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闻
培育科技与人文素养兼备的英才贤能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李约瑟科技与文明基金会(基金会)携手合作开展一项奖学金计划,以吸引高素质的理学院学生为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等STEM学术领域作出贡献,并借此让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的学术成就继续传承下去。
在基金会的支持下,首届奖学金计划在2019/20学年表彰共7名来自不同学科的杰出学生,全部已获多间顶尖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埃默里大学、莱比锡大学、法兰克福马克斯·普朗克脑科学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科学研究所/哥廷根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以及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获奖学生在追求学术进步之余,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致力促进外界对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了解。每位获奖学生将每年获得奖金资助,为期最长四年,并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成为基金会副会员。
新闻
为事业早作绸缪
数学系2018年校友周冠达深信「从实践中学习」。他为人开朗外向,无惧挑战,在四年的科大岁月里,善用大学提供的宝贵机会,致力学习各类技能,获取经验。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使他脱颖而出,在毕业时先拔头筹。
在大学的头两年,冠达发起义教计划服务弱势社群学生,又伙拍两位宿友参加提案比赛, 向陌生人推销能量饮料,最后为他们赢得一个月免费欧洲之旅。在学期间,他亦实现梦想,骑单车环岛游遍台湾,并到社企实习,学习怎样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其后,他获得科大就业辅导中心牵线,前往成都实习,协助成立平台,整合当地为创业者推出的优惠措施。
升上三年级后,小伙子申请牛津大学的交换生计划。虽然GPA成绩平平,但他却凭多采多姿的非凡经历令负责面试的考官刮目相看,最后更在这所国际顶尖院校的修课期从原定的两周延长至两个月。离开牛津后,他再接再厉,远赴硅谷交流,并透过科大创业中心参加2017年的亚洲青年创业计划。
2019年计算器工程学系毕业生柯嘉宝的性格跟周冠达大相径庭。他生性害羞,害怕面对陌生人、尤其是外国人。为了不再惧怕说英语,他主动伙拍几位非本地学生,参与微电影摄制工作。他自豪地说:「接触多了,我开始听明白他们的日常对话和常用语。」相处日久,嘉宝掌握的英语词汇日渐丰富,自信心提升,拍档之间的友谊亦与日俱增。然而,他始终较喜欢留在香港,身处熟悉环境,的确让他心里踏实,感觉较为轻松。
大学三年级,嘉宝有幸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当交换生。一个学期的海外学习生活,让他跨越「舒适圈」,迎来人生的转折点。在狮城,本地与非本地生互动所迸发的火花与创新意念,让他眼界大开。
回港后,他决定担任学生大使,出席不同活动,与非本地生一起宣传工学院。他说:「勇于踏出第一步非常重要。即使一下子未能掌握流利外语,也要拿出勇气,开放自己。」 心态改变,使嘉宝学懂易位思考,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文化,对他现时能有效与不同国籍的同事沟通,裨益极大。
科大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发展所需的技能和思维,致力让他们成为受全球雇主欢迎的首选雇员。根据2019年Emerging/Trendence全球大学生就业能力排名,科大不但晋身十强,更连续七年位居大中华区之首。
2019

新闻
生生不息的助人之火
科大环球商业管理及营运管理学四年级学生黄子容,曾参加义工活动远赴印度义务照顾无家可归的妇孺,亲眼目睹民众在饱受干旱困扰的赤贫乡村挣扎求存让她深感震撼和痛心,当日的画面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子容在台湾长大,自幼过着舒适的城市生活,在印度的难忘经历,除了使她惊觉幸福绝非必然,更在其内心深处播下了热心助人的种子。
她说:「我们有幸活在安全舒适的环境,难以想像还有不少人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日子只有身处当地,才可真切感受两者差异之大;正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感悟,才让我开始深思如何帮助不幸的一群,以及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因此,当她去年得知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的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开办一年制实习计划,便即毅然申请。「我告诉自己,若需作出使生命变得不一样的勇敢抉择,必须当机立断,不能白白错过机会!」说起当日情景,她眼中仍然流露一丝兴奋。
子容参与的实习计划,是红十字会与「科大侍学行公民伙伴实习计划」事前经历无数磋商和交流而得出的成果,获得科大全力支持。多年来,侍学行计划曾伙拍不同志愿组织举办多项实习活动,全部均以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为目标。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实习计划向来竞争激烈,而根据惯例,欧洲的研究生更会占去当中大部分名额。然而,子容参与的这一轮计划,是专门为科大学生而设的。
申请人的学业成绩或学术背景并非评选标准。上述实习计划的评审员反而更着重入选者的「热诚」是否与红十字会一致,而衡量「热诚」的唯一法则,就是申请人过往参与人道救援相关工作的经历。另外,由于实习时需要接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申请者是否开明和熟悉公共事务,也是重要的评审准则。
子容最终获分派到红十字会的资源动员部工作,主力负责因应捐款人关心的议题撰写筹款建议书,以及联系各国政府代表。
身为商学院学生,子容成功运用在大学习得的经济及财务知识,帮助红十字会开展关于亚洲及新兴国家的研究。举例说,她曾引述印尼的经济指数,讲解为何该国有机会成为红十字会的合作伙伴。
从学生摇身一变为专业人士,子容不讳言适应需时。在红十字工作的第一天,她随上司会见一位欧洲代表,尽管自己能操流利英语和法语,却未能完全掌握会议上的对话内容。

