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香港科大故事
教育, 校园生活, 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及联系
投入帆船及社会服务体验 开展闪耀人生
于课堂以外,你有否想过跳出舒适圈,尝试参与别具挑战性的活动,从中锻炼自信及启发个人成长?「科大青年启航闪耀计划」可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此创新的计划由HKUST Connect及香港帆船创业协会合办,以帆船作为训练平台,让学生体验航海工作,并学习筹划社会服务活动,培养毕生受用的能力。 参与计划的同学可登上名为「孟恭祝」号* 的帆船,学习航船基本技巧,绝对是难得的体验。香港帆船创业协会创办人李志雄 (Andy Sir) 表示,航海体验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毅力,而筹划服务活动的过程亦可磨练待人接物的态度及处理问题的技巧。 Andy Sir说:「这些软技巧在课本上学不到,却是投身职场的基本技能。」 * 「孟恭祝」是「盲公竹」的谐音,Andy Sir以帆船训练作为年轻人的「盲公竹」,为他们指引前路。  
香港科大故事
教育, 学生发展
身体力行,寓教于乐
「快乐的课堂造就快乐的学生」,可说是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工程教育助理教授梁炜霆的座右铭。梁教授是三届卓越核心课程教学奖的得主,他深信教学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因此积极鼓励学生投入学习。
香港科大故事
跨学科, 创新, 教育
从科大迈向大湾区:扎铁机械人的知识转移之旅
今年四月,科大在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有四个项目赢得了评审团嘉许金奖,其中之一是扎铁机械人项目。此发明品由哲学硕士生李昊臻带领团队,在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副主任梁浩博博士的指导下,共同研发而成。而科大亦在本届发明展中再创高峰,共有多达36个研发项目夺得不同殊荣,成绩彪炳。 单看外表,这部扎铁机械人的设计简洁利落,不似科幻巨作中所见的机械人一般引人注目。然而,它却是科大研究员与大湾区建造业界同心协作的成果。他们的抱负远大,期望实践建造工序自动化,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科大跨学科学院一向以其跨学科自选课程见称,现正修读此课程最后一年的昊臻也是从中获得灵感,继而带领扎铁机械人研究项目。他的专攻范畴为智能建造与机械人,透过灵活的课程结构,不但可以活用大学的丰富学习资源,更获得国际知名的机械人学学者、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李泽湘教授的指导。   创业梦想    萌芽结果
新闻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合伙, 教育
科大与印尼政府首达合作协议 招揽印尼顶尖学生入读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天与印尼教育、文化、研究及科技部(教育部)签署重要合作协议,设立印尼学位课程教育奖学金计划(Indonesia Education Scholarship for Degree Program),成为香港第一间与该部门携手培育优秀印尼本科生的香港高等院校。 根据协议,首批12名杰出印尼学生经过严谨的遴选过程后,将于新学年入读科大。印尼教育部将为他们提供全额奖学金,支持他们在科大就读期间的所有学费、生活费及其他开支。这批学生将于九月起在科大攻读包括科学、工程、工商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以及跨学科领域等本科课程。 是次与印尼政府的合作,不但印证了科大在吸引顶尖国际学生所取得的努力成果,特别是来自印尼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亦配合香港政府去年底提高资助专上院校招收非本地学生限额,锐意将香港发展成国际教育枢纽的目标。 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在签署仪式上表示:「我十分感谢印尼政府的不懈支持,促成此次合作。科大一直积极与世界各地的伙伴紧密交流,特别着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联系。我们早前已与多个欧洲国家、印度、阿联酋及越南等地展开协作。此次新协议不但可吸纳更多有抱负的印尼学生选择来港升学,更有利科大于国际化的校园环境下,持续促进多元及创新思维,助力香港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 印尼教育部秘书长Suharti女士表示:「印尼学位课程教育奖学金计划为一众印尼最优秀的学生,提供入读全球各地顶尖大学的机会。我们相信,科大作为香港顶尖学府之一,获奖的印尼学生在其校园学习将有充足的机会着手参与研究和实习,从而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在个人、学术和社交能力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 科大国际本科生比例为香港各资助大学中最高。目前科大有超过160名印尼学生修读本科课程,是大学三大国际学生群体之一。为了进一步吸纳优秀印尼学生,科大于去年10月在雅加达、万隆和泗水举办了一系列招生讲座,并走访当地学校,为同学提供科大最新的招生、课程和奖学金资讯。
新闻
奖项, 教育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荣获30年长期服务奖:科研如寻宝 致力传承科学家精神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获科大颁发30年「长期服务奖」,以表扬她服务大学多年的贡献。她于1993年回流香港,一直服务科大至今,先后出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及副校长(研究及发展)等重要岗位。除了是香港八所资助大学中首位女校长,亦是本地高教界中鲜有于原校一直升任至校长的学者。 与科大结缘 1990年,时任纽约再生元生物制药公司高级科学家的叶教授,在巴黎一个学术会议晚宴上,巧遇当时为科大筹备委员会成员之一的蒲慕明教授。蒲教授对叶教授的研究领域相当感兴趣,便决定招揽她加盟科大。叶教授指:「当时我希望将外国取得的经验带回香港这个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并培育年轻一代的科学家,贡献社会。」 蒲慕明教授忆述:「当时科大并未开拓脑神经科学领域,全赖Nancy的勇气、担当及毅力,才能不断获取经费及研究突破,所以我一直觉得她会成为香港的大学校长。」   对科研保持热情

