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闻
科大与北京协和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年内将迎首批医生和学者赴港交流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院)日前在北京举办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以促进人才交流及研究协作。 战略合作协议由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与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代表签署,并由科大协理副校长(内地事务)童彭尔教授、综合系统与设计学部署理系主任张黔教授,以及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副院长韩丁等多位嘉宾共同见证。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构建香港高校与内地医院合作的新范式,充分发挥科大在前沿研究领域的显着优势和协和医院在临床医学的领先地位,围绕人才培养、医学教育、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为两地的生物医学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贡献,预计本年度会有首批协和医院的青年医生和学者来科大开展学术交流。 叶玉如校长在仪式致辞时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医疗体系亟需兼具深厚科研能力与临床经验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此次与协和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未来双方携手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在医学研究及临床领域的合作交流,共同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推动前沿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临床应用,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吴沛新书记表示,「科大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和重要贡献。双方将本着『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前沿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複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务实深入合作,探索构建内地医院与香港高校合作新范式,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护佑人民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科大是香港首家研究型大学,不仅具备深厚的研究基础,亦聚集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学者和专家,尤其在神经科学、遗传学、生物工程、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机械人,多组学和精准药物发现等领域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科大正积极筹划建立一所国际领先、面向未来的新型研究型医学院,旨在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临床医生和转化医学人才,推动前沿技术和医疗领域的融合发展,并与包括协和在内的多间内地医学机构合作开展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计划。
新闻
科大团队提出策略性排放标准 推动制氨工业实现减碳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衔的国际跨学科研究团队提出制定策略性绿氢碳排放标准,能推动制氨工业经济有效地近100%减碳,同时避免土地资源紧张和电网拥塞等问题。 这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确定了最优成本的制氨工业产氢设施和排放标准。氨生产主要依赖化石燃料制氢,每年在欧洲产生3,60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水电解产生绿氢,可以大幅减少碳排放,因为它只需要电力,而电力可借由可再生能源产生。然而向低碳氢能转型造成经济和运输的巨大挑战,以电网产生绿氢尤甚。 地区因素带来复杂影响,当中包括可再生资源的供应及当地电力生产的碳强度,以致排放标准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关联机制尚不明确。为填补此鸿沟,由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助理教授卢中铭教授、公共政策学部助理教授Magdalena KLEMUN教授及其博士生Stefano MINGOLLA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合作展开研究,利用欧洲38个地区于2024-2050年的高分辨率再生能源数据,探讨欧洲一系列排放标准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以及向再生能源电解制氢转型的可行性。 尽管数据来源和结果针对欧盟,但其他地区的难减排产业转型使用低碳燃料时,该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也具有参考意义。
新闻
科大获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捐赠支持 培育脑健康领域创新医学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日前获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基金会)慷慨捐赠,支持大学和内地医院合作开展「内地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脑健康领域)」。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全球医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医疗体系也急需兼具研究与临床治疗能力的临床科学家及生物科技人才,以应付未来的社会需求。作为香港首家研究型大学,科大不仅具备深厚的研究基础,亦致力培育新一代临床医学人才,因此推出「内地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科大早前已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签订协议,合作培育研究和临床能力兼具的医学人才;大学现正积极与不同内地医院洽谈合作加入人才培养计划,让更多临床医生能学习先进的科研技术,成爲领导未来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医学领袖,同时亦加快科研成果在临床上的转化应用。 根据协议,基金会将提供资金,全面支持科大的「内地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脑健康领域人才。资金将资助包括来自北京天坛医院在内的30位脑健康领域临床医生到科大接受科研培训,大学会为每位参与培养计划的临床医生配对至少一名科研导师和必要的实验设施,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参与到不同的科研课题中。 