新闻
向目标奋发
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学生李淑筠是香港其中一个顶尖反曲弓箭选手,可惜两度以些微之差未能获得世界级射箭比赛世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亚运会的参赛资格,让她梦碎。无缘参加比赛后,她现正处于休学期,并将于9月复课,完成最后一年大学课程。
淑筠中学时选修理科,但她承认自己并非成绩优异的学生,因此从未想过考入大学。但为了能够像她的韩国射箭选手偶像奇甫倍一样能够参加世大,她发奋学习,最终于 2015 年考入香港科技大学。
2017 年世大的入围资格看似容易但机会却在她身边擦身而过。淑筠大受打击,非常失望。后来,她放眼2018年的亚运会。可是再一次,她的出赛排名未能代表香港作赛,再次与大型赛事失诸交臂。
淑筠只难过了一阵子,便立即重新振作。她的坚毅和凡事皆可为的精神与香港科技大学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合。科大一直提倡勇于尝试 ,从失败中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努力不懈大胆追求梦想。
她的家庭背景塑造了她的性格。出身微寒的她在天水围长大,父母需要工作照顾五名子女。淑筠需自掏腰包支付射箭所需用品及参加海外比赛的费用。然而,射箭的装备昂贵,需付约港币 3,500元才能买到十多支优质的箭,因此,她在射箭班当教练,并兼职信息科技工作来应付庞大支出。
淑筠说:「在香港,若没有经济支持,是很难成为顶尖运动员的。」幸好,科大透过例如校友基金的资助,大大舒缓了她由于财政困难而无法参加锦标赛的压力。
她表示,除了财政支持外,教学人员、学系以及行政部门均尽力支持她继续投入射箭生涯。为了确保她能够参加重要的海外比赛,学校既为她的中期试改期,又延长功课提交日期,让她不用担心追不上学业进度。
教授们都十分乐意在学术及全人发展上给予支持。淑筠特别感谢计算机科的蔡友集博士给她无比支持,她说:「蔡教授支持我参加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他在人生及职业决策上,给予我非常宝贵的意见。」有别于其他人的态度,蔡教授支持淑筠休学一年的决定,因为他深信淑筠清楚知道作为一名学生和射箭选手应如何走自己的路。
工程学院的女生不多,作为其中一员,淑筠有幸在以男性为主的的环境下学习,因为他们都很乐意助她解答疑难。她认为性别差异对学习工程没有影响,而她本人对程序设计情有独钟。
2018

新闻
Supporting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Day: Mental Health Matters - Promoting Student Mental Health: A State of Well-being
This event serves to support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Day (10 Oct) observed b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e aim at moving forward to build a connected and united HKUST campus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o arouse awarenes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to de-stigmatize the sick role of seek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r treatment when needed.

新闻
"Improving Patient Journey"-Corporate Project Sponsored by Union Medical Healthcare
With the support of Union Medical Healthcare, 2018 spring term's Corporate Project challenged students to improve patient journey at General Practice (GP) clinics. The project aims at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hands-on experience in solving complex real business problems and polishing their advanced skills in design thinking and executive communication.

新闻
培育心系世界的领袖
典型的香港学生在学术方面或许表现卓越,但对战地难民的困境可能了解不多。有见及此,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展开合作,让ICRC的外交和人道主义理想,结合科大的传统工程、商业和科学实力。今次合作为「科大侍学行」的最新项目,透过跟广大小区联系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公民意识。
对亚洲学生来说,人道主义和救援政策研究是相对冷门的学科,因此科大迈出重要一步,与中立且独立的人道组织ICRC建立桥梁,为学生提供实践同理心的机会。此外,ICRC亦呼吁大众关注全球武装冲突中的受害者困境。
这个项目涵盖以探讨经济为主的研究、工作坊和专门培训,学生将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ICRC位于日内瓦的总部工作。他/她将协助处理外交事务,接待包括国家领事代表和国际集团领袖等组织捐款者与合作伙伴。
这项具前瞻性的计划由科大与ICRC政府事务及捐款者关系部合作,ICRC更成立一个新部门「行动经验与研究中心」,就人道工作对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
科大亦与 ICRC展开一系列新活动,包括职业讲座、校长与社会领袖对谈,分享创业学习中有关道德和人道主义问题,以及全日工作坊,包括小组讨论、汇报及角色扮演。
这次合作大大提高科大师生对全球身份认同及人道精神的认识,透过结合科大与ICRC的专长,推动全球公民教育和协助学生全面发展,启发下一代世界公民,为培育未来领袖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