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科大「城寨士多」开张 重塑香港集体回忆 促进师生文化交流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昨日横空出现一所城寨士多,没有「龙卷风」也并非「三不管地带」,却云集了科大来自17个国家及地区同学的创意和热情,在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城寨布景下,交流各方家乡的独特文化与集体回忆。
这个为期两天的「环球文化祭」由科大理学院举办,旨在促进本地与国际生的文化交流。今年的活动共设有36个特色摊位,由105位来自 17个国家和地区的同学精心设计,当中更首度邀得来自非洲、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尼泊尔、法国、乌兹别克斯坦及英国等地的学生参与,推广各自家乡的独特文化; 包括品尝法国传统食品、演奏瑞典民俗乐器、试穿乌兹别克传统服饰及学习尼泊尔传统民俗舞蹈等,当然也少不了香港本土的传统怀旧玩具和小食如眼镜朱古力、珍宝珠、西瓜波及扭蛋扭卡机等。活动吸引逾千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参与,不仅于考试时期为同学带来放松的一刻,更让学生扩阔国际视野,认识不同文化。
科大国际本科生比例一直名列本港大学之冠。过去数年,科大学士课程每年所录取的非本地生中,近半来自中国内地以外。除欧、美、澳、非洲及亚洲等地,亦有同学来自「一带一路」及其它较少来港就读国家,包括乌兹别克、摩尔多瓦、委内瑞拉和也门等。大学会不时举办活动,让这些来自全球逾40个国家及80多个地区的教职员和学生互相交流,体验多元文化的魅力。
2024

新闻
知识无边界:大学领袖缔造全球互联新世代
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疫情危机、地缘政治紧张,以及人工智能革命衍生的各种挑战,大学作为知识与创新的殿堂,肩负起前所未有的重任。大学领袖明白没有单一机构或学科能独力解决这些难题,因此必须汇聚全球专业知识及资源,合力为人类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平等和璀璨的未来。
2024年12月2及3日,由香港对外交流友好协会主办、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及九间本地大学支持的「大学校长高峰论坛2024」在香港举行,体现大学之间的合作精神。今次论坛邀来全球逾50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和领袖,提供对话交流平台,互相分享睿见,缔结合作伙伴,共同为解决全球挑战出谋献策。
论坛期间举行了多场会议,深入探讨大学在促进知识全球化上担当的重要角色。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主持首场会议,题为「知识全球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此环节更包括五位嘉宾讲者: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长普拉德普‧科斯拉教授(Pradeep K. KHOSLA)、曼彻斯特大学前校长南希‧罗斯韦尔女爵士教授(Nancy ROTHWELL)、阿联酋大学副校长艾哈迈德‧阿尔雷西教授(Ahmed Ali ALRAEESI)及东京大学副校长及全球教育中心主任矢口𧙗人教授。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左一)主持首场会议,与来自中国内地、美国、英国、阿联酋及日本知名大学的领袖讨论教育理念及知识全球化的深远影响。
新闻
科大于新加坡举办论坛 推动两地家族办公室及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科大商学院)昨日于新加坡举办论坛,汇聚学界及业界专家探讨区内家族办公室及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发展,以促进这两个重要行业的协作新机遇,加强香港及狮城两地的合作。
论坛吸引不少新加坡业界人士及商学院在当地的校友参与。 作为一个联系互动平台,与会者在论坛上分享两个行业的发展经验,同时发掘合作新机遇。 科大商学院亦借此活动加强与当地校友的联系,构建行业人脉网络。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许佳龙教授致辞时表示:「香港及新加坡的发展是亚洲崛起的典范,两地之间协作机遇良多。 透过学院庞大的商界网络及旗下研究中心的雄厚实力,是次论坛进一步加强学院与新加坡业界及校友的联系。 我们衷心感谢论坛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及热烈交流。」
论坛的专题研讨之一是探讨新加坡与香港之间于家族企业及家族办公室领域的协同作用,讲者包括余仁生国际集团并购董事总经理余在启先生、科大金乐琦亚洲家族企业与家族办公室研究中心资深顾问兼创始主任金乐琦敎授及研究中心主任彭倩教授,以及煌孝集团主席与董事经理张东孝先生。
金敎授在环节中表示,新港两地均拥有大量华裔人口,中心以华裔家族企业作为重点研究领域,将有助发挥两地的协同效应,促进区内行业发展; 而彭教授则表示,家族要跨代延续影响力,重点在于维护家族和谐、价值观及财富,而新港两地拥有完善的家办生态系统,可以在投资地域多元化、影响力投资及慈善事业等多个领域加强合作。
论坛另一专题研讨环节由科大利丰供应链研究院执行委员会成员张崎崚教授主持,探讨如何在环球经济变化中增强供应链韧性。 三位讲者分别为美光科技全球供应链管理资深总监方庆麟先生、利标品牌集团(冯氏集团成员)前供应链解决方案总裁Robert SINCLAIR先生以及新加坡时尚协会首席执行官张婷婷女士。 张教授在环节中表示,全球供应链管理领域瞬息万变,挑战与机会交织并存。 他指出,新港两地为东南亚及中国内地的重要门户,学院促成两地经验的相关研讨,有利启发新思维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