捐赠仪式在基金会日前于北京主办的2024脑健康大会上举行,出席仪式的主礼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陈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于学军,中科院院士兼北京天坛医院教授赵继宗,中科院院士兼科大校长叶玉如,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王波,及其他中国脑神经领域的权威专家等。叶玉如校长受邀在2024脑健康大会主论坛上发表主旨报告并参加嘉宾讨论。 叶玉如教授表示:「我们衷心感谢基金会的慷慨捐赠及不懈支持。面对全球人口老化的挑战,科大乐见社会各界对『内地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的认可及帮助。凭藉我们的科研实力,科大有决心培育出更多研究与临床治疗能力兼备的创新医学人才,并期望通过结合前沿科技与临床医学,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医疗创新枢纽,并为国家未来的医学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闻
跨学科, 艺术与创意, 人工智能
科大成立香港首个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 融合科技与人文培育创意产业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宣布成立香港首个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学部)。 作为一个促进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跨学科中心,新学部将推出媲美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媒体实验室等知名学府的研究生课程,致力培育能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活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等尖端技术的艺术科技人才。近年来,艺术科技逐渐成为全球文化领域的焦点,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新兴艺术创作、数码资产、人机互动、区块链和艺术交易等领域。 虽然很多本地的艺术课程都具有科技元素,但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推出的研究生课程将会是香港首个聚焦于人类与机器之间协同创作和创新的课程。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正与十多间全球、国内及本地知名的业界领袖及学术机构探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华为、索尼娱乐、腾讯、美国巴德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1。 这些合作将集中于课程发展、研究合作,以及为科大学生提供行业经验。 新学部预计于2025年9月迎接首批学生。学部计划将于2025-26新学年提供四个研究生课程,涵盖四大重点领域包括:机器创造力、机器辅助艺术实践、艺术管理、艺术与机器创造力批判性研究。 其中,两个授课式课程,包括文学硕士(MA)和艺术硕士(MFA),旨在担当艺术创造力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桥梁,培养下一代成为管理及创意实践方面的领导人才。 而另外两个研究式课程,包括哲学硕士 (MPhil) 和哲学博士 (PhD),将着重于艺术与机器创意领域的进阶研究与学术探索。 此外,新学部亦会为有意发掘自己创意潜能的本科生提供艺术与机器创意的核心课程,同时亦会为修读数码媒体及创意艺术延伸主修(Major +X)的本科生推出更多选修课程。
新闻
科大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隐藏结构奥秘 开辟稳定高效器件制备新途径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钙钛矿薄膜的晶粒底部广泛存在表面内凹的结构,并揭示了这种结构对于钙钛矿薄膜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影响。基于这项新发现,团队开创了一种有效消除这些晶粒表面内凹结构的新方法,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更加高效和稳定。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极巨潜力的光伏技术,被广泛认为有望在电网供电、便携电源和太空光伏电池等广阔的应用场景中取代现有的矽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其独特优势,它目前不仅具有比商用矽电池更高的功率转换效率,还在原料和制造成本低廉、可持续制造,并可特制不同透明度和颜色的电池等方面具有优点。然而,钙钛矿器件在光、湿、热致应力下的长期稳定性仍然是其商业化的主要障碍。 为解决这一问题,科大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周圆圆带领的研究团队,从材料微结构这一独特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团队发现,在钙钛矿薄膜的晶粒广泛存在表面内凹几何形貌。这种高度隐蔽的内凹结构破坏了钙钛矿薄膜界面的结构完整性,是限制钙钛矿电池功率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的隐藏因素。 研究团队采用创新方法,透过利用表面活性剂分子「十三氟己烷-1-磺酸钾」(tridecafluorohexane-1-sulfonic acid potassium)来操控钙钛矿薄膜形成过程中的应变演化和离子扩散过程,成功消除晶粒表面内凹结构。团队以此制作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热循环、湿热和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标准测试中表现出显著提升的耐久性。 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周教授说:「单个晶粒的结构和几何特征将决定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其他半导体器件的性能。透过揭示晶粒表面内凹结构、研究它们对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化学工程定制其几何形状,我们正在开拓一种全新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造方法,使其效率和稳定性接近理论极限。」 他进一步补充道:「当我们用原子力显微镜仔细检查钙钛矿薄膜晶粒表面的结构细节时,我们对晶粒表面存在的内凹结构非常感兴趣。这些内凹结构通常隐藏在薄膜底部,因此过去的研究人员往往很容易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新闻
合伙, 人工智能, 大数据
