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6

新聞
HKUST 24th Congregation
HKUST's 24th Congregation was held on 17 & 18 November 2016. Over 100 IPO graduates from Dual Degree Program i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M-DDP), Risk Management & Business Intelligence Program (RMBI),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Program (EVMT), MPhil/PhD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ESPM) and MSc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VSM) attended the Congregation Ceremony on 17 November 2016 at the Atrium.

新聞
T&M-DDP Executive Forum Series: Biotech Start-Up-The Growing Pain & Fun by Dr. Benjamin LI,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Lee's Pharmaceutical Holdings Limited
Dual Degree Program i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M-DDP) invited Dr. Benjamin LI,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Lee's Pharmaceutical Holdings Limited to share his research and start-up journey of his pharmacy empire at the Executive Forum on 23 September 2016. Over 100 students joined the forum and got insight in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新聞
Perseverance Will Always Pay Off
We hear a lot abou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like 'Smart Cities'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ut how will they really improve our lives? For Chris Tsui, inspired by the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and can-do spirit he learned while studying his Master in Engineering at HKUST, there was only one way to find out....
As 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 Chris was always eager to find how he could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To broaden his perspective and knowledge in the field, he joined many seminars and competitions conferences and exhibitions he could find. "I thought I needed to see what others have done, and plan to do,” he recalled. His next step was to participate in conferences and exhibitions to see how ideas such as “Smart City”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OT)” could be put into reality.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致力培養年輕研究人才 三名本科生於《自然通訊》發表論文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致力培養學生對研究的熱誠及興趣,三名科大本科生近日便發現一種方法,可更簡捷便宜的製造糾纏光子對。由於糾纏光子對是量子通訊及量子網路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三名同學的發現令新一代量子網路系統實用化的願景,又向前邁進一步。
有關研究論文由科大原子及量子光學實驗室負責人,兼物理學系及生物醫學工程學部副教授杜勝望指導,應屆畢業生舒馳、數學系三年級學生周子翹及物理系二年級學生祝令邦合作撰寫,近日於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中發表。其他合著者包括物理學系客座教授雷明德、杜教授實驗室的前博士後研究員陳鵬及復旦大學的肖豔紅教授。
理論上,由原子及光子組成的量子網路系統,比普通經典網路系統的訊息容量要大得多。但受制於物質原子量子節點與光子的相互作用效率,大型量子網路系統的研發仍停留在初步階段。為了令光子能有效地與原子相互作用,光子的帶寬須窄於原子的自然線寬。窄帶光子對可利用冷原子系統生產,惟有關設備的設置十分複雜,需佔用大量空間,而且成本昂貴。如今,由杜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由多普勒展寬(530 MHz)的熱原子蒸氣室中,產生亞自然線寬光子對(2MHz),不但大大簡化製作程序,亦有效減省成本,為量子通訊發展的實用化帶來新希望。
杜教授說:「我們發現,運用具石蠟塗層並加熱至攝氏63度的原子蒸氣室,可成功產生具可控制帶寬窄(1.9-3.2MHz)及相干時間(47-94ns)的雙光子。利用這種嶄新方法生產的窄帶糾纏光子對,效果至今是全球之冠。」
舒馳於科大就讀本科期間,共於五份包括《物理評論快報》等權威學術期刊,發表了六篇論文,他現正於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周子翹早前由物理轉攻數學系,現已開始撰寫另一篇有關微分幾何學的幾何流學術論文。祝令邦則於去年國際物理奧林匹克賽中奪得金牌後獲科大取錄,並獲頒發獎學金,他入讀科大首年便協助撰寫論文。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與滑鐵盧大學合辦博士雙學位課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滑鐵盧大學簽署合作協議,讓來自不同學科的博士生,可獲兩所大學頒授雙博士學位。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與滑鐵盧大學校長漢杜拉普爾(Feridun Hamdullahpur)教授,近日就兩院校所提供的雙博士學位課程,簽署共同指導協議。來自兩所院校任何學院的獲選學生,將以相若的時間,分別接受兩所院校教授的指導。兩院校去年合作開辦工學博士雙學位課程,這項協議將進一步拓闊現有的合作層面。
陳繁昌教授喜見科大與北美領先學府滑鐵盧大學,深化在博士教育方面的合作。他表示:「建基於現有工學博士雙學位課程的策略性合作,兩所大學今次再擴展合作範圍,這將有助提升兩所院校的接觸及交流,我相信可以從中培育及激發更多具創意的念頭。」
漢杜拉普爾教授亦對新合作協議表示欣喜,他說:「滑鐵盧大學很高興與全球頂尖學府之一的香港科技大學,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來自不同學科的博士生可獲得寶貴的機會,除了於學術及研究方面,能與各領域的翹楚合作,亦可受兩所院校的創新文化所薰陶。」
修讀課程的學生需達到兩所院校的課程要求,並要完成一份博士論文及一次論文答辯。順利完成課程的學生將分別獲兩校頒授博士學位。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www.ust.hk)是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其科學、工程、商業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臻達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園國際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學科研究,培育具國際視野、創業精神及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科大一向以學術嚴謹和研究成果豐碩著名,其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獲得最多「世界領先」評級。科大於最新的《QS》年輕大學排名位列全球第2,而科大的畢業生在2016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排名第13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工商管理學院的凱洛格-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今年於《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排名中再度位列榜首,第七度榮膺全球第一。
有關滑鐵盧大學

