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闻
奖项, 教育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荣获30年长期服务奖:科研如寻宝 致力传承科学家精神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获科大颁发30年「长期服务奖」,以表扬她服务大学多年的贡献。她于1993年回流香港,一直服务科大至今,先后出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及副校长(研究及发展)等重要岗位。除了是香港八所资助大学中首位女校长,亦是本地高教界中鲜有于原校一直升任至校长的学者。 与科大结缘 1990年,时任纽约再生元生物制药公司高级科学家的叶教授,在巴黎一个学术会议晚宴上,巧遇当时为科大筹备委员会成员之一的蒲慕明教授。蒲教授对叶教授的研究领域相当感兴趣,便决定招揽她加盟科大。叶教授指:「当时我希望将外国取得的经验带回香港这个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并培育年轻一代的科学家,贡献社会。」 蒲慕明教授忆述:「当时科大并未开拓脑神经科学领域,全赖Nancy的勇气、担当及毅力,才能不断获取经费及研究突破,所以我一直觉得她会成为香港的大学校长。」   对科研保持热情
新闻
奖项
156名功臣 见证科大发展
科大创校32年,多年来孕育多元人才,通过教学与研究,协助香港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除了前线教职员尽心尽力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外,后勤同事亦坚守岗位,支持大学的各项运作,让教职员和学生在理想环境中安心工作和求学。 为表扬员工的贡献,科大自2010年起设立「长期服务奖颁奖典礼」,嘉许资深员工。本年度的颁奖典礼已于2024年4月18日举行,表扬141位服务科大30年及14位服务科大20年的员工,当中包括服务科大30年的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今年更是科大创校以来,嘉许首位服务35年的员工。 我们邀请了两位得奖者,与大家分享他们服务科大的点滴,以及见证科大的发展。   编号00002的「元老级」员工 邱志明先生 助理校园服务事务主任 三十五年长期服务奖 邱志明先生(Vicky)是科大首位服务35载的员工,员工编号00002,是名副其实的「元老」。科大创校只有32年,不禁让人好奇Vicky在大学成立前的岗位是什么呢?

2023

新闻
奖项, 共同核心, 公共政策
政治游戏:谁说政治科学教育乏味无趣?
提起政治,很多学生都选择采取避之则吉的态度,认为复杂的政治问题最好留给政治人物去解决。 然而,只要我们明白每一个政治决定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便会更积极投入地参与讨论政治议题。 假如你也有同感,那么王家礼教授就是你的最佳导师。 这位科大社会科学及公共政策学部社会科学教育高级讲师兼助理教授的课堂充满趣味又有启发性,一向座无虚席,深受学生欢迎。 他在SOSC 3520 「理解比较政治学」课程上的出色教学表现,更让他赢得科大2022「卓越核心课程教学奖」。 

2022

新闻
奖项, 研究, 创新
科大两位杰出学者获颁2022年度裘槎基金会「前瞻科研大奖」及「优秀科研者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两位来自物理系的杰出学者﹕李赞恒教授以及助理教授Berthold Jäck 博士,近日分别获裘槎基金会颁发「裘槎优秀科研者奖2022」及「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2022」。 李教授的研究围绕超材料赋予的各种非凡光学现象,突出的例子包括隐形斗篷和超分辨率成像。他目前的兴趣是变换光学、超表面、非厄米光学和复杂介质。除了电磁波,他热衷于将超材料的概念扩展到声波和弹性波。超材料承诺提供基于定制共振微结构的材料特性,以提供传统方法中难以实现的材料参数。凭借裘槎优秀科研者奖,他将利用材料增益和损耗、材料参数的时变能力,目前称为时变超材料,以及超材料在量子光学领域的应用,探索构建超材料的新维度及其物理现象。这些超材料可用于制造非常灵敏的传感器,实现非互易信号通信并开发新的量子成像技术。(请按此参阅李赞恒教授简历)
新闻
奖项,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可持续性
科大校长史维教授获法国政府颁授勋章
法国驻港澳总领事官明远先生代表法国总统,向科大校长史维教授颁发法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2021

新闻
奖项, 奖项及排名, 职员发展
科大颁发2020及2021年长期服务奖
科大表扬服务大学逾20年的教职员及非教学人员的贡献。
新闻
奖项及排名, 奖项, 土木及环境工程, 研究
科大教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协助基建、斜坡等工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吴宏伟教授获中国国务院颁发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香港科大故事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教与学, 成就, 奖项, STEM教育
活出真我的强大力量
科大航空航天工程系助理教授Rhea LIEM的事业在波折中茁壮成长,面对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考验,她年纪轻轻就需要在事业上作出果断抉择。Liem教授最近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颁发2021年「教资会杰出教学奖」(新晋教学人员组),她说:「我的人生一度翻天覆地,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Liem教授生于印尼雅加达,父亲在她16岁那年病重,家庭陷入困境。父母被迫结束生意,一家人无奈地告别舒适的中产生活。 「家境有变,又遇上环球金融危机,令我不得不认真思考前路和事业。选科要同时兼顾能力和兴趣,确保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 勤奋用功加上博学审问,让她取得奖学金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机械及生产工程学,当时她没留意这门学科并非女生的热门选择。 「机械工程师是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这行业以男性居多,但无论在大学或家里,从没有人质疑我的选择。爸妈有三女一子,但一视同仁,从没说女孩子不应学习工程。我们童年时,爸爸常亲自教我们科学知识。」 大学毕业后,她在新加坡任职工程师,三年后负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硕士,期间发掘了自己对航空航天工程的兴趣,人生方向自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