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2

新闻
生命科学
研究发现促进成年神经系统轴突再生的内在免疫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受创,例如在脊髓损伤的意外中,伤者很可能会永久丧失感觉或活动能力,当中的关键原因,是轴突断裂后无法再生。目前,医学界为脊髓损伤患者恢復活动能力的方法非常有限。若要为他们带来治疗希望,其中一个研究方向,便是要破解令这些受伤轴突再生的方法。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生命科学部郑氏理学副教授刘凯带领的团队,用老鼠进行实验,解构了促进神经突轴再生的部分原理。他们发现,通过敲除神经元内编码一种磷酸酶的基因PTPN2,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轴突重生,另外,若再外加Ⅱ型干扰素IFNγ,更可进一步提升再生的轴突数量和生长速度。这项研究的结果,最近于科学期刊Neuron上发表。 人类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别是,外周神经当受到损伤时,具有较强的再生和自我修復能力 。不过,科学界一直并未完全了解这个再生和修復过程与神经系统内在免疫机制以及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关係,包括一些信号通路如何影响受伤的神经元,以及它们能否直接促进轴突再生。 是项研究亦探索了IFNγ-cGAS-STING信号通路有否参与外周神经的自我修復过程。团队发现,外周神经轴突可以在损伤后,直接调节其损伤环境中的免疫反应,以促进自我修復。 在过往的研究中,刘教授的团队已经发现,可以通过提高神经元电活动,改变神经元甘油脂代谢途径等不同方法,从而加强轴突的再生能力。今次这项研究,为脊髓损伤这类情况的未来治疗方案,找到进一步线索,比如联合几种不同的信号通路可以大幅提高神经再生。
新闻
化学生物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
科大研究人员发现合成信使核糖核酸(mRNA)新方式 提高mRNA治疗方案及疫苗成效
新方法令用以医治癌症、遗传病或预防2019冠状病毒病的mRNA药物和疫苗大大提升其效用。
新闻
科大与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备忘录 聚焦分子神经、可持续发展和微电子科学
双方将结合科大的科研成就与华润集团的产业资源优势,透过长期战略合作,把科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
新闻
创新
科大团队开发一种新型集成方案实现 III-V半导体器件和硅组件之间的有效耦合
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新型集成方案,透过选择性直接外延技术1,在硅光子平台上开发了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和硅组件的高效耦合—,释放集成高能效光子和低成本电子的潜能,令下一代通信 可以低成本、更高速和更大容量的方式呈现。 近年,在大数据、汽车、云端和传感器等各种应用和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数据流量呈指数级增长。为了解决数据通信的瓶颈,硅光子学成为一项被广泛研究的核心技术,通过节能、大容量和低成本的光互连实现数据传输的增长。虽然硅基无源组件已经在硅光子平台上成熟的建立,但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并不能由硅制成,需要在硅上集成其他材料,例如 III-V 族化合物半导体等。 现时对于硅上的 III-V 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进行了研究。第一个是以键合为基础的方法,尽管此方法已能产出了性能很好的器件,但要求复杂的制造工艺,而且成本高、产量低,使大规模生产变得非常具挑战性。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在硅上纵向生长多层 III-V 的直接外延方法,虽然它提供了一种成本更低、可扩展性更大和集成密度更高的解决方案,然而这种方法中所必须用到的几微米厚的 III-V 缓冲层阻碍了 III-V 和硅之间的有效光耦合,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集成硅光子学的关键。 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由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器工程学系荣休教授刘纪美领导的团队开发了横向选区生长技术—一种新颖的选择性直接外延方法,可以选择性地在硅上横向生长 III-V 材料,而无需缓冲层。此外,基于这项新技术,该团队亦设计并实现了 III-V 光电探测器和硅组件的独特面内集成,并在 III-V 和硅之间具有高耦合效率。与商用光电探测器相比,这种方法实现的光电探测器噪声更小,灵敏度更高,工作范围更广,且具有超过 112 Gb/s的高速—较现有产品更快。这不但乃首次通过直接外延的方法实现III-V 器件与硅组件的有效耦合,而且可以应用于各种 III-V 器件和硅基组件的集成,从而实现在硅光子平台上集成光与电模块以进行数据通信的最终目标。
新闻
共同创作科大校歌!
