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故事
创业, 人工智能, 校友
脉动未来:科大创业精英开创非触式健康监察应用程序
科大校友黄君朗博士(Kyle)、陈经纬博士(Nick)和陈子泰(Teric)从未低估自己在学时期的梦想。三人积极推动科技与医疗保健融合,立志为市民的健康福祉贡献出力。过去五年,他们以坚毅与创新精神,全心全意研究新产品,最终研发出非接触式脉搏测量流动应用程序,并于2024年成为全球首个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许可的医疗手机应用程序。同年,Kyle 和 Teric 双双跻身《福布斯》评选的「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医疗及科学领域)」,获国际认可为新晋企业家。 回首来时路,三人在创业旅途中,不仅开创出崭新应用程序,个人成长亦收获甚丰,由当初埋首实验的研究生蜕变为健康科技初创公司PanopticAI的创办人。如今三子怀抱更宏大的愿景,期望未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AI)的潜能,开创遥距健康监察的崭新时代。 快速扫瞄 通往医疗保健新世代 这款崭新应用程序采用了PanopticAI 的生命体征监测软件来建立,成功突破地理限制,开创个人医疗保健新世代。程序可透过「远程光电体积描记法」(rPPG)技术,仅需30秒便能捕捉及分析皮肤颜色的细微变化,并得出一系列生命体征数据,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以至压力水平等。PanopticAI 行政总裁 Kyle 解释:「这个创新方法可免却使用大型仪器或身体接触,让健康监察变得更方便快捷。我们将应用程序与接触式医学级别仪器对比,结果显示我们的产品在各项参数上,均可媲美医用器材。」 这三位公司创办人毕业于科大工学院的不同研究生课程,包括生物工程、工业工程和决策分析等。科大于这些学术范围素来广受国际赞誉,三人善用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各展所长,终获得今日成就。 Kyle回忆三人在2020年与现任工学院副院长苏孝宇教授携手创业,说道:「我们在研究时意识到,若一直把自己局限于实验室里,即使创作了出色的发明,也无人知晓。」
新闻
科大与清华大学合办金融市场发展论坛 探讨新时局下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新闻
生命科学
科大生命科学团队建立颅内视束损伤模型 揭示重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性环路的关键机制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生命科学部和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刘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颅内橄榄顶盖前核(OPN)前视神经束损伤模型(pre-OPN OTI),并揭示了重塑受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环路的关键机制,为神经创伤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崭新方向。 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NS)一旦损伤,其自我修复能力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损伤后神经轴突无法再生,亦无法与目标神经元重建功能性连接。目前的研究多聚焦在增强轴突再生能力,但仅有少数模型能在完全性损伤后实现功能性连接,而且重建功能性连接机制仍不明确。为此,刘凯教授的团队展开相关研究,成功开发了颅内橄榄顶盖前核前视神经束损伤模型,该研究结果于2025年3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Functional optic tract rewiring via subtype- and target-specific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presynap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该模型通过显微手术在小鼠外侧膝状体(LGN)与OPN间施加机械压力,精确地使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轴突受到损伤。相较于传统模型,该模型有几个显著优势──无需移除皮层组织,手术时间缩短;损伤位点距离靶核团OPN接近,便于研究靶向轴突再生;利用瞳孔光反射(PLR)作为功能恢复指标,实现定量评估;RGCs存活率高,可作长期观察。研究透过完全丧失PLR以证实损伤的完整性(因PLR由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s经OPN环路介导),并通过瞳孔收缩定量监测功能恢复进程。
新闻
化学, 研讨会
