今後自閉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礙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幫助。
突觸是促成神經細胞之間訊號傳遞的基本結構,對於神經細胞的功能至關重要。突觸的形成及對不同刺激的正確反應是大腦行使其正常功能的基礎。但目前科學界對突觸的形成及調控機制所知甚少,這是因為大腦中雖然有海量的突觸,卻很難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突觸—意味著沒有重複出現的突觸結構可供科學硏究。
在最近發表的該項硏究中,科大的研究團隊於體外系統中(在溶液中及在雙層膜結構上)成功重構出關鍵的神經突觸元件—突觸後緻密區蛋白結構。該人工重構的元件重現了神經元突觸後緻密區的典型結構和功能特徵。在此基礎上,科大科硏人員揭示了突觸後緻密區蛋白質分子之間高度動態的相互作用。其硏究結果顯示,神經細胞中高度緻密的突觸後緻密區或能通過蛋白質分子的自發組裝而形成,並能在維持穩定結構的同時進行高度動態的分子交換。
此學術硏究文章的共同作者、張明傑教授硏究團隊的博士後硏究員曾夢龍博士表示:「突觸後緻密區對神經細胞的功能至關重要。我們的生化重構方法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分子平台,為了解神經細胞以突觸為單位的區室化運作機制提供了可能的答案。」
張教授補充:「從此項生化重構硏究中所獲得的資訊,再結合基於神經細胞的實驗,將為我們了解突觸後緻密區的蛋白質在突觸形成及運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帶來重要幫助。雖然這個重構的元件較真實的神經突觸仍相對簡單,但這種生化成分清晰並便於操縱的硏究系統將為科學界提供一個有用的平台以及全新的範例,將會有力地推動對興奮性神經突觸的形成及調節機制的硏究,也將有助於闡明一系列因突觸蛋白編碼基因突變引起的腦疾病的病理機制,最終或可以幫助精神障礙的早期診斷及治療。」
新聞
科大舉辦香山科學會議 探討人工智能及類腦計算最新研究成果 並舉行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成立儀式
由國家科技部及中國科學院共同創辦的「香山科學會議」,再度蒞臨香港。這個為期兩天的高層次學術盛會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主力承辦,吸引近40位來自香港、澳門及內地的傑出學者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與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陳冬及譚鐵牛院士,今日特別蒞臨主持會議閉幕儀式。
是次會議以「類腦計算及人工智能」為題,邀得多名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與其它出席會議的科學家,分享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當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以及兩地與國際間的創新科技合作機遇,是為國家表態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來,首個在港舉辦的國家級重要科學會議。同日,主禮嘉賓亦見證由科大計算機及工程系講座教授楊強牽頭的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學會),正式成立。
林鄭月娥女士祝賀香山科學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她表示,香山科學會議是我國科學發展的重要科學平台,而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香港擁有多間世界級大學,雄厚科技實力,健全法治、司法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高度國際化營商環境,能夠吸引國際一流的科研機構,匯聚全球創新資源,科技發展大有可為,會繼續為國家創科發展作出貢獻。
科大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兼會議執行主席葉玉如教授,感謝香山科學會議選擇與科大合辦是次會議,並向所有蒞臨嘉賓作出致謝。她表示:「這是科大舉辦的第一次香山科學會議,作為是次會議其中的一位發起人,我感到非常榮幸。腦科學和人工智能是國家前沿科學戰略的重要部分,也是科大的重點發展領域。我相信這次會議將進一步促進不同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推動國家類腦計算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
有份參與會議的學會創會理事長楊強教授指,創立學會的目的是利用香港科研優勢,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學會將匯聚香港及內地人工智能領域中優秀的學者和傑出企業家,以連接政府與學界業內、學術研究與企業研發、學生人才與企業需求,以及香港與大灣區這「四個連接器」為定位,致力推進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在香港的應用與行業發展,協助香港成為國際級科創中心。
新聞
Healthy Living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Innovation Competition 2018, held at Shanghai from 6 to 15 July 2018, gathered students from Dual Degree Program in Technology & Management (T&M-DDP),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Arts Western Switzerland (HESSO) and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SHTECH). Students teamed up with peers from different universities were challenged to create a new product/ service to solve a health problem in China.
新聞
IPO New Videos Go Live!
