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新闻
本科生, 可持续性, 绿色金融
科大推出全港首个可持续发展及绿色金融课程
新课程针对培育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金融人才,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填补全球可持续及绿色金融的专才缺口。

2020

新闻
教与学, 研究生, 本科生
冬季及春季学期2020/21之教学安排(只供英文版本)
冬季及春季学期2020/21之教学安排(只供英文版本)
新闻
人工智能, 高中生, 本科生
香港科技大学推出本港首个学士延伸主修课程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即将推出一个崭新的课程架构「Major + X」,为本科生提供一个额外的学位课程选择。揉合传统主修课程和新兴热门主题如人工智能(AI),这个全新的课程架构不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灵活度,并可让大学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令现存学科与新兴知识达至更佳融合,切合当下社会需要。 在这全新架构下,大学将于2021/22学年推出两个新课程,分别是理学A 组* -延伸主修人工智能(理学A组+AI) ,以及工程学—延伸主修人工智能(工程+AI)。获上述两个课程取录的学生将会于大学第二年选择理学A组或工程的主修课程,如物理、数学、计算器科学、土木工程或海洋科技等,并同时修读AI课程作为「延伸主修」。  科大本科入学小组委员会主席庞鼎全教授(左)和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处长刘梦琳教授,介绍新课程架构「Major + X」的独特之处。 科大首席副校长倪明选教授表示:「在这数据时代,新科技和知识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蜕变,我们需把包括AI这种新知识融入现有体系中,让同学懂得如何于现实层面应用这些新兴技术。但就每一个新兴领域推出新课程未必最为有效,以主修物理的学生为例,他们会想学习如何利用AI分析数以十亿计、一瞬即逝的粒子数据;而主修土木工程的学生则希望透过AI找出最适合建筑计划的地点、物料及其相关风险等,这也是我们推出Major+ X的主要原因。」 
新闻
研究, 实习, 本科生, 物理学, 化学
全力投身科研事业
黎敏慧在香港中学文凭试考获七科最高的5**佳绩,获两家国际顶尖大学录取乃是意料中事,但立志成为科学家的她却出人意表地放弃海外升学机会,选择留港攻读科大理学院的国际科研课程(IRE), 黎敏慧选择留港攻读科大理学院的国际科研课程(IRE),全因她深信这个独一无二的课程能让自己提早接触研究工作。 全因她深信这个独一无二的课程能让自己提早接触研究工作,相比其他同样有志投身科研事业的学生更具发展优势。 IRE课程由理学院于2013年推出,旨在让成绩卓越的本科生参与国际尖端研究,及早助他们发展研究技能。 理学院副院长兼IRE 课程主任梁伯和教授解释:「这个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让热衷研究工作的本科生亲身参与科研项目。环顾全球,通常只有研究生课程才会有这样的机会。 」 他续指:「优质的研究生课程收生门槛高,全球各地竞争激烈。让我们的学生提早接触世界级研究,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优势,在芸芸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阅读相关文章: 认识社会学的治疗价值
新闻
本科生, 校友, 职业, 学生发展及联系
抓紧逆市中的难得机遇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各地,世界经济大受打击,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都对今、明两年的就业前景感到忧心忡忡。部分人认为当今的就业市场较2008年金融海啸时更为恶劣;亦有人觉得香港现时的经济状况,相比2003年「沙士」时期犹有不如。有人甚至将现时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 对于一班在2003年毕业的校友来说,当年的求职境况跟今天大同小异。他们不但挨过「后沙士」时代招聘巿场萎缩的艰难日子,最终更在不同领域做出成绩,足证危中有机这个道理所言不虚。 2003年会计学系校友谭耀彰(前排右三)经历最初的事业艰辛之路但在其后的工作蒸蒸日上。 回忆当年未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一毕业即获「四大」会计师行聘用的2003年会计学系校友谭耀彰,当日的心灰失望依然记忆犹新。他说:「看见别人成功获聘,难免会动摇自信,或为面试表现欠佳而自怨自艾。」 耀彰的事业从一家本地会计师行开始,当时月薪仅为7,000港元,但他不久已转职一家「二线」国际会计师楼,约一年后,终于得偿所愿,晋身其中一间「四大」会计师行;两年后转换环境,改为另一家核数师楼工作,也是一待两年。离职后,他加入一家以新加坡为总部的上市公司担任助理财务总监,之后事业更上一层楼,获擢升为财务总监。

