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闻
HK Set for Worst of It Amid Climate Change (只提供英文版本)
This month, we experienced the hottest day of the year as temperatures in Hong Kong reached 35.1 degrees Celsius.
Countries across western Europe also struggled in record-breaking temperatures recently, with France hit the worst at 45.9 degrees in June.
The grim situation appears to have been a repeat of last year's conditions.
Although there are ongoing indepth analyses and further studies to examine the causes of individual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many experts believe that extreme heat waves would not be feasible without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meaning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culprit for global warming ravages.
Such an assumption has been proven by climate models - a complex computer simulation of physical processes and mathematical formulae used mainly to predict climate and understand how the climate system responds to elevat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新闻
Treading Water on Sustainable Fisheries (只提供英文版本)
Our fishery gave birth to a love of seafood, but it is also contributing to the global fish stocks decline.
We degraded it through overfishing, pollution and reclamation before building a fleet to ravage fisheries in other places.
Many cities have actually done the same. Ironically, calls to save global fish stocks come from cities that sacrificed their own fisheries.
Yet, Hong Kong also shows the way to a solution. It retains a resilient population of people who fish, those with the expertise and toughness to build a sustainable fishery, that is, such as those where catch volume and fishing practices allow for continual regeneration of stock, while enabling fishers to achieve a decent standard of living.
People in the industry will overfish and abuse the ecosystem to provide more income if they can't afford a living.
But our highly adaptable fishermen can demonstrate a global model for sustainable fishery.
2018

新闻
八大联校运动减少使用塑料饮管
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将于本月12日联合发起「八大走饮管」环保运动,以减少使用即弃塑料饮管。
此运动标志着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共同努力减少塑料废物。
八所大学将会分别于3月12至16日期间,在校内举办「无饮管周」或「无饮管日」,届时校园内的食肆只会在要求下才提供饮管。其他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会、零废物市场及派发可循环再用的饮管。
此外,八所大学亦承诺订立长远的措施,包括定期举办提升环保意识的活动、无饮管日或于校园内全面停止使用塑料饮管。
该运动的目的旨在减少塑料废物,以及提升高等院校,以至整个香港的环保意识。今次八所大学连手是希望让个别院校积极于校内推广减少塑料废物的努力得到更大的效益。
香港浸会大学率先推行的「无饮管大学」措施,以及香港大学较早前举办的「无饮管周」,最终成功减少90%至95%的塑料饮管耗用量。
岭南大学核心课程及通识教育主任兼科学教研组主任、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召集人Mark McGinley教授表示:「我很高兴见到本港八所大学联合举办『八大走饮管』环保运动。透过共同努力,伙伴院校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和学习,成为积极转变的催化剂。」
该运动由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主办。该联盟是香港高等院校的知识交流和讨论平台,共同缔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如欲获取更多有关运动的资料,请浏览:http://www.hkscc.edu.hk/activities/skip-the-straw
(以上新闻稿代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发出。)

新闻
科大致力成为环保先锋
香港科技大学一向以研究及学术实力著称,但鲜为人知的是,科大也致力成为香港最环保的大学之一。在过去一年,矢志成为环保先锋的科大努力不懈,并取得丰硕成果。
综观今年达成的环保里程碑,有多项计划均由科大社群推动,当中包括完全由学生及职员组成的科大绿色小组,他们推出了环保饭盒计划,鼓励校园每一分子购买外卖时自备可再用器皿。计划反应热烈,成功节省逾2,500个即弃饭盒。
另外,推动饮用水的可持续发展亦属优先处理事项。在2017年,科大更换了配备便利功能的饮水机,同时向所有新生免费提供刻有科大标志的可再用水樽。此外,科大已新增三部饮水机,另将于2018年初再增加14部,而设有饮水机的主要位置亦将会配上全新装饰及标示。不仅如此,科大在2018年正式宣布于校园全面停止贩卖一公升以下的(一次性)塑料樽装水。
避免浪费对环保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回收是首选方案。去年,科大于校园内所有饭堂推行厨余收集及回收计划,并新增逾75个回收箱。透过与清洁承包商建立新的伙伴合作,回收分类程序的效率远胜从前。不过,环保工作不能就此停步。科大已推出可持续发展网络,由近30个办事处及部门的成员组成,希望藉此加强环保工作,推动绿色办公室。
我们亦落实了一些表面难以察觉的措施 — 在过去一年,校园设施管理处为近2,000支电灯换上高效能的LED灯泡,预计每年节省电量达160,000千瓦小时,相等于33个平均香港家庭的耗电量!
展望2018年,科大将继续致力推动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及突破性环保研究。透过以上一连串工作,科大距离实现「2020可持续发展挑战」已迈进了一大步。
2017