2023

香港科大故事
学生发展, 艺术与创意, 教育
学习舞台技术 化身幕后英雄
有兴趣成为舞台制作团队的一份子吗?科大提供的剧场及舞台科艺课程,让你尽情释放创作潜能!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人工智能, 教育
取代还是互补? 科大研究揭示人类与人工智能互动的复杂性
人工智能(AI)近来备受瞩目,在AI迅速发展下,如何使其促进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仍是一个许多科学家关注的复杂问题。 最近,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对AI应用于教育方面,进行了一项展望性研究,探究了AI可以如何让评分更合理,同时观察了在拥有AI同伴的情况下,人类参与者的行为。 团队发现,部分老师们乐于有AI的参与,但直到要决定人类或AI可担当主导地位时,则发生争论,相关情况非常类似人类互动过程中,一个新成员进入其他人的专业领域时的情形。 这项研究由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博士生郑成博和四名团队成员,在副教授麻晓娟的指导下进行。 他们开发了一个名为AESER(Automated Essay ScorER,自动作文评分器)的AI作文评审成员,并将20名英语教师分成十个小组,以研究AESER在小组讨论环境中的影响。 AI与人类教师交换意见、协商、问答,甚至参与最终决策投票。 基于受控式「绿野仙踪(Wizard of OZ Testing)」实验研究方法,AESER的行为受深度学习模型和一名人类研究员的共同左右,在线上会议中与其他参与者交换观点并讨论。 实验结果符合研究团队关于AESER能促进评分客观性,并提供独特观点的预期。 但他们也同时发现了潜在问题。 首先,AI可能引起从众行为。 AI的参与会促使形成「多数派」,扼杀一些讨论。 其次,AESER的发言被认为是相对僵硬,甚至固执。 当参与者发现他们永远无法「赢得」争论时,他们会感到沮丧。 此外,许多参与研究的教师认为,AI更适合成为助手,而不应该让AI的观点和人的观点拥有相同的权重。 麻晓娟副教授指出:「目前在某种程度上,AI在它的人类合作者眼里是『固执』的,这有好有坏。 一方面,AI是固执的,所以它敢于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一方面,当人类无法有效地说服AI改变观点时,会感到挫败。 而不同的人均对AI持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智能个体,而有些人则认为AI是来自大数据集体智能的声音。 因此,权力和偏见等问题值得再仔细讨论。」 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扩大实验范围,收集更多数据,为AI如何影响团队决策提供更精确的洞察。 团队还希望引入大语言模型(LLMs),例如将ChatGPT加入到研究当中,冀为群体行为领域带来新发现和见解。
新闻
跨学科, 教育
科大设立跨学科学院 提升跨学科教育与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为进一步提升其跨学科研究与教学能力,正式把大学跨学科课程事务处升格为跨学科学院(学院)。新学院将配合社会需要,灵活推出崭新的教学课程,以及推动包括艺术科技和生物设计等新兴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科大全力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科枢纽,而发展跨学科人才乃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因素。为吸引、培养并挽留这些人才,科大特别成立跨学科学院,以加强支援大学于六大研究领域1延聘跨学科教员的举措,并培育能应对当前社会多样而复杂议题的学生。 新学院不仅在聘请新兴领域跨学科教员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度,亦将于现时11个本科及研究生跨学科课程之外,推出一个全新的科技创新硕士课程,以及拓展现有的学术计划,进一步加强不同学院之间的融合交流。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面对全球人口老化及气候变化等迫切议题,传统的单一学科已不足以应对,需要透过融合不同学术范畴、取长补短来解决,跨学科的方式于教育和科研领域中亦因而显得日趋重要。是次跨学科课程事务处升格为跨学科学院,展现了我们为协助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而致力培育跨学科人才的决心,同时也是科大踏上HKUST 3.0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以迈向成为学习、探索和创新方面的卓越大学的目标进发。」 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表示:「除了推进跨学科课程及研究,学院亦会作为一个学术枢纽,以灵活的政策来增强跨学科研究的影响力,以实现科大的目标,包括在新兴领域聘请英才、支持跨校园计划以增强与港科大(广州)的合作等。」 科大跨学科学院院长屈华民教授表示:「跨学科学院将优化及拓展现时的重点项目如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及综合系统设计。同时,学院将进一步探索新兴领域的崭新教学方法及科研计划,如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元宇宙、艺术科技、生物设计及跨学科科学计算等。我非常高兴见证我们的世界级教员和顶尖学生,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创新、造福社会。」 跨学科学院正筹备推出的科技创新硕士课程,将由科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培育了五间独角兽以及众多初创公司的传奇企业教育家李泽湘教授设计。课程旨在培育一批工程科技知识与市场营销技巧兼备的专业人才,以推动技术转移及研究成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