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4

新聞
創新, 教與學, 教育, 獎項
香港科技大學創新線上學習課程 榮獲Wharton-QS Stars Awards 兩個獎項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頒發有高等教育界「奧斯卡獎」之稱的Wharton-QS Stars Awards 2014: Reimagine Education兩個獎項,以肯定大學對推動創新網上教學的成效。 Wharton-QS Stars Awards 2014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沃頓商學院SEI高階管理研究中心和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合辦,是全球首個創新教學大獎,以表揚高等教育界中,提升學習及就業能力的創新教學法。 科大首席副校長資深顧問(創新教學與在線學習)、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龐鼎全教授領導的小組,在來自43個國家、427所院校及企業的隊伍中脫穎而出,其「香港虛擬大學」計劃在混合學習組別中獲得亞軍。「香港虛擬大學」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重組及協作基金資助成立,旨在為世界各地的學員提供一個網上學習平台,讓他們修讀本港多所大學的優質課程。 「香港虛擬大學」讓學員有機會修讀本身院校沒有的課程,亦可作為中學生銜接升學的橋樑。計劃為學員提供持續進修的機會,同時為教師提供寶貴的意見。虛擬大學採取混合教學模式,包括網上面授課程,學員可根據個人的進度學習,更具彈性。沃頓商學院及QS讚揚「香港虛擬大學」為創新學習作出傑出貢獻。 科大在混合學習組別中,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同獲亞軍;冠軍是美國猶他大學,季軍由哈佛大學獲得。此外,科大為本港及澳門超過140間中學提供化學家線上學習課程,透過生動有趣的錄影、研討會及實驗課堂,讓中學生修讀大學程度的化學課程,吸引超過8,000名學生報讀,獲大會頒發自然科學獎冠軍。 科大首席副校長史維教授恭賀龐教授及其團隊,他表示:「是次獲獎肯定了科大在創新電子教學的成效。透過科大的計劃,學員除了可以體驗大學的課堂,混合式課程亦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知識及發問技巧。科大將進一步推廣創新的線上學習,讓全球更多年青人受惠。」 龐教授稱:「我很高興科大團隊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國際賽事中,獲得優秀的成績及認同。這些獎項顯示科大不僅致力推動及發展創新教學,並且處於領導位置。」 「香港虛擬大學」的學員認為,課程引起了他們對科學及研究的興趣,更為他們提供一個理想的平台與各地學員討論交流,增長科學知識。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新大樓開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霍英東研究院新大樓今日於廣州南沙資訊科技園正式開幕,大學並簽訂國家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建設意向書,以及多項產學研合作項目協議,進一步促進香港及內地的科研合作及知識轉移。 出席霍英東研究院新大樓開幕典禮的嘉賓包括國家科技部港澳台辦公室主任馬林英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長李魯教授、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副局長馬紹祥先生、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丁紅都先生和其他領導,以及霍英東集團主席霍震霆先生和南沙資訊科技園董事長霍震寰先生等。此外,科大署理校董會主席唐裕年先生、校長陳繁昌教授、首席副校長史維教授及其他大學高層亦出席典禮。 科大今年先後與廣州市政府及南沙開發區管委會簽訂合作框架協議,以霍英東研究院為平台,共同在南沙加強粵港科技成果轉移,並引進國際上的成功發展經驗,營造科技創新及產業化的研發氛圍。開幕典禮上,科大簽訂國家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建設意向書,進一步推動發展兩地科研成果轉化平台。此外,霍英東研究院分別與國家公安部、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中國電信、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華東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恩智浦半導體,以及山東琦泉集團等機構簽訂多項合作協議,加強推動與內地的產學研合作。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表示,大學致力結合產學研,將科研成果應用到業界,貢獻社會。科大很榮幸能為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合作,特別在科技研發、知識轉移及人才培訓方面盡一分力。科大培養不少創新企業,例如在南沙發展的發光二極管(LED)企業晶科電子等,我們期望研究院將進一步培養更多創新企業和科研人才。 霍英東研究院院長倪明選教授表示,研究院的順利發展有賴各級政府和合作夥伴的鼎力支持。作為科大在內地進行科研技術轉移的重要基地,研究院將繼續發揮大學在科研、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引進新技術和高端人才,為香港、內地及其他地方提供創新技術的產業化平台。
新聞