科大与阿里巴巴合作 计划成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天与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成立「香港科技大学– 阿里巴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就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协作。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与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吴泽明今天于校园进行签署仪式。根据协议,阿里巴巴计划于未来三年,与科大携手成立联合实验室,以及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语言模型及多模态训练推理、算力基础设施和系统软件等方面进行前沿研究。阿里巴巴与科大将各自派出不同领域的专家,就联合实验室的管理和学术范畴组成委员会,以协调、组织及计划不同的研究项目。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吴泽明表示:「科大是一所世界领先的大学,在大数据、人工智慧领域更是拥有世界一流的水平与实力。阿里巴巴拥有全球领先的数字零售业务和亚太地区领先的云计算业务,也造就了丰富且多元化的业务场景。在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下,先进科技是阿里巴巴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非常高兴能与科大加强合作关系,期待双方在关键领域强强联手、突破创新,一方面促进科研成果在丰富的业务场景中快速应用与发展;另一方面携手培养年轻人才,以推动引领科技的快速变化。」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感谢阿里巴巴对科大的信任:「科大与阿里巴巴为长期的合作伙伴,双方多年来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领域,促成了不少科研上的突破以及成果转化。这次我们计划成立的联合实验室,将为双方人才提供更紧密的合作与交流机会。事实上,过往有不少优秀的科大毕业生投身到阿里巴巴发展,而阿里巴巴亦有为数不少的精英加盟科大进行学术科研工作。借着研究资源共享,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方面的创新应用,实现互惠共赢,在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之时,亦助力国家发展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 科大和阿里巴巴自2018年起,共开展了超过10个协作研究及人才培育项目。 2022年,科大与阿里云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培育在数据分析、云计算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才,协助壮大香港人才库。除此以外,阿里巴巴亦一直大力支持科大的创新创业举措,不但是科大创业基金的支持伙伴之一,「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亦有为科大成员创立的初创企业提供投资基金及企业策略指导,为完善科创生态圈作出贡献。
新闻
科大工学院团队为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制先进固态电解质 有助增强储能应用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最近成功研发一种新一代用于锂金属电池的固态电解质,能够大幅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这项突破性发现,有助于推动应用于电动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网供电等领域的储能技术发展。 与传统锂金属电池相比,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以固态电解质取代了易燃的液态电解质,并抑制锂枝晶生长的有害现象,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这种电池为开发新一代储能技术带来前景。然而,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广泛应用受到室温下的低离子电导率和锂离子传递数的限制。 为解决这项挑战,由科大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助理教授KIM Yoonseob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颖的制备方法,结合一种称为离子型共价有机框架(iCOF)的多孔结晶聚合物与聚离子液体(PIL),制造出无溶剂和无塑化剂添加的高性能固态电解质。 这种新型iCOF/PIL合成固态电解质,在室温下具有高离子电导率(达1.50 x 10−3 S cm−1)和高锂离子传输性能(大于0.8)。通过结合实验数据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团队发现PIL、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盐(LiTFSI)和iCOF之间建立的共配位和竞争配位机制能够加快锂离子传输,并同时限制TFSI离子的移动。 团队利用这种高性能固态电解质,进一步制造了一款由合成固态电解质与磷酸铁锂合成正极 (LiFePO4 composite cathode)组成的完整锂金属电池。团队发现该电池在1C充放电率和室温下带有141.5 mAh g−1的初始放电容量,经800次循环充电和放电后,仍然保持显著的87%容量。 Kim教授表示:「我们提出的突破性方法首次成功展示出运行稳定、具高可逆容量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充分展现了iCOFs于电化学储能装置的巨大潜力,为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于电动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网供电等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路向。」
新闻
研究, 物流及供应链管理, 健康, 气候变化
科大于2024-25年度「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及「主题研究计划」成绩超卓 获批拨款为本地院校之冠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三个研究项目,今日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4/25年度「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和「主题研究计划」合共拨款港币2.125亿元资助,金额冠绝本地院校,亦是科大历来最好的成绩。 获批拨款的三个研究项目涵盖不同范畴,当中包括开发以人为本的前沿AI及机器人技术,改善长者照顾及护理;创建「香港海岸分身」数码系统,管理极端天气对海岸的影响;以及通过技术转型,提升香港在可持续供应链金融中的地位。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向研究团队表达祝贺,她说:「科大今年于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和主题研究计划再创历史佳绩,不但充分体现大学对推动卓越研究的坚定决心,亦印证了科大学者的研究实力昭著。而当中两个获资助项目,由科大与科大(广州)的研究人员携手领导,更展现了两校之间的协同发展。透过日益紧密的研究协作,两校将继续引领更多突破性的跨学科研究及科技创新,裨益香港及其他地区。」 科大副校长(研究与发展)郑光廷教授亦为团队的成就感到振奋:「是次科大获研资局两大重点拨款计划的认可,意义非凡。获奖的三个项目分别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据科学等尖端科技驱动,彰显了科大致力结合科技创新与研究,探索新兴领域的研究突破。我们预期,随着更多世界级的科研设施相继于校园落成,将有助科大的科研人员进一步探寻知识,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挑战。」 三个获拨款项目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