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8

新闻
教育, 工程学, 科技, 本科生
香港科技大学推出革命性的综合系统与设计课程 为全港首个让学生参与规划学习内容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推出革命性的综合系统与设计(ISD)学位课程。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参与学习范畴及课程内容的规划。教学过程采用体验式学习,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综合系统研习,学习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完全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将于2018年9月展开,致力吸纳在特定学科领域中具备过人才能或学习潜力的人才,并不以申请人的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通过综合系统与设计学部举办的四年制课程,学生团队在教授与学部业界伙伴的悉心指导下,透过开放式专题研习,边做边学,获取设计和系统思维方面的知识,建立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学生亦可自由选择研习方法和学习途径,由传统常规课程与大规模网上学习(MOOCs)、以至翻转课堂及网上课堂、甚至自学皆可。 学部署理主任吴景深教授表示:「科技成果的爆发性增长为颠覆性创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颠覆性创新成果引领新市场,创造崭新的价值链进而推动地区与国家的经济增长。智能手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模式,正是此类创新成果引领经济发展的最佳案例。颠覆性创新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前沿科学发现与崭新工程技术的结合,更有赖于一批掌握并能融合不同知识范畴,且具备以人为本精神、了解社会需求的创新者。要培育这种创新人才,工程教育应当具备创业家孵化器的作用,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创新,以强化学生的互动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对自身能力和特点的认知,激发引导他们的创新潜力。」 隶属工学院的新学部,正正希望透过小组专题研习,培养学生的技术专才、批判性思维以及敏锐的商业触觉。此外,学部亦会协助促进不同学科教职员之间的互动,冀激发更多新思维与合作机会。 不少支持学部理念,与学部志同道合的企业,包括腾讯、飞利浦、戴森、大疆和亚德诺半导体等,其资深管理层及工程师也获邀参与课程之中,就学生的研习题目,提供业界和市场的观点,以及宝贵的实习机会。
新闻
教育, 工程学, 本科生
香港科技大学成立工业工程及决策分析学系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为提升「工业工程及物流管理学系」(IELM),将增设「决策分析」课程,不仅为学生开拓更多就业机会,亦可装备他们以崭新视野及专业知识,解决传统工业面对的难题。 为反映于「决策分析」教研方面持续增加的比重,IELM将重新命名为「工业工程及决策分析学系」(IEDA)。决策分析属相对新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基于统计模型的广泛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仿真、创意模型及规范分析等技术及工具,为现今社会面对的众多问题提供明智的决定。 除了将于今年九月开展的「决策分析」新本科生主修科目,学系亦会优化目前研究生课程内容,把重点放在预测及规范分析学方面。预期届时毕业生不仅能为工程及物流管理等界别带来新技术及思维模式,亦能为金融工程、顾问工作、风险管理、健康护理、供需分析、产品及服务设计与定价等多个范畴带来贡献。 主持学系成立典礼的科大首席副校长史维教授认为,IEDA的成立十分合时,他表示:「香港一直致力转型为一个以知识及创新为本的经济体系,我相信新学系及课程的成立,将有助培育具备相关能力的人才,以新技术及思维模式解决本港现时面对的问题。」是次典礼亦邀得两位杰出学者──IEDA教务咨询委员会成员暨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统教授David Simchi-Levi,以及美国史丹福大学李国鼎工程讲座教授叶荫宇──做报告分享他们于「实时资源分配在收益管理上之应用」,以及「分布鲁棒随机和实时优化」的看法。 科大工学院院长郑光廷教授称,新学系将更有效连系学生抱负跟社会需求:「除了物流及工程管理外,新学系的毕业生亦能效力于包括银行、保险、管理顾问、电子商贸、旅游及休闲行业、健康护理机构等高增值工作。由先进制造业所衍生的复杂议题,亦需要用上决策分析。」