學生發展, 創新, 商業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隊伍勝出首屆醫療保健產品設計比賽 友邦保險認為產品具市場發展潛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四名碩士生憑藉一套創新護踝,嬴得大學首屆「醫療保健產品設計馬拉松」。該護踝協助運動員改善錯誤步姿,避免受傷並提升運動詣藝,比賽贊助商友邦保險認為產品具市場發展潛力,現正與學生隊伍商討發展路向,並將引入創投基金研究開發產品。 該套配有感應器的護踝連接智能手機應用程式,不但可訓練用家學習不同運動、武術及舞蹈動作,更可搜集數據,讓運動教練或物理治療師遙距提供建議及監督,協助用者掌握正確的運動及復康姿勢。科大科技領導及創業課程碩士生Jitesh Chhabria 受其足傷啟發,聯同三名同學陳永康、葉永鏗及楊溪組成隊伍NGgear設計有關產品參賽。四屆世界重量級泰拳比賽冠軍Alain Ngalani、天使基金投資者及健身中心Crossfit 852創辦人Theodore Lo與前香港欖球代表隊隊員兼Coastal Fitness創辦人Ed Haynes均有就產品提供意見。 友邦保險集團下設的創新發展小組AIA Edge主管莫鴻逵先生表示,醫療保健乃亞洲區今日面對最大的挑戰及機遇。「科大學生展示了電子科技應用於醫療保健上的驚人潛力,同學提出的創新思維反映我們還有很多解決方案應對今日社會面對的醫療問題。」 「醫療保健產品設計馬拉松」由兩個科大學生組織﹕創業聯盟(VEN) 以及Design Alpha籌組發起,工學院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及科大創新中心協辦。參賽者於個半月內參與六堂有關設計思維的課程,經兩輪篩選後由評判選出六名決賽隊伍角遂冠軍。 比賽目的旨在為參賽者提供資源及輔導,助他們發展具市場價值的產品。友邦保險與本港領先的創業培訓公司Nest合作,為可穿戴的高科技保健產品構建平台,將創新的設計概念轉化成商品,惠及友邦的客戶群。透過結合大學創新意念以及商界支持,設計馬拉松的影響力得以倍增,為香港的創新工業作出貢獻。 科大創新中心副主任宋思齊教授表示,今次比賽借鏡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及國際知名設計公司Ideo的概念,將設計思維哲學與比賽模式結合,應用於開發高質素的健康及保健產品,是為香港首次。
新聞
科大畢業生被譽為全球最受僱主歡迎之一
香港科技大學於本年度全球大學就業能力年度調查及排名(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Survey and Ranking 2014)中躍升兩級至16名,繼續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對於僱主樂於聘用科大畢業生感到欣喜,並表示調查結果肯定了科大致力推行全人敎育的成果,科大致力培育全才,開拓國際視野,並提升他們於不同環境與情況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際化的教育模式為世界趨勢,科大提供一個多元學習環境,並憑藉其強大的國際網絡,積極提供交流、實習和義工服務的機會,幫助學生準備投身社會。 請按此獲取更多資訊。
新聞
環球就業能力, 國際, 學生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全球排行16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本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及排名(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Survey and Ranking 2014)躍升兩級至16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此項調查同時於美國«紐約時報»報導。 該調查共訪問了4,500名來自全球20個國家的招聘與行政人員,包括美國、中國、日本、英國、墨西哥、摩洛哥、西班牙及歐洲其他地區,當中超過一半受訪者來自1,000間全球領先的公司。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國際化的大學模式將會是大勢所趨,各院校應提供學習就業理論和實踐並重的環境,以準備學生投身社會。報告亦指出,著重發展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學科(STEM)的院校排名相對較佳。 調查由法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Emerging及德國主要研究機構Trendence合作進行,根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亞洲院校的就業能力排名於僱主眼中不斷提升,佔本年度首150家學府的五分之一,相比2011年高出兩倍。科大於去年的排名為18。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對大學排名上升表示欣喜:「對於世界各地的僱主樂於聘用科大畢業生,我感到十分鼓舞。調查結果亦印證了我們全人敎育的成果,致力培育全才,以國際視野應對問題。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大學之一,科大的多元學習環境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能力,讓他們身處不同環境與情況都能應對自如。」 陳校長續稱:「此調查較其他大學排名更具意義,調查結果指出科大畢業生工作表現良好,且受全球公司歡迎。」 為加強學生的競爭及就業能力,科大積極與全球250間頂尖學府合作,包括200個交流夥伴,透過交流、實習與義工服務,增加學生的全球經驗。科大期望將本科生參與海外交流的比例由現時的四成提升至五成。 科大的學生就業中心亦會有策略地協助學生按興趣作出就業計劃、掌握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及僱主的要求。大學並充分利用企業、專業團體及校友的龐大網絡,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2014年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及排名詳情:http://emerging.fr/press_release_en.html。 傳媒查詢:
新聞
