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聞
吃掉餐具對抗污染
新冠肺炎疫情令更多人選擇外賣和送餐服務,因此製造更多塑膠廢物,加重堆填區壓力。你有否想過用餐後把匙羹、叉子、筷子等餐具一同吃掉,以減少用完即棄的塑膠垃圾? 這正正是Planeteers三位創辦人Aditi DEODHAR、Swapnil MISHRA和 Srijan SAXENA為減少塑膠污染而想出的主意。
Aditi說:「社交距離措施令更多市民改買外賣食物,為香港的堆填區製造大量塑膠廢物。」根據政府統計數據,香港人在2018年每天棄置約 166噸塑膠餐具。由於新冠肺炎或許還會持續一段日子,這數字預計會不斷上升。
Planeteers於2020年成立,三位創辦人分別是現正就讀環境科學及管理碩士課程一年級的 Aditi、三年級經濟系本科生 Swapnil及科技及管理雙學位課程三年級生 Srijan 。這個三人團隊共同研發了一種以純素和可生物降解材料製成的食具,代替用完即棄餐具,以解決香港迫在眉睫的廢物及塑料污染問題。
通過比賽實踐意念
Aditi早在2019年已有創辦Planeteers的念頭,直至2020年三人決定參加由科大與信和集團合辦的「100萬元創業計劃大賽」,才得以將意念付諸實踐。她說:「我著眼大事,希望為保護環境出一分力。很高興我們能夠創出屬於自己的意念之餘,還可以見識其他參賽者的嶄新構思,的確叫人大開眼界。」

新聞
採中草藥精髓防腦退化於未然
眼睜睜看著敬愛的姨媽因罹患阿茲海默症而性情大變,原本精神矍鑠的七旬長者漸漸變得思緒紊亂,身為神經科學家的葉翠芬博士深知此乃不治之症,說時亦難掩沮喪 。
中草藥容易受環境和氣候影響,團隊用了超過兩年時間,尋找每種草藥的最佳來源地。
她說:「姨媽退休前是中學老師,頭腦敏銳,我小時候常常得她指導功課。可惜她現在記憶力退化,有時說起話來語無倫次、毫無條理。」
葉翠芬博士矢志尋找腦退化治療之法,在世界知名的神經生物學家兼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教授指導下,於1993年起聯同科大生命科學部的傅潔瑜研究助理教授進行相關研究。這個鐵三角不久已開拓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向來由西方醫藥主導的範疇中另闢蹊徑。

新聞
科大研發全球最堅固的聚合物納米薄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極薄的聚合物納米薄膜。這塊薄膜不僅較同一質量(mass)的不銹鋼堅固二十五倍1 ,同時亦具備透明、透氣及防水特質,更可調教當中的氣孔大小,適用於製造可穿戴式裝置、醫療防護產品、海水淡化濾膜、太陽能電池及應用於其他前沿科技上。
自新型冠狀病毒病疫情出現以來,由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教授及科大(廣州)先進材料學域署理主任高平教授所帶領的團隊,便已積極研究如何利用他們的高性能新物料,製造一個既透明亦透氣的口罩。經過數月的努力,研究團隊終於製成一個原模,並透過進行與NIOSH NaCI (N95呼吸器測試標準) 同等水平的測試,證明口罩對病毒、細菌以及其他粒子的過濾效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2。
高教授說﹕「這種納米材料擁有龐大的潛力,但由於疫情肆虐,我們近月集中研究將納米薄膜應用到製作一款不僅透氣度高、且有高效隔菌功能的透明口罩。據我們了解,現時尚未有一款口罩能同時兼備三個條件。雖然市面流行的不透明口罩能保護配戴者減低感染機會,但對透過讀唇或面部表情溝通的聽障人士,以及依賴面部表情輔助教學的老師、照料小朋友的保育員或演藝人員等,卻造成不便和影響。」
除口罩以外,研究團隊亦已就納米薄膜在其他範疇的應用申請了六項專利,當中包括用於海水化淡的納米濾膜。納米薄膜可調教氣孔大小的特性,令有關產品成為目前全球最強效的膜蒸餾法(membrane distillation)海水淡化聚合物濾膜,化淡效率不僅較市面現存產品高出十倍,亦是世界記錄近三倍。
納米薄膜貼服、防菌、透明而堅韌的特質,令其成為不同生物醫學應用的理想材料。例如用作製造無需每天替換、並可在傷口上直接塗藥的新一代傷口敷料。高教授指﹕「這種敷料對於大範圍燒傷的病人尤其有效,能暫時成為他(她)們皮膚的替代品,醫生可於敷料上直接塗藥,藥物便會滲透至傷口底層。加上敷料具備良好防水性能,病人貼上敷料後即使洗澡亦無須擔心傷口會碰到水。」
納米薄膜也可成為更佳的感應器(motion sensor),用作感測人體動作或設計機械人動作等。除了生物醫學及環境範疇,納米薄膜亦可用於電子儀器上,例如經納米薄膜傳聲的高音質喇叭器材、超薄電池以及高能高儲量的電容器等。
新聞
科大獲費志恩先生捐款港幣二千萬元 推動大學科創研究和教育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費志恩先生個人捐贈二千萬港元,襄助大學推動科創研究和教育的發展。
有關捐贈將用作成立「費志恩教育及科研基金」,以支持大學科研項目及相關設施。為鼓勵學生追求卓越,其中200萬元港幣的捐款將以費先生成立的「晴朗的心基金會」名義,設立「晴朗的心基金會獎學金」,以獎勵學業成績優異的同學。為答謝費先生的慷慨支持,科大將校內一個被學生暱稱為「夢想實驗室」的地方,命名為「費志恩夢想啟航基地」。它是學術樓一個具標誌性的設施,來自不同學院和學科的學生和隊伍,經常聚集此地工作和交流,將創科意念轉化成實質計劃,並製作用於不同比賽上的原模型等。
科大於今天(12月16日)舉辦命名典禮,主禮嘉賓費志恩先生及科大校長史維教授於儀式上致辭和為紀念牌匾揭幕。晴朗的心基金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王靜嫻女士、科大首席副校長倪明選教授、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以及雙方其他高層人員亦有出席儀式。
費志恩先生(左)和科大校長史維教授主持命名典禮
費先生讚譽科大多年來鼓勵創新,為社會培養了一眾創科型人才。他表示:「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而香港年青人亦很有潛質成為動力之一。希望通過與科大攜手合作,有機會創造一個平台提供給年青人更加多自由研發創新的空間,支持年青人投入夢想實踐,研發創造出更多科研產品,帶動未來香港創新科技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