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闻
科大举办2023东亚研究大学联盟暑期学院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在7 月16至23日举办了2023年东亚研究大学联盟暑期学院 “Summer Institute for Extended Flipped Education 2023”,吸引来自联盟大学的27名优秀本科和硕士学生参与。   在为期一周的密集课程中,学生们有机会体验世界级课堂学习和实地考察。参加者参与了一系列互动课程和户外活动,包括参观香港具代表性的地标,如大馆、中环街市和西九文化区等。此外,学员体验了鸭灵号维港游,并在科大进行迎新活动。   透过此暑期学院,学员更深入了解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演变。同时,参加者也见证了香港传统与现代的无缝融合,以及在保护历史建筑及文物保育方面作出的努力。  

2023

香港科大故事
土木及环境工程, 多元, 就业力
「抢手」工程女生 七份聘书铺就光明前程
科大一向致力培育土木工程人才,校友彭影彤(Janice)去年一毕业就获得七份聘书,成为建造业「抢人才」的目标。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人工智能, 教育
取代还是互补? 科大研究揭示人类与人工智能互动的复杂性
人工智能(AI)近来备受瞩目,在AI迅速发展下,如何使其促进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仍是一个许多科学家关注的复杂问题。 最近,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对AI应用于教育方面,进行了一项展望性研究,探究了AI可以如何让评分更合理,同时观察了在拥有AI同伴的情况下,人类参与者的行为。 团队发现,部分老师们乐于有AI的参与,但直到要决定人类或AI可担当主导地位时,则发生争论,相关情况非常类似人类互动过程中,一个新成员进入其他人的专业领域时的情形。 这项研究由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博士生郑成博和四名团队成员,在副教授麻晓娟的指导下进行。 他们开发了一个名为AESER(Automated Essay ScorER,自动作文评分器)的AI作文评审成员,并将20名英语教师分成十个小组,以研究AESER在小组讨论环境中的影响。 AI与人类教师交换意见、协商、问答,甚至参与最终决策投票。 基于受控式「绿野仙踪(Wizard of OZ Testing)」实验研究方法,AESER的行为受深度学习模型和一名人类研究员的共同左右,在线上会议中与其他参与者交换观点并讨论。 实验结果符合研究团队关于AESER能促进评分客观性,并提供独特观点的预期。 但他们也同时发现了潜在问题。 首先,AI可能引起从众行为。 AI的参与会促使形成「多数派」,扼杀一些讨论。 其次,AESER的发言被认为是相对僵硬,甚至固执。 当参与者发现他们永远无法「赢得」争论时,他们会感到沮丧。 此外,许多参与研究的教师认为,AI更适合成为助手,而不应该让AI的观点和人的观点拥有相同的权重。 麻晓娟副教授指出:「目前在某种程度上,AI在它的人类合作者眼里是『固执』的,这有好有坏。 一方面,AI是固执的,所以它敢于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一方面,当人类无法有效地说服AI改变观点时,会感到挫败。 而不同的人均对AI持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智能个体,而有些人则认为AI是来自大数据集体智能的声音。 因此,权力和偏见等问题值得再仔细讨论。」 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扩大实验范围,收集更多数据,为AI如何影响团队决策提供更精确的洞察。 团队还希望引入大语言模型(LLMs),例如将ChatGPT加入到研究当中,冀为群体行为领域带来新发现和见解。
香港科大故事
挑战极限!炼就坚毅不屈的三项铁人伍泰龙
铁人三项运动的训练过程十分艰苦,对学业繁重的全职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科大工程系学生兼铁人三项香港队代表伍泰龙 (Jason)无惧艰辛,坚持练习,每天游泳、骑自行车、跑步、在健身房重训几小时,为的是在赛道上发挥最佳的“铁人”状态,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学业,用功读书。Jason 的热血和坚持为他带来回报,上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2023亚洲U23及青少年三项铁人锦标赛,他与队友勇夺男女子混合接力赛金牌,并赢得U23男子组个人铜牌。 在日本举行的2023亚洲U23及青少年三项铁人锦标赛中,Jason(颁奖台右六)与他的队友勇夺男女子混合接力赛金牌。(照片来源:Delong Hung)   秘密武器 现已跃身世界三项铁人排名前一百的Jason,是通过科大学生运动员入学计划(SAAS)成为本科生的精英运动员之一。通过此计划入学的还有乒乓球女将吴咏琳和苏慧音、冰上曲棍球女将陈沛颖及跳远健将陈俊禧。“我选择入读科大,是因为科大提供最佳的工程系课程。”Jason说。 在科大就读期间,Jason参与了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张欣领导的风洞及空气动力科研计划,他跟奥运单车选手李慧诗一样,是计划的早期参与者之一。Jason通过计划增进了其工程学知识,也提升了他于三铁自行车赛事的表现。
新闻
科大欢迎立法会通过修订《香港科技大学条例》
《修订草案》移除了科大任命副校长人数的上限,令大学的人才资源策略规划更为灵活。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海洋科学, 应用数学, 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 绿色金融, 商业, 土木及环境工程, 可持续发展