創新, 工程學, 學生發展, 本科生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於全國飛機設計比賽中勝出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五名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本科生,早前參與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航)舉辦的首屆全國飛機設計比賽,於153隊由航天研究員、碩士及博士生組成的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奪得第二名。 科大隊伍設計的雙座輕型運動飛機「游龍」,於機腹安裝水翼以縮短起飛時間,並配以可摺疊的機翼增加地面操作的靈活度,其下反翼尖的設計亦可減少飛機於水面起飛時翼尖觸碰水面的機會,提升安全度。科大現正與中航合作,為內地私人飛機市場設計同類型的雙座輕型運動飛機,得獎學生將獲邀參與研製工作。 是次為五名得獎學生﹕陳浩然、蔡智翔、李家瑩、謝雨揚和朱遠航首次設計載人飛機,他們花了一個月所構建的一比十「游龍」模型,現正於中航工業通飛位於珠海的總部作展覽。科大與中航通飛研究院的參賽隊伍同獲亞軍,冠軍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支十人隊伍所奪得。 同為傑出航空工程師的科大首席副校長史維教授,欣見科大年輕隊員充分發揮天份與創意,成功於大型比賽中獲得肯定。他表示﹕「其實香港很多年輕人對設計及構建新一代飛機器充滿熱誠和興趣,我們致力協助他們實踐飛行夢,透過把握區內高增值工業的潛力,為蓬勃的航空業出一分力。」 科大正籌組一個航空航天工程的主修課程,積極與航空業界開展科技交流及研究合作夥伴關係。過去兩年,科大於創新及科技基金及中航的支持下進行多個研究項目,包括開發飛機引擎壓氣機葉片氣動彈性設計的關鍵技術、研究將納米複合材料應用於飛機結構、全視角高精度三維測量儀的開發和應用,以及空心葉輪適應式五軸加工及測量等。科大及中航更簽訂了一系列協議提升雙方科研合作。 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主任趙汝恆教授表示﹕「航空工程是一個高增值的產業,可為整個亞洲區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及經濟利益,作為區內的航空樞紐港以及中國的門戶,香港應捉緊機遇,與內地的合作夥伴共同發展這個高科技領域。」
新聞
突破, 物理學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家成功調控光子形狀 創造光腔裝載效率最高紀錄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副教授杜勝望及其研究團隊,成功調控光子形狀,令光腔裝載效率大幅提升至百分之八十七,為現今最高紀錄。這科學上的突破有望推動實現基於腔量子電動力學的高效量子信息網路,並為將來的量子信息發展奠定基礎。有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登於物理學的國際權威刊物《物理評論快報》。 2012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一半授予了塞爾日·阿羅什的腔量子電動力學的工作。在基於腔量子電動力學的量子信息網絡中,光子來回於光腔間飛行,載有量子信息的光子被光腔捕獲後,進行量子計算和信息傳遞。然而,要捕捉光子及將光子裝載在光腔中並不容易,因為在光子進入光腔的過程中,可能被反射或直接穿過光腔。在以往的研究中,光子從自由空間載入光腔的效率約不超過百分之二十。 杜教授及其團隊揭示了光子在光腔裡波粒二相的奇特量子行為。他們的光腔由兩面反射鏡組成,其中一面鏡子的反射率接近百分百,另一面的反射率較低,用來接受光子。研究發現,相對於一個特定的光學腔,光子有一個優化的波形;處於該優化波形的光子可以被光腔百分之百地接納,而不會從入口處反射回去或逃離。杜教授及其團隊通過改變光子形狀和利用其波動量子干涉效應達到目的。 杜教授解釋,他們採用一個「傳告」的方案,利用鐳射激發一團銣的冷原子產生糾纏的光子對,通過對其中一個光子的測量,剩下的光子就處於一個被「傳告」的條件單光子態,這光子的波形,既可通過控制激發鐳射的參數來調控,也可被「傳告」後用外加的調製器改變。杜教授及其團隊首次運用該技術,實現了破紀錄的百分之八十七光腔裝載效率,為將來的量子信息發展奠定基礎。 杜勝望教授於2008年加入科大,並於2011年獲科大理學院頒發傑出研究獎。杜教授畢業於南京大學,並在北京大學取得物理學碩士學位,亦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取得電機工程碩士與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加入科大前,曾於美國史丹福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學者。 傳媒查詢:
新聞
商業
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先生於「俄鋁校長論壇」 分享對中國與香港未來十年的見解
全球領先鋁生產商 UC RUSAL(「俄鋁」)(股份代號: 486;Euronext:RUSAL/RUAL;莫斯科交易所: RUALR/RUALRS)與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舉辦俄鋁校長論壇,邀請香港恒隆集團及其附屬公司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啟宗先生主講,科大師生踴躍參加,反應熱烈。 俄鋁校長論壇由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主持,陳啟宗先生以「全球觀點:中國與香港的未來十年」作講題,分享他的見解。 陳啟宗先生是香港恒隆集團及其附屬公司恒隆地產有限公司之董事長。兩家公司均在香港證劵交易所上巿,在香港和內地擁有龐大之投資物業組合。陳先生積極參與不少非牟利及慈善組織的活動,包括擔任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及亞洲協會(美國紐約)聯席主席及其香港分會會長。陳先生亦對教育不遺餘力,出任香港及海外多間大學之校董或顧問委員會成員,包括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及美國南加州大學等。 恒隆集團於一九六零年成立,是香港最具規模的地產發展商之一,從一九九二年起已積極拓展中國市場,繼上海的發展項目取得佳績後,自二零零五年起在天津、瀋陽、濟南、無錫、大連、昆明及武漢發展多個世界級大型商業群項目,總投資額達八百六十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