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港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在上海徐汇正式开幕
为切实推进沪港合作,充分发挥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在「芯片、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学科方面的创新创业优势,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上海产教融合中心(以下简称「港科大上海中心」)。1月22日,由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港科大、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联合主办的港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揭牌仪式在徐汇滨江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举行。
港科大上海中心是港科大首个位于长三角的产学研基地,与大学在大湾区的多个产学研据点互补,完善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港科大上海中心承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创新孵化产业加速」两大核心功能,将与上海市高校、企业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和技术融合的国际化生态。
揭牌仪式期间,二十多家上海知名科创企业与港科大签署合作协议,涵盖信息科技、金融、生物医药、互联网、制造业、媒体及旅游业等领域,部分企业还将进驻中心。其中,在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以及临港集团代表见证下,港科大、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签署了一份三方合作协议,希望通过港科大上海中心的成立,在教育、科研、创新创业、校友拓展及高等教育政策倡议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此外,港科大与上海四所顶尖学府,包括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及上海科技大学达成医学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港科大正在积极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本次与四所上海顶尖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既加深了各方在医学教育、联合研究、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还将在未来医学前沿研究、临床医学的研究转化、以及培育面向未来的医学人才等方面形成合力。
2022
2021
2020

新闻
采中草药精髓防脑退化于未然
眼睁睁看着敬爱的姨妈因罹患阿兹海默症而性情大变,原本精神矍铄的七旬长者渐渐变得思绪紊乱,身为神经科学家的叶翠芬博士深知此乃不治之症,说时亦难掩沮丧。
中草药容易受环境和气候影响,团队用了超过两年时间,寻找每种草药的最佳来源地。
她说:「姨妈退休前是中学老师,头脑敏锐,我小时候常常得她指导功课。可惜她现在记忆力退化,有时说起话来语无伦次、毫无条理。」
叶翠芬博士矢志寻找脑退化治疗之法,在世界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兼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叶玉如教授指导下,于1993年起联同科大生命科学部的傅洁瑜研究助理教授进行相关研究。这个铁三角不久已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向来由西方医药主导的范畴中另辟蹊径。

新闻
科大研究团队破解重要的分子机制 为癌症药物开拓新方向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平面细胞极性(Planar cell polarity,下称PCP)中,控制核心蛋白传送的分子机制。平面细胞极性是人体内调节细胞生长及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有关研究将对开发癌症新药物提供有用线索。
承载Frizzled-6的运输工具
PCP是一个对人体组织发展及器官运作起着关键作用的生物过程。PCP机制出错,会导致人体出现神经系统失调、骨骼发育异常或先天性心脏病等。更坏的情况是,癌细胞可夺取并利用PCP这个机制,促使其生长及扩散。
为替癌症治疗提供一个新方向,由科大理学院生命科学部助理教授郭玉松领导的团队,近日揭示一种名为卷曲受体6(Frizzled-6)的PCP核心蛋白,从细胞中被传送至细胞表面以调控PCP的路径。了解到这个运送路径,科学家便可研究堵截卷曲受体6的运送方法,从而关闭被癌细胞干预的PCP机制,以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了解其他相关的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基因突变机制 为致命脑癌患者带来新治疗线索
2018

新闻
科大研究人员发现肽类抗生素耐药性机制 有助研发对付超级细菌的新抗生素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首次发现,细菌对广泛肽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肽类抗生素一般被视为最后防线药物,是次发现为开发对抗超级细菌的新型抗生素提供新方向。
科大生命科学部讲座教授钱培元及其研究团队发现,「D-型胺基酸特异性多肽耐药酶」(DRPs)便是导致细菌对肽类抗生素出现耐药性的源头,而这个发现来得非常合时,因为团队于多个不同种类的细菌当中,均发现这种酶的踪迹,为持续不当使用抗生素敲响警号。
肽类抗生素﹕包括分别用于治疗金黄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感染的万古霉素和多粘菌素,由于耐药性风险较低,一直被视为对付多重耐药性细菌(超级细菌)最有力的武器。过往也有研究显示,细菌对个别肽类抗生素存在耐药性,但鲜有涉猎肽类抗生素的广泛耐药现象及其相关因素。在今次的研究中,钱教授分析了六千多个细菌基因组大数据,并通过基因编辑、化学及酶学分析等途径,反复验证出细菌内的DRPs,确实对大部分含有D-型胺基酸的肽类抗生素出现高耐药性,有关影响层面覆盖多种细菌。
本身亦为科大捷成David von Hansemann 理学教授及海洋科学系署理主任的钱教授指﹕「DRP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各类细菌中,若人类继续滥用抗生素,病原菌便有机会从自然界中获得该耐药基因,令更多肽类抗生素失效,导致延误甚至无法治疗的问题。」
他补充﹕「人们不当及过度使用抗生素,加剧耐药问题,所以有关肽类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更显得重要。增加对肽类抗生素耐药性的认识,不但为医学界提供早期预警,亦有助我们研发应付超级细菌的新抗生素。发现DRPs只是一个开端,希望未来有更多研究,针对肽类抗生素的使用及发展。」
是次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化学生物学》中发表。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