香港科大故事
世界经济论坛「2024夏季达沃斯论坛」 科大访问团以革新发明启迪全球
在世界经济论坛举办的「2024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科大首席副校长、享誉国际的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领域的学者郭毅可教授分享,AI科技于艺术领域可望更趋人性化,而生成式AI技术更可与艺术发展相得益彰。此外,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邵敏华教授、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范智勇教授,亦随同郭教授出席此项全球盛事,并于场内展示了其创新发明品。而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讲座教授许彬教授,亦以「元宇宙全球未来委员会」成员身份,一同参与是次活动。
夏季达沃斯论坛又名为「新领军者年会」,今年活动于六月底在中国大连举行,云集了分别来自近80个国家和地区、约1,600名政府高官及不同界别的全球领袖。
在AI世代重塑艺术创作
今年的论坛主题为「未来增长的新前沿」,其中焦点落在创业与创新范畴。在「传媒无极限: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媒体行业」的专题讨论中,郭教授向观众阐述了有关生成式AI技术如何转化艺术创作的精辟见解。
2024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郭毅可教授获邀在「传媒无极限: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媒体行业」的专题讨论中发表演说。(相片来源:世界经济论坛)
2021

新闻
求学在科大?让人生更上层楼
「求学在科大」系列第二篇介绍两位来自哈萨克的同学,获取奖学金来到科大升读学士学位。在科大求学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学术研究,到企业实习获取职场经验,还有享受多元化的校园生活,种种经历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对未来就业及持续升学大有帮助。
Amirkhan 喜歡科大的多元化課外活動,他就讀一年級時,便參加了機械人團隊的課程,是校內其中項最受歡迎的課外活動。
作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铜牌得主,Amirkhan BAILIN自然不乏升学选择,但在他眼中,科大在芸芸学府里却如鹤立鸡群,与别不同。
现为科大数学系二年级生的Amirkhan说:「科大持续在各主要大学排名榜上名列前茅,例如在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便高躆第27位,而且数学学科名闻遐迩,毕业生亦深得雇主青睐。在科大,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尽情发掘自己的志趣。」
19岁的Amirkhan正在修读统计学及金融数学。他说这课程吸引之处,在于理论与实践并重,而且紧贴市场脉搏。 「从一开始,大学就不会局限学生的事业发展路径。我有充裕时间探索自己对财务学、运算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兴趣,再决定毕业后的去向。」
2019