「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及「主题研究计划」2023-24 香港科技大学所获资助项目冠绝所有本地院校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三个研究项目,今日获得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3/24年度「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及「主题研究计划」合共港币1.67亿元资助。科大亦在此两项计划中,成为获资助项目最多的大学,而其中一个项目更获得资助金额达港币8,715万元,为所有获资助的单一研究项目中最高。 三个研究项目涵盖大湾区气候变化预测和缓解、滑坡风险管理以及规管香港的数码资产的范畴。三个项目合共获得研资局约港币1.42亿元的研究经费。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向研究团队表达祝贺,她说:「作为一所致力透过科研带来创新而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本地及全球挑战的大学,科大多个项目获得卓越学科领袖计划及主题研究计划的资助,彰显我们在科研方面的出色表现。尤其令人感到振奋的是,其中两个由大学领导而获资助的项目将由科大和科大(广州)两校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及推动,这显示出结合基础和应用研究可以产生更佳的协同效应。我们将继续凭借科大的科研实力,进一步推动香港、整个地区以及全球的创新发展。」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亦表示欣喜,他说:「科大在两个最高级别的研资局资助计划中表现出色,证明我们的教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都非常优秀,对做科研的热诚和初心始终如一。他们投入了无数的时间和最大的努力,全程推动具影响力的卓越研究。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提升科大的科研能力,并与全球的优秀研究人员协作,藉此再进一步推进香港的科研,解决一些最迫切的世界问题,并为改善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三个研究项目详情如下:  
新闻
研究揭示在怀孕期间感染2019冠状病毒病如何对胎盘造成不良影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今日公布重大研究突破,揭示感染2019冠状病毒病 (COVID-19)或会导致妊娠晚期并发症。研究发现COVID-19会显著改变胎盘的基因调控,为研发更好的治疗方案提供潜在分子靶点,或减轻COVID-19对母体和胎儿健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过往有研究收集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多个国家及地区,2,219名感染SARS-CoV-2病毒的孕妇数据并进行分析1,显示感染COVID-19会增加孕妇死亡、严重产妇病症以及胎儿和新生儿不良反应出现的风险。另有研究指出,感染 SARS-CoV-2病毒的孕妇(特别是于妊娠晚期感染的孕妇)出现早产的机率相对高于没感染的孕妇2。此外,美国在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录得142,561宗孕妇感染COVID-19的报告病例,当中的早产率为11.21%,亦有9.7%的婴儿需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3。然而,科学界至今仍不清楚因感染COVID-19而增加的妊娠不良风险的分子机制。 由科大生命科学部副教授、科大表观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梁子宇教授,及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系主任潘昭颐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聚焦研究母胎界面,即母体与发育中胎儿相互作用的区域,于感染SARS-CoV-2病毒后的分子变化。他们从七名COVID-19患者和七名健康捐赠者的母胎界面样本中发现,感染 SARS-CoV-2病毒会上调干扰素相关基因,显著增加母胎界面的免疫反应,或会令胎儿出现炎症、缺氧及氧化压力等风险。同时,他们发现母胎界面中的血管生成基因失调,有机会导致胎盘血管形成异常,限制胎儿发育。重要的是,研究观察到的分子变化很大可能是由母亲在初次感染病毒时对其产生的反应所导致,而不是病毒直接影响胎盘中的母胎界面组织。 研究团队亦发现,SARS-CoV-2 病毒会透过改变特定胎盘细胞中妊娠相关基因的调控,损害胎盘发育。具体而言,他们发现一些称为逆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s)的遗传物质在胎盘细胞中失调,导致妊娠特异性糖蛋白(PSG)的基因表达被下调。妊娠相关基因在怀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胎盘于母亲子宫的血管发育、免疫调节以及胎盘发育等,这些都会影响胎儿健康。
香港科大故事
《环球视野@科大》系列:跟随Yigit踏上东西文化探奇之旅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荟萃了来自逾80个国家及地区的17,000多名本科和研究生,堪称真正的文化熔炉,对此我们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