With IPO's new branding theme "Leading Without Boundaries" being launched in the coming academic year, we are excited to share our new branding videos with all of you!ÿ
Let our students introduce IPO by taking you around the campus and be inspired by the sharing from our faculty and students!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揭示 DNA複製的全新機制
細胞透過複製載有其身份特徵的基因組,進行自我增殖。一個受精卵细胞,需要經過萬萬億(1016)次的複製後,才能發育成一個成年人。在這項艱鉅任務中,究竟執行複製的分子機器是長成什麼模樣,而且是如何運作的呢?最近,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就首次測定具原子解像度的DNA複製機器三維結構。
早於半世紀前,根據DNA雙螺旋的晶體結構,DNA複製的概念已經被提出。當時科學界認為,距離了解DNA雙螺旋如何分開並啟動複製機器的原理已為時不遠。然而,因為DNA複製機器的巨大尺寸、多個部件(由三個引擎組成)及其動態多構像,這看似簡單的學術問題,卻還是個複雜的未解之謎。
時至今日,隨著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突飛猛進,由科大賽馬會高等研究院資深訪問成員(退休科大生命科學部訪問教授)戴碧瓘教授及前科大研究助理教授、現任香港大學助理教授翟元樑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北大) 生命科學學院高寧教授合作,成功解析真核生物的DNA複製起始位點識別複合物(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 ORC)的高解像三維結構(3Å),並揭示該複製機器運作的分子機制。該結構清晰地解釋了ORC是如何在浩瀚DNA鹼基(A,T,G,C)的「大海」中尋找正確合適的位點,從而啟動DNA複製。
如有過多的複製起始位點,會加快基因組的複製速度並縮短細胞分裂週期,這也是癌症細胞的一大特徵。然而,太少的起始位點啟動複製,也會產生另一個問題,就是遲緩的細胞生長,尤其在胚胎發育的關鍵階段,或會導致發育畸形。DNA複製機器三維結構的高解像度測定,可以提供更好的靶點,以方便抗癌藥物的設計和篩選;更為重要的是,此分子結構訊息揭示複製機器的工作機制,並有助理解ORC功能缺失相關遺傳疾病的根本成因。
新聞
科大鵬程青年工程師學苑再獲鵬程慈善基金捐助 辦電動車暑期課程推動STEM教育
四十一位來自五間本地中學的學生剛完成了一個為期四天的課程,學習電動車的構造,並動手組裝甚至駕駛一部電動車!
這課程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鵬程青年工程師學苑及中電控股有限公司(中電)合辦。學苑是由鍾志平教授創辦並擔任主席的鵬程慈善基金資助。
五間中學為皇仁書院、將軍澳官立中學、聖母無玷聖心書院、嘉諾撒聖瑪利書院以及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他們組成四隊,每隊分別組裝一部可供駕駛的電動車,最後更爭奪美觀獎、工程卓越獎以及整體表現的獎項。
除在科大校園進行的活動外,課程亦安排學生參觀中電的電動車車隊以及位於香港城市大學的中華電力低碳能源教育中心。
頒獎禮於7月12日下午,課程比賽完結後舉行。聖母無玷聖心書院和皇仁書院分別榮獲冠軍和亞軍。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及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的聯合隊伍獲得美觀獎,而將軍澳官立中學則獲工程卓越獎。
頒獎儀式上,鍾志平教授宣布繼續捐款,金額提升至四百萬港元,以資助學苑第二期為期兩年之發展。這筆捐款讓學苑可以持續提供以學生為本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包括比賽、課程、研討會、講座、參觀和夏令營,並使中學生可以參與真正的工程體驗。捐款亦會用作在香港推動有關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的全面研究,希望就如何支援香港的STEM教育及創新發展提供建議。
科大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說:「回顧過去二十年,我們會發現在全球最大型企業中,工程企業所佔比例越來越高。工程師真的擁有光明前途!」
中華電力高級策略顧問及Smart Charge董事周騰輝先生說:「工程並非只是運算和尋找方案。最終來說,工程是開創產品,使世界更美好。一位成功的工程師必須擁有明確的社會使命,並努力完成這使命。」
傳媒查詢:
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
廖曼華
電話:2358 8982
電郵:egdiana@ust.hk
新聞
Code of Honour
Sometimes you discover your passion in life entirely by chance.
Inspiration is all around us, and finding your ideal career can be as simple as solving a common problem. For Zachary Lo, Co-founder of USThing, the issue he had was gaining access to HKUST services on his mobile during university life. Discovering vital information for students was difficult to find on smart phone, so he and a friend set about creating USThing. The solution is an all-in-one app for students at HKUST that offers information on everything from bookings, to directories, timetables, grades, and events.
For Zachary, a business student, the endeavour meant creating an app from scratch having no knowledge of coding or UX. Taking on the challenge, Zachary and a small group of students worked on the side of their study commitments to create the first prototype, making for a strenous working environment at 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