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遺產的守護者

2020-11-24

雖然香港部分教會學校仍保留以長衫作校服的傳統,但學生穿上這典雅貼身的女性化服飾時,大概不知道它原是男裝,更不曉得香港在其演變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為免長衫的傳統縫紉技巧最終失傳,科大人文學部副教授兼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教授已向相關組織提出申請,希望長衫能成為香港第5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名錄的項目。 

Today, senior clansmen in the New Territories still wear the baggy variety as formal dress on important occasions.
今時今日,新界一些德高望重的鄉紳仍會在重要場合穿上寬身長袍,以示隆重。

廖教授說,在清代,長衫的衣袖和剪裁不僅較遠今天寬鬆,更只供男性在正式場合穿著。上世紀40年代,縫製長衫的師傅從上海南遷香港,才令這種服飾的設計出現根本轉變。長衫從寬身變為貼身剪裁,著重突顯女性體態之美,其代表性的地位逐漸形成。今時今日,新界一些德高望重的鄉紳仍會在重要場合穿上寬身長袍,以示隆重。

「香港在長衫的演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它在香港流行時,內地恰巧因文革而禁穿長衫。數十年來,穿長衫差不多變成香港的獨有文化。正因如此,這傳統才得以保存下來。」他續說:「中國大陸在1970年代實行經濟改革後,滲入現代元素的長衫文化反而從香港回流內地。」

 

Prof. Liu has taken the initiative to form the Hong Kong Cheongsam Association, which brings together industry practitioners, fashion design schools, and enthusiasts.
廖教授(右)發起成立香港長衫協會,希望匯聚業界人士、時裝設計學校及有心人。

眼見不少經驗豐富的長衫裁縫年事已高,廖教授於是發起成立香港長衫協會,希望匯聚業界人士、時裝設計學校及有心人的力量,將長衫精妙的縫製技巧傳承下去。

這位文化人類學家於1993年加入科大,在設計有關中國研究、傳統、華南家族及世系等本科與研究生課程時,一直享有很大彈性。本地的各種民間活動,特別是傳統儀式,正因現代化進程而出現急劇轉變。在廖教授領導下,於1997年成立的華南研究中心因而致力記錄這些傳統習俗,並將收集所得的資料加以整理和出版。中心定期舉辦大澳考察之旅,向本地及國際學生介紹當地的傳統活動和歷史建築,並積極與珠三角區的大學進行學術合作,研究和保育區内的豐富傳統。

Every year, dozens of Tin Hau temples in the city celebrate the goddess of the sea’s birthday with flamboyant processions of dragon, lion, and unicorn dances.
為慶祝每年的天后誕,香港各區的天后廟都會舉辦繽紛奪目的舞龍、舞獅及舞麒麟活動,為這位海神祝壽。

近年,廖教授為制訂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奔走,成功將極具文化價值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納入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繼保育長衫及其他文化遺產,他最近又致力煥發天后誕的活力。

為慶祝每年農曆3月23日的天后誕,香港各區的天后廟都會舉辦繽紛奪目的舞龍、舞獅及舞麒麟活動,為這位海神祝壽。部分社區會籌辦粵劇神功戲,有些則會交換花炮。

然而,傳承這些百年傳統的人年紀老邁,廖教授於是再次伸出援手,匯集眾人之力解決種種難題,包括為每次需花費約100萬港元的活動籌款。不過,廖教授承認不少年輕人覺得這類節慶落後和迷信,要吸引他們參與並不容易。 

他說:「這正正是要把它們納入非遺名錄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我希望更多年輕人能以新的眼光看待事物,而社會能藉此凝聚各界,促進社會團結。」

身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成員,廖教授正協助政府進行全港性的文化遺產普查,以及就如何為緊急項目進行保育工作提供意見。然而,這位香港文化遺產的守護者打算於兩年內退休,因此正急於尋找合適人選來將工作延續下去。廖教授說:「要是能找到有同樣熱忱的繼任人接手,那就最理想不過了!」

subscribe
註冊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