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荟萃了来自逾80个国家及地区的17,000多名本科和研究生,堪称真正的文化熔炉,对此我们深感自豪。 在《环球视野@科大》系列,我们访问了一些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同学们,他们将分享各自的独特体验,包括在学业、文化、事业规划、创业,以至追寻其他目标时的心路历程。
在这系列登场的首位主角,就是来自土耳其的Yigit SEN。 他现在是计算机科学及综合商业管理学双学位课程三年级生,虽然功课忙碌,但喜爱冒险的他还腾空投入校内以至海外的各式课外活动,增广见闻。 现在就让我们听听Yigit的故事,了解科大生活怎样帮助他拓展眼界。
问:你为何选择来香港和科大?
我就读中学时,已一直渴望负笈海外,尤其希望闯出欧洲以外的地方,体验其他文化。 搜集和分析资料后,我认定香港就是最理想的升学地点,因为这儿是国际大都会,广泛使用英语,沟通不成问题。
选择香港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一向热爱钻研机械人技术,而香港正好邻近深圳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市场,自然更具吸引力。 试想,来港读书,就可趁周末北上购买所需的电子部件,待平日留港时埋首关于机械人的专题项目,上课温习!
随后我着手搜集关于在香港就读工程的信息,发现科大工学院的课程非常适合我,于是我便递交申请,并在2020年获得录取。
问:可否分享一下你在大学生活中,有哪些最宝贵的学习体会?
入读科大后,我发现这里提供了很多给学生探索世界的机会。 近期最令我雀跃的其中一次经历,就是参加由科大与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合办的T&M国际商务策划大赛。 今年6月,我与科大的一位本地同学一起远赴德国汉堡,获派与两名德国及一名美国学生组队参赛。 我俩与这三人素未谋面,之前亦从没在网上通讯,但在短短十天之内,却要合力制订有关「商用人工智能」的业务建议书。
经过五、六轮尝试和修正,我们决定以人工智能(AI)教学助理为主题,用以协助老师分析手写论文和评分。 虽然我们最终没有胜出,但我在技术和文化方面都获益良多,而过程中最发人深省的一件事,就是平衡工作与休息、维持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对于香港学生那种没日没夜的工作模式,我们的德国和美国队友是颇有微言的,这对我也产生了一点点文化冲击。 另外,由于私隐及法律问题,德国的电子化程度不高,这也是我意料之外。
此外,我也以科大交换生的身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了一个学期。 当地生活节奏不如香港般急速,使我有较多空余时间光顾新开的咖啡店、酒吧和食肆,深入体会狮城文化。
问:你选读工程是因为你醉心机械人技术,那又是甚么驱使你接受挑战,攻读商业及工程学双学位课程呢?
这得感谢科大灵活的课程结构。 入学第一年,我们可以接触各式各样的课程,无需急于选定主修科目。 于是,我花了一整年探索工程学的不同分科,甚至通过综合课程了解工程学以外的世界,而其中一项课程,就是要求我们制订业务计划。 这门课促使我思考怎样糅合计算机技术与商业知识,引领我进入令人目眩的商业世界。 后来,我决定扩阔视野,申请转读计算机科学及管理学双学位课程。
我希望毕业后能加入银行界工作。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机遇处处,正是发展事业的好地方。 反观土耳其,那儿的国际银行大多是规模细小的代表办事处,发展机会不能与香港相比。
问:攻读双学位并非易事。 游走在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之间,感觉如何?
这条求学路功课繁重,并不轻松,但我庆幸作出了正确选择。 我修读的课程是以专题项目为主导,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本地生和国际生各占大约一半,因此有很多机会接触不同文化。 曾跟我合作的同学既有印度、斯里兰卡、德国、波兰等地的侨生,也有本地华人。 在讨论过程中,我们会了解对方的观点,学习尊重彼此的差异。
问:对于有意到海外升学的同学们,你有什么心得可以跟他们分享吗?
如果要给后来者提意见,那就是「采取主动」。 我在2020年9月来到科大,正值新冠肺炎高峰期,大家都是透过Zoom上课,学生组织又无法举办活动,令我很难认识新朋友,初期的确有点沮丧。
幸好这种感觉很快消退! 不久,我加入了一个由国际和本地学生共同发起的非正式早餐会,由各人轮流担任主持,向大家介绍来自世界各地的早餐。 事实证明,这是把大家连系起来的绝佳办法。 后来,我加入了科大的国际学生会,并担任科技总监。 随着疫症远去,我们致力再把人凝聚起来,于是逐渐复办各类体育和社交活动。 在科大以至香港,土耳其社群的规模不大,但我也认识了科大其他土耳其学生,我发现我们的民族特质是坚毅不屈,能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要尽情享受校园生活,既需把握校方提供的机会,也要采取主动。 大学里有无数让你增广见闻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主动踏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