新闻
科大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国际知名的科研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致力建立一个环保校园,并旨在于广泛小区担任领导角色,以实践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概念。
其中值得注意的例子,就是科大在创校之初采用海水制冷技术,为学术大楼中央冷气系统供冷。其后,科大把这项先驱技术扩展至全新落成、楼高八层的郑裕彤楼,透过扩充原有的中央供冷站产能,建立区域性制冷系统,从而达致最高效能和减少碳排放。
上述项目有效节省数百万元的营运成本和减低耗电量,因而得到国际认可,获美国能源工程师学会颁授2016年亚太区年度能源计划大奖。预期这项优化计划可减低郑裕彤楼的每年耗电量达20%至35%,并节省港币150万元的营运及维修费用。
在「科大2020 可持续发展挑战」计划下,科大承诺在2020年或之前减低整个校园的耗电量达10%。这项行动计划旨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社群网络,研发和评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路向,并率先减少能源消耗和固体废物,以及减排温室气体。
自2014/15学年起,科大温室气体排放和整体固体废物量已分别减少逾13%及4%,而废物回收量则增加15%。另外,科大已投放资源落实多项减废计划,而本校学生亦尽展所长,当中「可持续校园领袖计划」的学生环保代表(Eco-reps)举办绿色市集(Green Products Fair)和Lunch Box Go Green等环保活动,藉此于校园内推广可持续发展概念。

新闻
科大中央制冷系统优化计划夺亚太区奖项 项目节省至少两成耗电及百万计成本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获美国能源工程师学会颁授2016年亚太区年度能源计划大奖,以表扬大学一个将中央供冷站提升为区域性供冷系统的项目,不但有效减少能耗,更节省逾百万计成本。
科大创校初期,已采用当时崭新的海水制冷技术,为科大的学术大楼供应冷气。至2012年,大学筹建八层高的郑裕彤楼,便决定扩充中央制冷系统,而非为新大楼兴建一座新的供冷站,以达致最高制冷效能及减少碳排放。
科大副校长(行政)贺致信先生对于这环保项目有效提升制冷效能,并受到美国能源工程师学会的肯定表示欣喜。他说:「这贯彻大学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使命,以及大学实践这使命的决心。我十分感谢各位同事与师生众志成城,将科大校园化身为展示各项尖端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运作的生活实验室。大学将继续向节能、减废及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目标进发,体现「科大2020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承诺。」
优化计划预计可减低郑裕彤楼每年耗电量达20%至35%,由于区域性供冷系统无需额外人手、零件、化学品处理及承办商服务,因而有助节省每年达港币150万元的营运及维修费用。优化计划自2013年开始更换中央供冷站九台制冷机组的其中三台,工程于2015年完成。新机组比旧的效能高18%,而优化计划亦为大学省却兴建一个新的制冷系统预计所须的港币700万元资本支出。系统冷凝水所产生的剩余热力,亦被循环回收,为大学设施作提供热水之用。
新供冷系统亦会为预计于2018年竣工的多用途大礼堂服务。
科大于1997年引入能源管理合约,是东南亚当时首个引入此崭新概念的机构。承包商向大学提出节省能源的方案,并与大学分享所省免的电费。科大将致力把2020年的用电目标,维持在2013/14基准年度的90%。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2016

新闻
呼吸清新丛林空气
空调对办公室员工来说无疑是一项伟大发明,但亦会带来令人困扰的副作用。在日常的一天,空调办公室内的二氧化碳逐渐累积,氧气含量下降,令员工难以集中工作,容易感到疲倦和精神紧张。
有见空调对人体的害处,张迪(哲学博士, 生物工程学, 2014)和NeoForest 的创始成员,研发出光合作用效率相当于40平方米森林的空气净化器,以微藻代替过滤网净化室内空气。微藻透过光合作用释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并清除多种空气污染物。
作为来自中国的研究生,张博士和她的团队看到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张博士表示:「2015年中国空气净化器的市场规模约为130亿元人民币,而目前市场上还未出现像NeoForest般效能的产品,这给了我们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科大100万元创业计划大赛,张博士的团队接触到了许多潜在的合作者,有兴趣将他们的设计商品化。目前,团队已向企业提供定制产品,预计NeoForest可在2018年之前推出市面。在不久将来,普罗大众都可享受清新的丛林气息。
NeoForest在6月举行的科大第六届100万元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其后的广州南沙全国总决赛中两度勇夺亚军殊荣。
一年一度的科大100万元创业计划大赛旨在推动创业文化及发掘拥有最佳商业前景的方案,是实践创新科技商业概念的平台。请按此了解比赛及NeoForest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