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2
新闻
用电话给自己把脉
只需用手机扫描一下,30秒便得出一系列健康数据。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彻底改变了世界原来的样貌,商界需要迅速应变以适应新常态,香港初创公司PanopticAI 也是其中之一 。 创辧人觑准市场在社交距离限制下,人们对遥距诊断及自我诊断的需求大增,因此积极拓展相关科技的应用 。
智能手机监察健康
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了一个全遥距的健康监测程式,与坊间利用LED感应的健康监测手表不同,PanopticAI 的程式可连接到用户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镜头,测量使用者皮肤上出现的轻微颜色变化,从而计算血流量 ,再得出一系列的健康数据。
公司行政总裁黄君朗说:在网上就诊前,使用者只需用手机扫描一下,30秒左右便得出反映个人生命迹象的一系列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心跳、呼吸频率、血压、血氧浓度和心跳变异度;程式还会利用团队研发的视像扫描算法,根据收集得到的数据推算出 使用者的压力指数、能量水平和健康风险因素等结果。
君朗目前正在科大攻读生物工程学博士课程,他参与的研究团队在2018年起 与政府合作,在边境口岸和政府办公室等设立智能体温监测系统。 PanopticAI就是君朗与团队成员在研究期间同时创立,另外三位联合创办人都是来自科大,包括工业工程和物流管理博士陈经纬、 工业工程及决策分析学哲学硕士陈子泰,以及负责带领研究小组的工程学院教授苏孝宇。
2021

新闻
人工智能初创的逆转胜
屠厚钧和其他 Dayta AI 的创始人毋惧创业路上的失败和挑战,沉着应变,重整旗鼓。
屡败屡战,越挫越勇,是初创企业的生存之道。 在四年的创业路上,屠厚钧(Patrick)和拍档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挫折。 然而,这群只有26岁的初生之犊,已懂得如何迅速应变,摆脱困境。 每次失败,都代表一个新的契机。 凭着这股信念,他们重整旗鼓,最终创业成功,公司甚至入围《福布斯30位30 岁以下菁英榜》。
他们的创业之旅始于2017年。 当时Patrick还是学生,一边在科大修读最后一年的工商管理课程,一边当兼职补习老师。
他回忆说:「我与两位朋友成立了一个人工智能网上学习平台,透过大数据分析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效。」 事与愿违,这个经营模式当时无法吸引足够投资者,三位创始人最终亏本,并决定结束业务。
Patrick说:「虽然未能打响头炮,但更重要的是怎样重新出发! 我们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加上市场对人工智能有庞大的需求,我们欠缺的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
机会总是留给有心人。 几个月后,创业团队参加由全球最大奢侈品巨擘LVMH举办的初创大赛,提出以闭路电视收集顾客的行为数据,在不辬识客人身分的情况下进行实时分析,协助店铺调配资源,提升效益。

新闻
专家系列:拥抱人工智能还是保持警惕?
「机器有思考能力吗?」早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计算机科学先驱艾伦 ‧ 图灵已提出上述问题。自此,围绕机器学习的议题至今未止。近十年来,人工智能(AI)的应用一日千里,人类应如何面对AI的不确定性?身为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冯雁教授一向致力提倡在符合道德的大前提下广泛使用AI。在这篇专访中,冯教授阐释了AI的优点和潜在威胁;但叫她关心的是大众对AI的一些常见谬误,可能会窒碍这个领域的发展甚至人类的进步。
AI 创造而非淘汰职位
AI 高速发展,促成工业增长和自动化,不少工种因而消失或式微,像消毒机械人取代了清洁工人、机器代替了收银员等。这股威胁尽管看似来势汹汹,但冯教授认为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足为虑。
她说:「一如工业革命,我们身处的数码年代也在创造新的职位,程式设计员就是最佳例子。 智能手机出现前,这种工作并不存在。应用程式兴起,便催生了以千万计的相关工作机会。
「我们必需把 AI视为改善生活质素的工具,善用 AI,不是抗拒它。」
就像各种针对新冠肺炎疫苗注射计划的阴谋论,冯教授认为:「社交媒体充斥着大量有关新科技的错误资讯和谣言。人们作出毫无根据的揣测,不少都是子虚乌有。我有些家人也深信不疑。放眼全球,反疫苗的人其实是将人类置于险境。」
她说:「机器本身没有意识。这年头,很多人抗拒学习新知识,实属不幸!如你愿意多听多看,就会知道大部分谣言缺乏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