你的作品一经采纳,将会成为代表科大的官方校歌。
新闻
捐款, 大学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为李家诚创科大楼举行动土仪式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早前获恒基兆业地产集团主席李家诚博士慷慨捐赠港币一亿五千万元,以支持科大的创新和创业发展。为答谢李博士的善举,科大将校园一幢新科研大楼命名为「李家诚创科大楼」,并于今日举行动土仪式。 作为大学的新地标,李家诚创科大楼将为科学和工程的不同范畴提供急需的额外设施,助科大进一步推动其科研、业界合作和技术转移活动。 新大楼位近大学清水湾校园的南面入口,楼高八层,提供约5,100平方米净作业楼面面积,当中3,500平方米为机械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可持续发展及健康科学等的实验室。这幢大楼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具协作性和创新的学习环境,并为教职员提供跨学科和合作研究的机会。大楼天台亦会安装太阳能板,以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此外,大楼设有行人天桥,连接李兆基校园和通往郑裕彤楼的有盖行人通道,方便穿梭科大校园。 恒基兆业地产集团主席李家诚博士于动土仪式上表示:「创新科技近年已成为香港、以至国家的重点发展方向,亦是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十分荣幸能够支持科大及其创科大楼项目,为不同研究、创业活动提供充足空间,让同学尽情发挥他们的创新意念,培育更多业界精英,亦希望大楼落成后,能成为大学与业界的合作交流平台,让各式各样的新思维开花结果,为香港创造更好的明天。」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我衷心感谢李博士对科大的信任,支持大学兴建李家诚创科大楼。我们期望大楼成为科大的『生活实验室』,为我们的年轻人提供更多追寻梦想的空间,以及一个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把科技融入生活的平台。科大未来将加强推动把基础研究转化为对社会具影响力的科技,并培育更多初创公司,以建立一个蓬勃的创科生态圈。」 为支持政府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计划,科大一直致力为拓展创科及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寻觅用地和资源。李家诚创科大楼的兴建规划,与大学对教育和创新的未来发展愿景完美契合。大楼采用开放式设计,配备共用的分组讨论区以及功能空间,促进使用者互动和协作,另设有展览空间和工作坊等,以丰富学习体验和支持联合研究工作。
新闻
创业, 创新, 行业参与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科大业界交流日展示丰硕科研成果 拓展校企合作
科大今天举办业界交流日,展示涵盖四个领域的31项创新发明。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与博智林机器人签署五个科技成果技术授权协议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博智林) 近日举办授权协议签署仪式,将五个由科大学者开发的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转移。 这些由科大和博智林共同努力推动创新和培育人才的研究项目—包括更高效的建筑物材料以及高端室内定位系统等—是香港科技大学-博智林联合研究院(HBJRI)的首批成果。 五个科研成果的授权协议由科大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金信哲博士和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副总裁、机器人与智能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刘震先生签署,并由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以及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总裁王克成先生共同见证。 博智林总裁王克成先生表示:「博智林作为智能机器人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世界级研究大学,双方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于2019年2月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博智林联合研究院。博智林身处智能建造产业一线,有迫切的创新需求且工程开发迅速,双方的产学合作,搭建起了一座从研究向应用转化的桥梁,双方优势互补,可以为智能建造产业的高品质发展作出我们共同的贡献。」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表示:「学术界和业界之间的合作对创新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亦切合内地和香港政府将大湾区建设为创新和科技中心的计划。我很高兴见证今天的授权协议签署,它体现了科大创新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的能力。我们将继续保持和深化与业界的合作,以巩固大学知识转移方面的工作。」 香港科技大学-博智林联合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正开展近20个项目,涉及机器人、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业界正面临挑战的范畴。科大就这些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并由博智林在其日常营运中进行有关方案的测试。已通过测试、并获博智林正式授权使用的五个项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