2017

新闻
社区, 创新, 工程学
手语谱写共融乐章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计算器科学及工程学系副教授麦鉴荣指出,最近一项调查显示香港约有五万名全聋或听障人士。然而,这个社群所获的支持仍然不足。 麦教授解释:「香港的专业手语翻译员人数偏低,现时只有约54名。」 为解决上述问题,科大计算器科学及工程学系应届毕业生黎家伟、梁铭方及翁伟超,决定在毕业专题习作中运用于科大所学的知识,为听障人士开发一个应用程序,用户只要把中文句子输入手机,便可翻译成手语示范录像。 麦教授认为这个程序对手语翻译员的训练很有帮助,也方便市民大众与听障人士沟通。他表示:「科大一向热衷回馈社会,这个项目就是一个好例子。」在开发过程中,同学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手语的句式与中文不同。黎家伟指出:「手语中的形容词、副词、数目和发问词一般置于名词后面,而中文一般是置于名词前面。」 为解决上述难题,团队设计了一个配合手语语法的句子拆解算法。翁伟超解释:「我们使用FFmpeg软件进行录像合成,将各手语片段整合,形成完整句子。」由于梁铭方懂得手语,自然便担任了手语录像的主角。梁铭方表示:「我在半年内为超过1,700个手语字词拍摄录像,给我带来难忘的经验。」 如欲了解更多,请按此浏览。
新闻
科学, 工程学, 研究
科大与华大合建研究中心 在生物科技及工程领域开展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权威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将合作设立研究中心,为新一代基因序列及研究工作构建平台,致力开拓具深远影响的新型医疗诊断和治疗方法。 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与华大董事长暨联合创始人汪建教授上周四主持签约仪式,见证科大副校长(研发及研究生教育)叶玉如教授与华大执行副总裁余德健先生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推动联合研究中心(中心)的成立。中心将致力促进生物科技科学与工程学的互利合作,解决医疗保健、保育及环境等问题,以改善人类生活。 曾发起多项国际研究,包括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的汪建教授表示:「为预防先天缺陷、癌症及多种疾病,我们曾参与或主导各类基因组学研究。未来,我诚邀科大与我们合作,把基础科研与产业应用相结合,大家一起携手,紧密合作,改变世界,造福人类。」 陈繁昌教授说:「是次合作充份体现华大对科大发展科创的支持,中心将融合双方研究人员的宝贵经验和专长。科大一直致力透过官产学研合作,推动香港及深圳的创新科技发展。我期望此合作能有助科大拓展其科研视野、扩阔学术发展范畴,并透过前沿的研究及基因组学的训练,提升大学于生物科技方面的发展。」 中心将依据双方的优势及共同兴趣,设立包括医学成像和高通量测序等研究平台,以拓阔应用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并发展新型的治疗及诊断技术,特别是针对一些如神经退化等急需临床治疗的疾病。这些平台将为抗衰老生物学、自动化医学成像及影像分析、针对克隆(clonal)动态研究动态的肿瘤精准医学、机器学习与医学辅助诊断,以及海洋基因组学等领域,奠定跨学科研究的基础。 科大与华大的合作追溯至2011年。2011至2014年间,华大赞助科大的RIPS-HK (Research in Industrial Projects for Students) 工业研究项目,为同学提供暑期研究、实习及国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项问题。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新闻
工程学
Turning a Joke into an Award-winning Innovation
If you’ve ever struggled with trying to pick up tofu with chopsticks, think how difficult it must be for the steely grip of a mechanical robot.  But thanks to some great teamwork and a lot of persistence, that’s exactly the challenge recently solved by fiv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at HKUST, an achievement that has won them the 2017 President’s Cup for excellence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e team’s ‘Smart Soft-End Effector’ is a flexible robotic gripper that can safely handle the most delicate items, offering strong potential for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e idea was initiated in 2015 by Alex Tse Yu, a final year engineering student, who has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soft robotics and created a prototype.
新闻
工程学, 科技, 国际
「科大25周年杰出人士讲座系列」完满结束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天野浩教授分享发光二极管LED技术的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举办最后一场「杰出人士讲座系列」。该系列为科大25周年校庆活动之一,过去一年多共举办了27场讲座,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领袖、学者和实业家分享他们的成功之道。系列最后一位演讲嘉宾为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及工程学家天野浩教授,他亦是演讲系列中第9名诺贝尔奖得主。 2014年,天野浩教授的三人团队凭借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LEDs),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发明令白色光源更明亮和节能。天野浩教授以「LEDs照亮地球」为题,向观众分享有关氮化镓(GaN)的开发和应用,这种二元III / V直接带隙半导体,自90年代起获应用于LED上,当中的全色显影技术,为智能手机及手提电子游戏等产品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氮化镓亦有助降低能源损耗,并为净化水源提供一个简单而低成本的方案。天野浩教授更进一步阐述第三类半导体未来的应用范畴,及其对建立可持续社会的贡献。 天野浩教授是未来电子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兼名古屋大学材料与可持续性系统研究所教授。早于1985年,天野教授已研发出低温沉积缓冲层,为技术供货商提供高质量的第三类半导体LEDs和激光二极管(LDs)。至1989年,他成功制造全球首个P型氮化镓及P-N结LEDs。天野浩教授乃美国国家工程学院(NAE)外籍院士,也是日本应用物理学会和物理研究所(IOP)会员。他出版了超过529篇论文,撰写或合撰共27本书,并获奖无数,包括1994年的光电子研讨会特别奖和1996年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激光与光电学门(IEEE LEOS)工程成就奖。 「杰出人士讲座系列」是科大25周年校庆活动之一,旨在实践大学提升学习及开拓知识的使命,共吸引了逾7,000名学生、教职员及嘉宾出席。欲了解详情,请浏览网址https://25a.hkust.edu.hk/sch/index.php。 传媒查询:
新闻
奖项, 工程学
香港第一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应届毕业生梁嘉朗,凭借有关缩窄航运业与环保发展方针差距的论文,勇夺知名的国际工程大奖。 Arthur L Williston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年度奖项,而梁嘉朗则是首位获得该项殊荣的香港人,亦为奖项成立62年来少数女性得奖者。她的获奖论文名为「规管燃料选择 — 缩窄国际海事组织现行标准与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差距」(“Fuel Choice Regulation - The Way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Current IMO Marine Standard and 2025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arget”)。 机械工程学生及近届毕业生可就专门公共服务范畴提交论文,获选最佳论文的作者将赢得此奖项。梁嘉朗的论文聚焦于她对环境的关注,并阐述美国航运业如何能透过生物柴油、天然气和核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兼顾环保成效、技术成熟度、基建配套和生命周期成本等因素。 梁嘉朗表示:「虽然工程界一向由男性主导,但身为热衷于环保工程的女性,我希望此奖项能使我获得业界肯定。」 梁嘉朗表示科大帮助她了解到机械工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起她这方面的兴趣。梁嘉朗希望以自身经历鼓励其他工程系女毕业生突破性别界限,勇于追求事业。「父母曾担心我能否适应业界环境,但我认为现时业界对女性工程师已提供相当平等的工作环境。」 她又补充,「女性工程师最大的优势是我们善于表达自己和传达想法。这正好弥补我们对比男性工程师体能上的不足。」 梁嘉朗在一家污水处理公司完成实习后,现已获正式聘用,得以在业界一展所长。

