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An AI-generated image showing students exploring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components via extended reality technology.
新闻
工程学, 工程学教育创新, 教与学, 航空学, 飞机及航空工程,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imagined: Where Virtual and Physical Worlds Converge at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只供英文版本)
When I tell prospective students about our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MAE) programs at HKUST, their eyes light up at a surprising feature – not just our wind tunnels or robotics labs, but how they can first experience these facilities through their smartphones or tablets. Welcome 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imagined, where augmented reality (AR)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ransform how our students learn and prepare for their engineering careers.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土木及环境工程, 环境保护,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环境
港科大牵头研制全球首款高精度二氧化碳和甲烷点源协同探测仪载荷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今日宣布,正式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中心)委托,领军研制全球首款轻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二氧化碳(CO₂)和甲烷(CH₄)点源协同探测仪载荷。此项目有望成为香港特区首项跟随天舟货运飞船登上中国「天宫」太空站,展开研究与应用的载荷。该仪器能更精准地监测特定范围温室气体的排放浓度,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制订和评估减碳政策提供关键数据,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政策。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国家力争在 2030 年前碳排放量达峰, 并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全面且准确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工作,对实现此目标至关重要。港科大发起主导项目,研发轻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温室气体点源探测仪,以准确地从太空获取地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该项目已于去年正式通过空间应用中心的遴选和审核,预计将安装于中国太空站,并以其为核心平台,实时获取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数据。此仪器将是全球首款能同时监测该两种温室气体的既有高解析度又有高精准度的太空探测仪。 该探测仪将重点监测发电厂、堆填区、油田、煤矿及天然气厂等重点碳排放设施,涵盖范围包括香港在内的低至中纬地区。仪器不仅能记录相关温室气体的排放浓度数据,还能同时监测潜在的煤气泄漏,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港科大研究团队计划建立温室气体点源排放数据库,利用相关数据推算实时碳排放量,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并在碳监测、报告和核查工作中,提供可靠、准确且高频次的数据,协助决策者制订更有效的减排政策及评估措施成效。港科大团队计划透过合作方式,将数据分享予不同科研机构,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以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助力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新闻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飞机及航空工程
港科大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负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今日派出代表团到访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与大学管理层及教研人员会面,双方并签署一项合作框架协议,规划五大合作领域,包括成立联合实验室、推动科研协作、共享科研设施及系统、促进人才培育及国际合作等,冀结合两者的优势及资源,携手发展航天工程的研究及科技,为国家航天发展作出贡献。 根据协议,双方将探讨建设联合实验室,实现双方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的有效协同,并利用中国载人空间站等大型科学设施进行科研,冀望未来共同建设国家级实验室,提升双方在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此外,两者亦将积极合作申请国内、区域及国际性的科研项目,并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及教学研讨会等,为全球专家学者建构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两者亦会推进师生互访交流,共同培育有志发展航天科技事业的人才。 协议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王珂及港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签署。代表团成员亦藉此行深入了解港科大多个航天工程研究项目,探讨合作方向。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强表示:「我们非常重视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港科大在诸多领域有着深厚的科研积淀和创新活力,尤其是在太空材料、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与我们中心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此次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是双方携手共进的重要契机。我们相信,通过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能够整合双方资源,突破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在科研协作方面,共同利用载人空间站等设施开展前沿研究,必将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有力推动我国航天工程技术的发展。」 郑光廷教授衷心感谢中心对港科大的信任及支持,他指:「航空航天工程学是港科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我们一直积极推动香港特区的航天科技发展。是次能与中心进一步深化关系,共同推动科研协作、人才培育及国际合作交流等领域,我们感到非常荣幸。通过汇聚双方的科研实力,我们期望能促进太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融合,开拓创新研究,打造国际领先的航天科技平台,为全球航天事业的未来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2024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科大团队研发热电气溶胶印表机 大幅加快压电生物薄膜生产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热电气溶胶(TEA)生物印表机,显着提高了压电生物薄膜的生产效率。与现有方法比较,这项创新技术能将制膜速度提升数以百倍。凭着这项突破,生物相容和生物可降解电子设备中的压电部件将得以实现工业规模生产。特别在医疗领域,此技术展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例如制作术后临时心脏起搏器中的超声能量收集器。 压电生物材料是能够在机械应变作用下,产生电能的生物材料。有见于其卓越的电机特性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科学界越来越关注它在生物医学微机电系统丶可穿戴和植入式电子设备以及生物组织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然而,这种材料亦有其难以克服的缺点,就是巨集观压电性较弱丶机械性能差,以及难以大规模生产,这些因素一直窒碍其应用发展。近期,由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的杨徵保教授领导的团队,联同香港城市大学(城大)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的共同研究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团队利用热电复合场诱导的气溶胶形成,成功开发了一台TEA生物印表机,实现了压电生物薄膜的一步丶高通量丶卷对卷制造。 杨教授表示:「传统的生物分子组装方法通常需要较长的畴对准时间,一般可长达48小时。另一个问题是,现行技术无法同时实现高速和多功能制造,对列印尺寸丶结构和功能的控制也显得不足,往往导致制成品出现不必要的材料结构缺陷。」 杨教授进一步指出,传统的制造方法过程复杂,而且成本高昂,令大规模生产不可行。为了突破这些限制,研究团队采用了电场力操控气溶胶,并藉助静电斥力实现同质成核,以确保气溶胶高通量地沉积到基材上。 在本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一块配备九个喷嘴的列印面板,构建了一台三维卷对卷TEA印表机。当热电耦合场达到足够强度时,微墨水流便会被拉拽丶雾化并气溶胶化,沉积到卷对卷平台上,形成连续的薄膜或微图案。杨教授解释:「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的TEA方法透过电动气溶胶化和原位电极化,能够实现每日约8,600毫米的列印长度,速度比现有技术快两个数量级,换句话说,即是数以百倍计的提速。」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飞机及航空工程
港科大牵头嫦娥八号国际合作项目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今日公布,正式通过国家航天局遴选,获委任领导「嫦娥八号」多功能月面作业机械人暨可移动充电站国际合作项目。港科大将领军海内外航天专家团队,研制具灵巧操作及移动充电设备的多功能月面机械人,为国家探月任务作出贡献。   嫦娥八号为国家探月工程四期的重要项目,计划于2028年前后实施发射,是由中国牵头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先行计划之一,为未来在月球极区长期维持无人月球站建立基础。作为是次「嫦娥八号」国际合作操作机械人项目的主导机构,港科大将联同多个香港本地、内地以及国际单位,包括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香港大学(港大)、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大连理工大学、深圳大学以及南非国家航天局等,携手实现从概念、研制、生产、测试到系统的前沿航天技术创新。项目已获香港创新科技署资助,透过InnoHK研发平台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负责此任务,进一步推进跨院校与地域间之合作。   港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港科大衷心感谢国家航天局的信任以及特区政府的支持,对于能牵头参与国家探月工程感到极为鼓舞。航空航天工程学是港科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继去年八月成功发射了香港高教界首颗高分辨光学卫星,港科大专家团队正研发的『高分辨率全球温室气体探测』项目,未来亦有望于中国空间站应用。我们对参与嫦娥八号国际合作项目亦引以为傲, 这个项目标志着港科大在航天深空探索领域踏上重要里程。我们将继续发挥在航天领域的领先科研优势,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港方领军的机械人总重量达100公斤,能在月球极端环境下进行科学探测,仪器布置和安装等任务,并将配备移动无线充电功能,为不同月面设备充电,以提升月球探测和协同作业能力,推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发展,助力未来月面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拓展科学研究。  