香港科技大学主办第三十一届香港化学研究生研究研讨会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化学系于2025年3月22日在其清水湾校园举办了 第三十一届香港化学研究生研究研讨会。自1994年创立以来,该研讨会一直是年度旗舰活动,汇聚了所有来自教资会资助院校的研究生、教授及行业合作伙伴,展示化学前沿研究成果,并促进学术与专业合作。   今年的研讨会全面回归实体模式,吸引了逾660名参与者,包括55位教职人员。活动特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知名化学家、《美国化学会志》副主编小罗伯特·J·吉利亚德教授(Robert J. Gilliard, Jr.) 作大会报告。他以《配体之关键:硼掺杂分子与发光材料的创新设计策略》为题,突出了无机和材料化学中的创新方法。吉利亚德教授荣获了多项殊荣,包括《化学与工程新闻》杰出 12 人学者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阿尔弗雷德·P·斯隆研究奖以及有机金属杰出作者奖。   研讨会旨在探讨研究生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促进创新思想的交流,并加强学术合作。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了与大会主讲人、教授及同行学者直接互动的宝贵机会,推动深度讨论与潜在合作。六位来自本地高校(科大、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代表分别就不同化学领域的创新研究做口头报告。其中,香港大学的姚躍良先生与香港中文大学的袁丁栋先生荣获最佳口头报告奖。此外,还展出了220余份海报,涵盖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无机化学、材料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等领域,六位表现优异者获颁最佳海报奖。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研讨会于31年前在科大校园举行。今年研讨会的一大亮点是邀请到1994年创始研讨会的两位主要组织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云东教授与任咏华教授出席。吴教授回顾了研讨会的初创历程与三十年发展变迁,其精彩分享吸引了满堂听众。作为这一化学研究生年度盛会的创始主办方,科大始终致力于推动化学研究并培育新一代化学家
科大理學院仿照城寨主題特別打造的「理記士多」昨天正式營業,代表香港的攤位展示了數十件來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經典零食與玩具,包括眼鏡朱古力、珍寶珠、西瓜波、扭蛋扭卡機等。
新闻
大学盛事, 国际,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科大「城寨士多」开张 重塑香港集体回忆 促进师生文化交流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昨日横空出现一所城寨士多,没有「龙卷风」也并非「三不管地带」,却云集了科大来自17个国家及地区同学的创意和热情,在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城寨布景下,交流各方家乡的独特文化与集体回忆。 这个为期两天的「环球文化祭」由科大理学院举办,旨在促进本地与国际生的文化交流。今年的活动共设有36个特色摊位,由105位来自 17个国家和地区的同学精心设计,当中更首度邀得来自非洲、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尼泊尔、法国、乌兹别克斯坦及英国等地的学生参与,推广各自家乡的独特文化; 包括品尝法国传统食品、演奏瑞典民俗乐器、试穿乌兹别克传统服饰及学习尼泊尔传统民俗舞蹈等,当然也少不了香港本土的传统怀旧玩具和小食如眼镜朱古力、珍宝珠、西瓜波及扭蛋扭卡机等。活动吸引逾千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参与,不仅于考试时期为同学带来放松的一刻,更让学生扩阔国际视野,认识不同文化。 科大国际本科生比例一直名列本港大学之冠。过去数年,科大学士课程每年所录取的非本地生中,近半来自中国内地以外。除欧、美、澳、非洲及亚洲等地,亦有同学来自「一带一路」及其它较少来港就读国家,包括乌兹别克、摩尔多瓦、委内瑞拉和也门等。大学会不时举办活动,让这些分别来自全球逾40个国家及80多个地区的教职员和学生互相交流,体验多元文化的魅力。
新闻
气候变化, 土木及环境工程, 生态与环境
科大学者开发崭新研究方法 揭示云层加剧全球暖化远超既知幅度
地球气候深受热带海洋低云影响,然而,这些云层究竟是在减缓还是加剧全球暖化,一直以来都是个未解之谜。最近,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开发了一种突破性的研究方法,显著提高了气候预测的准确度,并由此达致一项重大发现——热带低云反馈不但正在扩大温室效应,其幅度更可能比科学家以往所知的高出71%。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量子电脑