2016

新闻
科技, 工程学, 国际
科大研究团队研发崭新音频科技及商业模式 制作更实惠及更高性能的助听器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发一款智能助听器,不但可以让用家选取并锁定音频来源以调较清晰度,价格亦更经济实惠,只为现时市场上同类型产品价格的十分之一。 这项新颖的音频技术由工业工程及物流管理学系苏孝宇教授,以及他的学生──科技领导及创业哲学硕士课程应届毕业生张健钢所研发。这项技术不但能有效改善长者及听障人士的生活、提高语音识别系统的精确度,亦可改善保护听力设备及手提电话、对讲机等通讯设备的音效质素。 苏教授指,新一代智能助听器结合创新科技及新销售模式,既满足市场需求,价钱亦更相宜。他说:「听力障碍是长者普遍面对的问题,但不少长者基于金钱考虑及产质量素问题,拒绝使用助听器。我们希望此新产品能协助改善有需要使用助听器人士的生活质素。」 这项新技术透过由生物工程学启发研制的音频过滤和模式识别系统,将目标音频讯号及环境噪音隔离,用户可调校目标音频讯号的音量,令助听器功效显著提高。该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已申请专利。 此外,苏教授及張健钢所组成的初创企业「音科有限公司」,为了将研究成果商业化,推出一个手机应用程序,让潜在买家可于网上试用产品。该程序首先为用家进行认可的听力测试,再根据其测试结果,度身订造个人化的试用体验,用家对结果感到满意后,才订购产品。此销售模式能大幅削减产品价格,减幅达市面助听器价格约九成。 团队凭借其创新的音频技术,于大中华区创业比赛中屡获殊荣,当中包括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创新创业大赛的卓越创新奖,以及「新世界集团杯」首届前海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初创团队组一等奖等。 工学院积极推动创业教育。学院于2014年秋季开办科技领导及创业哲学硕士课程,并于同年春季与工商管理学院合办为本科生而设的创业副修科目。学院师生多年来成立多所初创企业,当中包括由电子及计算器工程学系毕业生汪滔成立的大疆创新,汪先生于2014年获《福布斯》杂志中国版选为中国十大创新人物。 传媒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