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5

新聞
發明機械人感應人類情感 科大馮雁教授專研人類與機械互動 獲頒授ISCA院士
與能夠洞悉情感的機械人活像朋友般一起生活會是怎樣呢? 這些如科幻電影裡的虛構情節,卻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馮雁教授呈現於真實世界中。馮雁教授是研究感應人類情感的人工智能程式專家,她最新研發的機械人「超級少女Zara」能夠以英語及普通話溝通, Zara將會掌握更多語言,例如法文等,以加強溝通能力。
Zara會先根據對方的外貌來判斷其性別和種族,然後再選出適合的溝通語言。Zara於開發的早期已經能夠透過發問去理解用家的性格,問題範圍廣泛,例如會問及兒時的回憶或對上司的看法等,Zara更可根據回答問題時的聲線、面部表情等作出相應的回覆。今年九月,Zara已在世界經濟論壇上展出,備受讚賞。馮雁教授的目標是令Zara成為能充分感知人類情感的機械人。
馮雁教授對人類與機械間言語互動的領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獲頂尖言語技術學術機構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SCA)頒授院士,是本港首名學者獲選為ISCA的院士。ISCA會向在語言技術科技界有十年以上經驗並帶來重大貢獻的人頒授院士名銜,予以肯定,馮雁教授與她的團隊多年來已研發出世界首個多語言的語音搜尋系統、首個智能電話普通話語音輔助裝置,以及首個中文自然語言搜尋系統等。
馮雁教授於今年年初亦獲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授2015年度院士榮銜,表揚她在人類和機械互動的出色成就。馮雁教授同時是科大人類語言技術中心的創辦成員之一,該中心為大中華區首個此類研究中心,並培育眾多業內及學術領袖。除此之外,馮雁教授亦兼任與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德國卡爾斯魯大學及日本早稻田大學合作的研究及教育中心 - 科大InterACT國際實驗中心的總監,以及科大女教授協會的創會主席。
傳媒查詢: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全球排名躍升至第14位 繼續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本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及排名(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Survey and Ranking 2015) 躍升兩級至第14位。科大畢業生就業能力連續三年位列全球首20名,並蟬聯大中華院校之首。
調查共訪問了4,600名來自全球超過20個國家的招聘與行政人員,報告列舉出院校吸引全球僱主的重要因素,包括大學教員質素、研究設施、學術領域的表現、學生國際視野、大學聲譽及畢業生經驗等。調查由法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Emerging及德國主要研究機構Trendence合作進行,訪問來自美國、中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洲、巴西、印度及歐洲其他地區的僱主,當中超過一半受訪者來自國際企業。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對大學排名上升表示欣喜:「對於科大畢業生成為世界各地僱主羅致的對象,我感到十分鼓舞。調查結果亦印證了我們全人敎育的成果及充分肯定科大學生的質素和能力。調查提及僱主重視畢業生的國際視野,以及大學在教育及研究方面的成就,這正是科大一直努力的目標。 我喜見香港有大學與世界最著名的大學並列,令人鼓舞。」
陳校長續稱: 「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大學之一,科大的多元學習環境有助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能力,讓他們身處不同環境與情況都能應付自如。我們亦致力鼓勵學生勇於創新。」
報告顯示,近半數受訪者曾經聘用就讀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s)的應徵者。科大是亞洲地區首批推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院校之一。
為加強學生的競爭及就業能力,科大積極與全球250間頂尖學府合作,包括超過200間交流夥伴學府,透過交流、實習與義工服務,加強學生的全球體驗。科大亦不斷增加本科生到海外交流的學習機會。現時,超過50%科大本科生會到海外交流一個學期或以上。
科大的學生就業中心會協助學生按興趣作出就業規劃、掌握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及僱主的要求。大學並充分利用其企業、專業團體及校友的龐大網絡,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有關2015年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及排名詳情,請瀏覽:

新聞
簡單科技帶來重大改變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以創新意念解決問題,為改善柬埔寨貧民的醫療衛生服務出一分力。
科大推出創新和國際化的社會服務計劃,讓本科生可糅合知識及技巧,應用於發展中的地區,創建有效和實用的方案,協助志願組織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視野無界」(SIGHT)課程由生物醫學工程學部兼化學及生物分子工程學系教授周迎領導。該課程近日與紐西蘭志願機構One-2-One Cambodia合作,這家機構在柬埔寨金邊的貧困地區以有限資源營運流動診所。
科大學生在了解One-2-One的兩項逼切需要後,就此研發兩項所需的設備,並在校方協助下把設備運送到柬埔寨的醫療隊,分別是可妥善存放和方便運送藥物的流動藥箱,以及電子醫療紀錄系統,其配備指模掃描器以提高認證病人的準確度。
這兩項創新發明均是以當地的需要為中心,例如貧民窟居民大多沒有身份證明文件甚至姓名,觸發科大學生加入指模掃瞄的功能。周教授指出︰「我們引導同學在設計產品時從使用者的需要出發。學生團隊成員利用各自的專長研發設備,可為民眾的生活帶來重大改變。」這項計劃由始至終均由學生主導。他們不但負責設備的工程部份,並同時協助志願機構人員適應新系統的運作。為引進指模認證功能,科大學生團隊更自發舉辦籌款活動,集資購入指模掃瞄器。
科大正與更多夥伴團體商討展開新的計劃。「視野無界」目前與一家本港機構,以及印尼、柬埔寨和中國等地機構探討合作機會。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與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香港委員會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舉辦第57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近日與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香港委員會有限公司(奧數委員會)正式簽署合作協議,成為第57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奧數」)的協辦大學。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表示,奧數不只是一個數學比賽:「我很高興香港於1994年首次舉辦奧數後,於明年再次成為主辦方。我們應該藉此良機推廣香港,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並向本地的年青人進一步推廣數學及科普教育。要在國際間宣揚這些訊息,奧數是一個最理想的平台。」
科大正全力配合,為明年奧數提供最佳的設施和配套。屆時,超過一千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加者將聚集科大,參與為期十天的奧數競賽及活動。陳校長續稱,適逢2016年是科大廿五周年校慶,明年在科大舉辦奧數,更顯得意義非凡。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香港委員會有限公司董事岑嘉評教授表示:「奧數委員會很高興得到科大、教育局及香港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籌辦2016年奧數。我們的籌備委員會及各個工作小組正積極進行各方面的前期工作,期待於明年迎接一個精彩而難忘的奧數。」
科大自2014年與奧數委員會簽署備忘錄起,雙方一直緊密合作,宣傳及籌備2016年奧數。2016奧數網頁(http://www.imo2016.org/)已經啟用,而科大及奧數委員會於今年暑假及九月份的科大本科入學資訊日,亦已進行一系列宣傳活動。此外,今年10月31日至11月8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的「創新科技嘉年華2015」,科大的展覽攤位也展出了奧數的活動。美國西北大學教授Ezra Getzler亦已應科大邀請,將於今年12月5日及7日進行兩場科大-奧數2016系列講座,分別講解伯努尼數(the Bernoulli numbers)及n-groups,對象涵蓋全港中學及大專院校的年青人,以增進他們學習數學以及其他科學範疇的興趣,並為2016年奧數作好準備。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為大規模的世界性中學生數學競賽。首屆奧數於1959年在羅馬尼亞舉行,共有7個國家參賽,至今已增至超過100個國家與地區參加。2015奧數於泰國清邁舉行,共有577位來自104個國家與地區的中學生參與。第57屆奧數將於2016年7月6至16日在香港舉行,並以科大為比賽主要場地。
傳媒查詢:

新聞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Hightower材料科學及工程講座教授及董事講席教授王中林以納米發電機及壓電電子學為題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演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昨天舉辦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由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Hightower材料科學及工程講座教授及董事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教授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王教授以「納米發電機及壓電電子學」為題發表演說,並分享他如何踏上研究之路。他說:「所有人類製造的東西都由電力驅動。我在想,我們可否以人類的機械性感官去驅動電子產品?可否以想像控制電子器材?我認為是可行的。」
王教授講解納米發電機的最新發展。納米發電機利用壓電效應、摩擦起電效應及熱釋電效應為微型或納米系統提供自給自足的能源。王教授表示,現今的納米發電機輸出的電力足以驅動無線感應系統,以及為一部手機充電。這項技術日趨重要,可讓微型或納米系統,以及便攜電子產品持續及獨立運作,亦省卻維修工序。
王教授認為納米發電機是一項革命性科技,他說:「這項技術可應用於不同層面,更重要的是,所需的材料並不昂貴,這意味納米發電機的價格將在可負擔的水平,有關技術亦可以非常容易提升和調整。納米發電機技術不僅能夠驅動便攜電子產品,將來更可能應用於利用風力及海浪發電的大型電力裝置。」此外,王教授在講座中亦闡述了壓電電子學的最新發展情況。
王教授是知名物理學家,專門研究納米科技。他於2009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2年成為歐洲科學院院士;2005年成為美國物理學會院士;2006年成為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2008年成為材料研究學會院士;2010年成為美國顯微學學會院士;2002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院士及世界創新基金會院士。他亦於2015年榮獲湯森路透集團引文桂冠獎。
除了王教授,多位傑出人士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政策領袖、企業領袖與實業家等,亦將應邀蒞臨為「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演講,包括印度儲備銀行行長Raghuram Govind Rajan博士。至於講座系列的首位主講嘉賓為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教授,其他講者包括施耐德電氣主席兼行政總裁趙國華先生、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董事會主席王石先生,以及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史特曼教授等。科大將邀請更多傑出人士進行演講。
傳媒查詢:

新聞
諾貝爾獎得主丹‧史特曼教授 於「俄鋁校長論壇」暨「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 分享如何培育科技創業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及全球領先鋁生產商 UC RUSAL(「俄鋁」)(股份代號:486; Euronext:RUSAL/RUAL; 莫斯科交易所: RUAL/RUALR)邀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丹‧史特曼(Prof Dan Shechtman)於「俄鋁校長論壇」暨「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主講,科大師生及校外嘉賓踴躍參與,反應熱烈。是次論壇標誌著科大與俄鋁完成了五年的合作計劃。
史特曼教授以「科技創業: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的關鍵」為題,分享由自由市場經濟孕育出的科技創業活動,如何協助提升生活水平,並以中國、以色列、南韓和土耳其為例,引證這些國家於過去數十年憑藉科技創業活動,由農業社會轉移至發展工業,並藉此改變人民的生活。
對史特曼教授來說,科技創業是建立於科技上的新嘗試:「要建立可持續的經濟便必須發展人民的獨創性,因此工程師和科學家都是創業的人才。科大作為一所科技型大學,是培育香港新一代創業家的理想地方。」
史特曼教授提出了五項成功推動創業的重要因素:「首先社會人人都可以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第二是優質的工程及科學教育。此外,政府政策亦須支持創業和自由市場經濟環境,而最重要的是廉潔的社會,因為貪污會扼殺創業。」
要培育創業精神,史特曼教授建議越早開始越好:「很多人問我小孩子應該何時開始學習科學,我會答是從幼稚園開始,關鍵是令小孩領略到科學的樂趣。」
史特曼教授又指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不怕失敗:「創業者必須學懂接受失敗,更重要的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並盡快重新嘗試。」
史特曼教授於1972年在以色列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後,於美國的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Wright Patterson Air Force Base)的太空研究實驗室擔任了三年研究員。直至1975年,史特曼教授加入以色列理工學院任教,現時擔任材料科學系教授,他於1981至 2004年期間多次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學術休假,參與了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合作計劃,並於這段期間發現了準晶體(quasiperiodic crystals),史特曼教授於20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殊榮。

新聞
萬科企業創辦人及董事會主席王石先生 在「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分享真知灼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舉辦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由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董事會主席王石先生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反應熱烈。
王石先生以「道路與選擇」為題發表演說,分享他創立萬科的故事,以及對商業道德價值的堅持。他並詳談自己對戶外運動的熱愛,尤其是登山後體會全球暖化的影響,啟發他引領公司走向綠色道路。作為熱愛學習的企業決策者,他分享了如何突破自己,離開舒適區,毅然遊學四方,以及透過深潛的體會,作出艱難決定和取捨。
王先生在講座上表示,今年是科大25周年,雖然學校歷史不長,但已經發展成為亞洲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學。他於2010年到科大商學院為EMBA班講課,引發他產生了去國外學習的念頭,教學生涯亦從科大開始,之後他更在世界其他地區的著名大學授課。
他說,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三十年,在很多地方還要向香港學習,如法治、金融、自由貿易及城市規劃等。他又指出,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而內地正蓬勃發展,為香港提供了很多機會,鼓勵香港把握機會。除出席講座外,他又參觀了科大的水上活動中心,與學生就賽艇活動交流。
王石先生於1970年代就職於鄭州鐵路水電段,1978年畢業於蘭州鐵道學院給排水專業,本科學歷。畢業後,他先後供職於廣州鐵路局、廣東省外經貿委、深圳市特區發展公司。1984年組建萬科前身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 1988年任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房地産公司,目前主營業務包括房地産開發和物業服務。公司聚焦城市圈帶的發展策略,截至2014年底,公司進入中國內地65個城市。公司自2013年起開始嘗試海外投資,目前已經進入香港、新加坡、洛杉磯、紐約等4個城市,參與6個房地産開發項目。2014年公司的銷售金額達2,151.3億人民幣,銷售規模居全球同行業領先地位。

新聞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科技創業為題 於「俄鋁校長論壇」暨「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演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及全球領先鋁生產商 UC RUSAL(「俄鋁」)(股份代號:486;Euronext:RUSAL/RUAL;莫斯科交易所: RUAL/RUALR)邀請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丹‧史特曼(Prof Dan Shechtman),於2015年10月26日的「俄鋁校長論壇」暨「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主講,是次論壇標誌著科大與俄鋁完成了五年的合作計劃。
史特曼教授將會以「科技創業:促進世界和平和繁榮的關鍵」為題,分享由自由市場經濟孕育出的科技創業活動,如何協助提升生活水平,並會以中國、以色列,韓國和土耳其為例,引證這些國家於過去數十年憑藉科技創業活動,由農業社會轉移至發展工業,提升國家整體生活質素。
史特曼教授於1972年在以色列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後,於美國的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Wright Patterson Air Force Base)的太空研究實驗室擔任了三年研究員。直至1975年,史特曼教授加入以色列理工學院任教,現時擔任材料科學系教授,他於1981至 2004年期間多次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學術休假,參與了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合作計劃,並於這段期間發現了準晶體(quasiperiodic crystals),史特曼教授於20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殊榮。
史特曼教授於2004年亦於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和Ames實驗室擔任材料科學及工程系教授。除了諾貝爾化學獎外,史特曼教授亦多次獲得國際學術獎項,包括沃爾夫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等。
由史特曼教授主講的俄鋁校長論壇暨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將於10 月26 日(星期一)下午4時 30分假香港科技大學鄭裕彤樓地下演講廳L(LT-L)舉行。詳情請瀏覽http://ias.ust.hk/ucrusal/。
俄鋁與科大五年合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