科大工学院发表突破性低温存内计算方案 推进人工智能与量子运算结合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成功研发出一款能在极低温环境下运行的新型计算方案,克服了人工智能代理与量子处理器之间的延迟问题,并提升效能,推动了量子运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是项研究由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邵启明领导,其技术核心是由磁性拓扑绝缘体制作的霍尔器件实现。 量子电脑被视为高效丶快速运算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一日千里,两者的结合更成为了全球科技发展的新方向。然而,量子运算在操作环境及硬件上有一定需求,一直是个重大挑战。 邵教授介绍说:「量子电脑进行的运算非常复杂,因此需要运用数千个量子比特。为了进一步发掘它的潜力,学术界近期开始藉助机器学习技术,提升量子计算能力,尤其是在纠错方面。」 量子处理器一般需要在毫开尔文(相当于约摄氏零下273度)的超低温下运行,而图形处理器则在室温下操作。因此,两者的安装通常会相隔数米,并通过线路连接,让人工智能硬件调控量子处理器。这段距离往往对指令传输造成显着延迟(见图1a)。 因此,为解决装置之间距离所带来的延迟,由邵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低温存内计算方案,使人工智能加速器可在量子处理器的数十厘米范围内操作(见图1b)。随着两者距离缩短,运算延误大幅削减,而效能则得以提升。 研究团队认为,磁性拓扑绝缘体在这项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这类材料不仅具备绝缘体的体带隙,其表面或边缘还存在导电态。这些特性令它在低温下呈现出独特的现象,例如「自旋—动量锁定效应」(电子自旋方向垂直于动量方向),可以高效地生成自旋电流;又例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电子只沿边缘移动,并且没有电阻),可通过手性边缘态实现,无需磁场。 研究团队还特别选择了铬掺杂刨锑碲磁性拓扑绝缘体(Cr-BST)。该材料以其巨大的量子反常霍尔电阻和高效的电流诱导磁化翻转能力着称,可显着提升霍尔器件性能。 邵教授表示:「这项研究首度验证霍尔电流求和方案于低功耗存内计算的可行性,特别聚焦低温环境应用。经实验验证,该磁性拓扑绝缘体霍尔桥阵列即使置于量子处理器所需超低温环境周边,仍能有效执行强化学习演算法,成功完成量子态制备等任务。」
新闻
无人驾驶飞机, 机械人学
政府于科大启动「监管沙盒」试点项目
政府今日(三月二十日)公布低空经济「监管沙盒」首批试点项目名单,试点项目将陆续推展,令市民「看得见、摸得到」低空经济带来的实际效益,同时让政府及业界模拟多场景、多航线及低空空域管理布局,累积数据及经验,引领法规、基建、应用等不同层面的工作。 行政长官李家超、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民航处处长廖志勇、立法会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主席葛佩帆、立法会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副主席丘达根、立法会议员易志明及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担任低空经济「监管沙盒」启动礼主礼嘉宾,为推出试点项目揭开序幕,亦首次公开展示政府特意为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设计的标志(见附件)。 李家超说:「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亦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佳范例。」他指出,低空经济不仅能够衍生一系列产业,其应用场景亦非常广阔,潜力巨大,既能提升城市管理和商业效率,也能为市民带来智慧生活的新体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李家超强调,香港正全力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政府将大力推动科研成果和企业力量连接起来,释放低空经济发展潜力,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让香港在这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领域中引领未来,开创「智慧天空」的新时代。 科大是「监管沙盒」支持机构之一,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是次启动仪式标志着香港积极推动航空领域的创新及成果转化,科大深感荣幸能成为场地主办方。我衷心感谢特区政府高瞻远瞩,领导各界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亦十分欣喜科大能成为『监管沙盒』首批试点项目之一。科大将发挥跨学科的优势,助力香港建立一个蓬勃的低空经济生态圈,并将继续与政府和持份者合作,携手打造兆元级的低空经济市场,『起飞』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