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社會學的治療價值

2019-12-23

上過社會科學部谷志良教授的課,都知道在課室內關掉和收起一切電子產品是金科玉律 — 縱然使用手提或平板電腦抄錄筆記,也在禁止之列。對此,谷教授有其獨特見解:互聯網雖然是教師的重要教學資源,但手提電子通訊產品可嚴重干擾課堂學習。學生最初或許對此心生抗拒,但卻鮮有投訴。這是因為谷教授在堂上安排了大量意見調查、問答比賽、模擬、討論等具互動性的學習活動,同樣地引人入勝,讓同學全情投入課堂。

雖然規矩森嚴,但這位社會科學教育副教授卻是科大最受學生敬愛的老師之一。其「從做中學」的教學理念,結合「反轉教室」授課模式,深受同學歡迎。舉例說,他會要求同學監察自己的消費習慣,看看一個家庭能否倚賴最低工資過活,或透過分析傳媒及社交媒體瞭解性別歧視問題,此舉有助同學藉著閱讀或親身經歷對社會議題產生概念。

正是對春風化雨的熱誠,以及在持續改良和革新授課方法上的貢獻,使谷教授獲頒本年度科大「祁敖卓越教學服務獎章」。此獎每年都會頒發予一位長期盡心教學、矢志追求卓越、循循善誘、啟導後學和激勵他人持續向前的傑出教員。

谷教授熱愛社會學,大概很難想像他當年在英國杜倫大學修業之初,其實極之討厭這個學科。少年時期的他滿腔理想,立志成為社工,修讀社會學,就是相信這學位有助自己圓夢,豈知事與願違。他憶述:「社會學最初給我的印象,就是非常抽象,只談理論,流於意識形態。」直至發現社會學以人為本的一面,尤其是民族誌,他才開始懂得欣賞這學科的實用價值。谷教授其後負笈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取得社會學碩士及博士學位,自此投身社會學的教學工作。

谷教授1992年首次加入科大,其後一度外闖增廣見聞。他於2008年回歸科大,致力優化社會科學課程,使之更貼近學生的個人生活。他說:「相對教授社會科學作為一門技巧,我更關心其治療價值。」

谷教授直言,學生與普通人一樣,令他們擔憂和不安的事情多不勝數:學業成績、工作、金錢、家庭、友情。 他集中教導同學「從大局著眼」,並「注意自己的行為怎樣影響他人」。他解釋:「對社會學有認識的人,明白自己的行為和決定都受到歷史、習俗、群體和社會形勢左右。人的選擇有限,人性更有軟弱的一面,我們需要在缺乏完整信息的情況下行事。社會學不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也讓我們培養同理心。」

若不瞭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很難完全掌握當地複雜和多層次的社會問題。令谷教授大感意外的是,科大學生對本地歷史認知不多;因此,他們需要親身接觸社會不同階層市民,才可加深瞭解香港。

為補不足,他提出的「服務學習」計劃致力與本地非牟利組織合作,讓同學有機會參與解決社會上的不同難題,例如設計方便輪椅使用者的工作空間、為年輕單親媽媽開辦財務規劃課程、協助社工舉辦活動,接觸邊緣年輕人、教導家庭傭工應徵及求職技巧等等。每當看見學生真正對社會有所貢獻,改善別人生活或完成有意義的研究,谷教授總會感到歡欣鼓舞。

獲頒最高榮譽的教學獎項,谷教授謙虛地把功勞與光環歸於教學團隊。他說:「能為學生提供卓越的教學服務,其實得力於良好的授課環境:學生人數適中、課室設計優良、課程規劃得當、教學助理稱職、學生準備充足,全都是有利因素。」他亦鼓勵其他教授多與同僚交流,借鏡對方的上課心得。

展望未來,谷教授希望學生探討各階層市民 — 尤其是弱勢社群 — 如何受氣候變化影響。他說:「我們探訪過不少低收入地區的家庭,家居環境非常悶熱,劏房情況尤其惡劣。希望同學可以探討這議題對不同社群的影響。」

正是對春風化雨的熱誠,以及在持續改良和革新授課方法上的貢獻,使谷教授(左)獲頒本年度科大「祁敖卓越教學服務獎章」。
正是對春風化雨的熱誠,以及在持續改良和革新授課方法上的貢獻,使谷教授(左)獲頒本年度科大「祁敖卓越教學服務獎章」。
谷教授提出的「服務學習」計劃致力與本地非牟利組織合作,讓同學有機會參與解決社會上的不同難題。(圖片來源:Bethune House Migrant Women's Refuge)
谷教授提出的「服務學習」計劃致力與本地非牟利組織合作,讓同學有機會參與解決社會上的不同難題。(圖片來源:Bethune House Migrant Women's Refuge)
subscribe
註冊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