2023

新闻
大学盛事,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研究及科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到访科大 与师生互动交流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热烈欢迎九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成员,今天莅临科大出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与大学师生对话」,与在场约400位师生互动交流,就太空探索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出席今日交流活动的主礼嘉宾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常任秘书长李美嫦、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长吴程、研究资助局主席黄玉山教授、教资会一般事务及管理小组委员会召集人蔡永忠、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以及一众大学高层管理人员。  代表团领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董能力为活动致辞,随后三名代表团成员﹕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系统总体室主任兼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钟红恩、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兼神舟十五号乘组航天员张陆,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究员兼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甘克力,分别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科学与应用、航天员的家国情怀与太空生活,和中国空间站的创意创新等主题发表演讲,获现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及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亦有到场,而被誉为「天宫墨客」的张陆,更分享出差太空半年间写书法的体验,并向科大致送亲笔挥毫的书法对联。 沈教授为活动致欢迎辞时,感谢国家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安排,让科大师生有机会亲身与航天员进行交流。他说﹕「从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升空,到2003年中国实现载人太空飞行的梦想,中国航天发展在短短的数十年间,给世界展示了国家在航天科技方面的实力。去年,国家也首次到港选拔载荷专家,可见国家对香港科技界的重视和肯定,以及对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认同。」
新闻
飞机及航空工程,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科大发射香港高教界首枚卫星
「香港科大-雄彬一号」的多光谱光学卫星将监测与全球环境、灾害及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遥感数据。

2022

香港科大故事
化学生物工程,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企业管理, 研究
求学在科大? 为事业早作准备!
多位非本地学生分享他们选择科大的种种原因。 年轻读者也可借镜他们的经验,学习如何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为未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