新闻
越洋万里拓阔视野
科大一直致力吸纳世界各地的学生,以推动校园多元发展及国际化;而为了进一步扩大非本地生组合,大学在2018推出了「海外中学访问团计划」,让中亞及中东的高中辅导老师深切认识科大为当地学生所提供的升学机会。该计划在2019年三月再接再厉,让逾30名来自九个西欧国家的高中辅导老师参与。两位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的科大学生,就和我们畅谈来港升学的由来和感受。
祖籍哈萨克斯坦的生物科技及商学理学士四年级生 Kamila ABDRASSILOVA,见证了越来越多同乡入读科大的趋势 – 她回想抵埗之初,全校的哈萨克斯坦学生只有七人,相对今天的14人,四年间增长高达一倍。
选择大学时,Kamila不讳言下了一番功夫。她除了特别重视大学的学术和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申请奖学金的机会,以及学生组合多元化与否,也是关键因素。科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大中华之冠,排名接近哈佛与哥伦比亚大学,而且实习及交流机会充足。身为IB国际文凭毕业生,Kamila 取得的奖学金足以全数支付学费及生活开销。衡量种种有利因素后,她很快已立定主意,选择这家力求创新的年轻大学。
然而,事情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她回忆抵港后不久的情况:「初到香港,很挂念家人,也担心家乡的政局。幸好大学的学生辅导中心提供免费支持,对我帮助很大。」
开放的环境,想法近似的人,让这个在阿拉木图土生土长的女孩,得以完全融入香港和大学的生活。Kamila积极加入不同学生组织,其中一个就是 「视野无界」 (SIGHT)。她伙拍SIGHT的其他成员,针对现存问题一起构思实际解决方案,过程中提升小妮子的设计思维及其项目管理能力。
在科大修业期间,Kamila还获得负笈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宝贵机会,汲取知识之余,也实地认识和感受美国文化。另外,她也在香港汇丰银行总部的银行增长及创新部门完成实习。一连串难得经历,助她建立全球视野此一重要职业技能,有利日后的事业发展。
种种机会让Kamila不断进步,她亦很快成为科大的忠实支持者,身体力行参与组织和带领代表团回到自己的家乡,宣传科大。

新闻
生生不息的助人之火
科大环球商业管理及营运管理学四年级学生黄子容,曾参加义工活动远赴印度义务照顾无家可归的妇孺,亲眼目睹民众在饱受干旱困扰的赤贫乡村挣扎求存让她深感震撼和痛心,当日的画面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子容在台湾长大,自幼过着舒适的城市生活,在印度的难忘经历,除了使她惊觉幸福绝非必然,更在其内心深处播下了热心助人的种子。
她说:「我们有幸活在安全舒适的环境,难以想像还有不少人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日子只有身处当地,才可真切感受两者差异之大;正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感悟,才让我开始深思如何帮助不幸的一群,以及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因此,当她去年得知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的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开办一年制实习计划,便即毅然申请。「我告诉自己,若需作出使生命变得不一样的勇敢抉择,必须当机立断,不能白白错过机会!」说起当日情景,她眼中仍然流露一丝兴奋。
子容参与的实习计划,是红十字会与「科大侍学行公民伙伴实习计划」事前经历无数磋商和交流而得出的成果,获得科大全力支持。多年来,侍学行计划曾伙拍不同志愿组织举办多项实习活动,全部均以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为目标。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实习计划向来竞争激烈,而根据惯例,欧洲的研究生更会占去当中大部分名额。然而,子容参与的这一轮计划,是专门为科大学生而设的。
申请人的学业成绩或学术背景并非评选标准。上述实习计划的评审员反而更着重入选者的「热诚」是否与红十字会一致,而衡量「热诚」的唯一法则,就是申请人过往参与人道救援相关工作的经历。另外,由于实习时需要接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申请者是否开明和熟悉公共事务,也是重要的评审准则。
子容最终获分派到红十字会的资源动员部工作,主力负责因应捐款人关心的议题撰写筹款建议书,以及联系各国政府代表。
身为商学院学生,子容成功运用在大学习得的经济及财务知识,帮助红十字会开展关于亚洲及新兴国家的研究。举例说,她曾引述印尼的经济指数,讲解为何该国有机会成为红十字会的合作伙伴。
从学生摇身一变为专业人士,子容不讳言适应需时。在红十字工作的第一天,她随上司会见一位欧洲代表,尽管自己能操流利英语和法语,却未能完全掌握会议上的对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