2019

新闻
海洋科学, 环境, 本科生, 海洋生物
科大推出全港首个海洋科学与技术本科课程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海洋科学系将于今年九月推出香港首个海洋科学与技术本科学士课程,以培育年轻一代、具有实际经验的海洋环境研究、保育和管理人才。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了越来越多的海洋探索和研究项目,不仅希望寻找新资源,更希望在科学研究上寻求新的突破。过去数十年中,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而探索新资源的任务变得益发重要。为了培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人才,科大即将推出新的本科课程「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科技),锐意培育学生在环境范畴的技能和特质,使他们能在这个对人才需求若渴的领域发挥才干,成为教育家、海洋科学家、技术人才或其他专业人士。凭借跨学科的教授团队以及强大的海洋研究背景,科大具备了成立一个综合而全面化的海洋科技课程的实力。有关课程不仅涵盖海洋科技的基础知识、渔业和保育等方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亦涵盖了多个技术层面如数据挖掘技术和管理、海洋动力模型的构建及可视化、污染追踪技术,以及可应用到不同工业范畴的海洋活性化合物的挖掘技术等。课程非常重视同学的实践经验,将会与内地、台湾、日本及世界其它地区顶尖的海洋研究机构和在海洋产业拥有显著地位的地区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总整课程(capstone projects)、实习和海外交流机会。

2018

新闻
体验式学习, 本科生, 工程学
科大工学院计划将「体验式学习」 课程 订为工程学生必修科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今天(2018年12月4日)宣布,计划在未来两至三年内将「体验式学习」课程订为必修科,日后每年入读工学院的800位本科一年级学生,均需修读「体验式学习」课程,动手制作工程作品,学习跨学科的工程知识,贴近现实需要。 工学院院长郑光廷教授说︰「现时市场上日益需要的人才,并不是只懂一个范畴的工程师,而是拥有不同工程学科知识的工程师。我们希望透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用自己一双手设计一些创新发明,汲取跨学科的知识,建立解决难题的能力,成为贴近社会需要的人才。即使学生在毕业后长期投身社会不同岗位,也能适应和继续创新。」 科大工学院正式引入「体验式学习」课程已六年。现时,每年约有180位本科一年级学生报读「首年基础工程设计课程」;另外约有130位本科生在不同教授的指导下,参加本地及海外的工程设计比赛。他们均需亲手设计和制作工程作品,例如飞船、小型智能车和水底机械人等。工学院计划在两、三年内将「体验式学习」课程订为必修科,日后每年入读工学院的800位一年级学生,必需修读「体验式学习」课程,从而学习跨学科的工程知识,获取实战经验。 为配合「体验式学习」,工学院特别为学生提供了每天24小时开放的「学生主导体验式学习实验室」。该实验室可随时组装变身成为设计、制造样板或作仿真展示等用途的工作室,并设有激光切割机、高效3D扫描系统和动态捕捉系统等设备。实验室由担当「学生技术顾问」的高年级工程学生全权管理。此外,工学院亦刚刚开设全新的「Dream Team Open Lab」,让更多学生能制作自己的工程作品,参加比赛。 工学院院长郑光廷教授补充︰「由学生主导、让他们动手创造及制作工程作品是全球工程教育的趋势。科大是一所年轻的大学,我们在教学方面勇于创新。工学院于本科生教育中的『体验式学习』投放大量资源和人才,继续确立科大工学院在工程教育创新的领导地位。」
新闻
本科生, 研究, 教育, 工程学
科大新本科课程「生物工程」 学生透过尖端科技领略探索科学的乐趣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将推出一个簇新的「生物工程」本科生课程,给学生宝贵机会到海外顶尖学府进行研究。课程旨在培养生物医学技术和大数据范畴的领袖,以支持香港政府重点发展这些行业。 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兼本科生课程主任周迎教授说:「生物工程课程在分子层面处理医疗问题。举例说,课程涵盖生物材料设计、药物工程,以及基因组分析。」 教授这课程的,都是生物工程研究的明日之星,他们不断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 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吴若昊教授正在设计一种微流体的器材,可以捕捉及调控细胞,包括进行单细胞基因组分析。虽然每个微流体器材可以用来研究各种生物的细胞,包括细菌、动物和植物,吴教授的研究重点是人类肿瘤如何生成,最终目标是了解癌症并加以预防。 同系的助理教授黄子维教授正在开发一个新颖的显微镜,可以在几分钟内确定癌症病人在初步切除手术后是否仍有癌细胞遗留下来。这远胜于目前的病理学程序一般要一星期才有结果,以致有时候须要进行第二次手术来切除余下的癌细胞。 吴教授和黄教授都对促进人类健康有很大贡献。 生物工程课程将于2018年秋季开课。学生必先在「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修改课程选择期间(7月12至14日)报读科大工程学(联招课程编号:JS5200),才可以攻读这个主修。 周迎教授说:「我们很荣幸可以推出这生物工程课程,将学生放在工程研究的世界前沿,培养他们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