新聞
What it Means to Be Green
HKUST’s captivating sea view is a gift for all students, and a reminder that we aff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sh Nasta, 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 and Eco-Rep in the Sustainable Campus Leadership Program has a passion for reducing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Learn about his sustainability focus here.
One HKUST student has found his calling promoting sustainability on campus
Set amid the captivating scenery of Clear Water Bay, the HKUST campus acts as a buffer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Ye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s not always on everyone’s minds as they move through our buildings and open spaces. But Ansh Nasta is different.

新聞
三位傑出學者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分享研究成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上周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邀請三位傑出學者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包括羅伯特·蘭格教授、裴宜理教授及Ingrid Daubechies教授,他們亦為科大應屆榮譽博士。
羅伯特·蘭格教授以「生物材料與生物科技:從血管新生抑壓劑,至受藥物傳輸控制系統的發展及組織工程基礎」為題,介紹他初期就大分子的傳輸系統,以及分離血管新生抑壓劑的研究,如何引發了大量新治療方法;以至後來包括納米粒子和納米技術等嶄新藥物傳輸技術的研究,如何為疫苗接種及治療包括癌症等疾病,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他亦探討透過混合動物細胞與合成聚合物,以及利用生物材料合成法等,開創修補軟骨、皮膚、血管和脊髓等組織的未來治療方法。
裴宜理教授則以「古今中國﹕高等教育與專制回歸」為題,探討高等教育和專制政權的關係。她挑戰一般西方社會學家,對國家支持高等教育政策和民主政權是相輔相成的看法,並以擁有「史上最穩固的專制政權」的中國為例,爭辯它自帝制時期以來,其政權得以茁壯成長,實與國家支持高等教育的政策息息相關。
昨日,Ingrid Daubechies教授在她「以數學幫助藝術史學家和文物復修者」的講座中,分享如何以數學演算,協助修復藝術品,譬如遭戰火炸成碎片的著名意大利畫家曼塔納的壁畫等。她繼而分享數學的其他用途﹕包括協助移除工藝品、鑑定畫作所屬的時期和令隱藏畫作得以重現眼前等。
羅伯特·蘭格教授是麻省理工學院David H Koch學院教授。他於康奈爾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分別取得化學工程學士及博士學位,並在70年代中期,首度以控制藥物傳輸速度的研究揚名。他的實驗室是現今最大的生物醫學工程學術設施,研究領域包括藥物開發、新型生物材料、組織工程、幹細胞和納米級的藥物傳輸等。他曾發表逾1,350篇論文、獲超過220項重要獎譽,並擁有全球逾1,100份已獲批及正獲審批的專利。他獲《福布斯》雜誌選為全球15位可以改變未來的創科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