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科大七研究项目获「产学研1+计划」资助 在本港高教界领跑
新闻
创新, Medical Research, 人工智能, 科技及先进材料,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生物医学
科大七研究项目获「产学研1+计划」资助 在本港高教界领跑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在创新科技署推出的「产学研1+计划」(RAISe+)第二轮拨款中表现卓越,成为本地大学中获批项目最多的院校,共有七个研究项目获批资助。是次科大获批的项目涵盖健康与医疗科学、人工智能(AI)及机械人、先进製造和电机及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科大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领导地位。 科大坚实科研基础的明证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向所有成功获批资助的科大团队致以祝贺,他表示:「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科大于深科技发展领域具有深厚的科研实力,我们十分荣幸在新一轮RAISe+资助中,成为获拨款项目最多的大学,这是对科大卓越的研究及知识转移能力方面的肯定,也体现我们对科研卓越和知识转移的承诺。特区政府大力支持创新科技发展,激发学界更积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对社会具影响力的技术,连同RAISe+在内,这些新的资源不仅可帮助学者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也鼓励更多科大成员进行跨领域协作,推动创新研究,开创造福社会的解决方案。」   各项获批研究项目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项目名称 主要研究员 项目负责人 8英寸新型衬底上的3.3 kV高功率GaN器件 刘纪美教授 梁琥博士 人工智能协助开发靶向腺相关病毒载体(AAV)药物递送
港科大上海中心上交会首秀亮点纷呈 产教融合创新成果云集
新闻
港科大上海中心上交会首秀亮点纷呈 产教融合创新成果云集
6月11日至13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交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举行。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港科大上海中心)首次亮相上交会,携其创新研发的自有教育品牌体系“AHEAD”及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参展,并带来了港科大6项技术转移优质项目。 首日,本届上交会以“开放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为开幕式主题,正式启幕。上海市市长龚正出席并启动本届上交会。港科大上海中心主任杨旸教授、副主任钱文馨及产业负责人于玥出席活动开幕式。 走进港科大上海中心展台,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对话正在上演。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派出师生团队亲临展台,通过现场演示产品、技术讲解和一对一专业咨询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展台大屏上循环播放创新案例,将实验室里的前沿科技生动呈现,参会者纷纷驻足观看,体验最新研发成果。展台还特别设有合作洽谈区,来自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代表们与教授们热切讨论,现场交流气氛热烈,多个合作意向在此萌芽。 上交会期间,港科大上海中心展位迎来多个重要代表团参观。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政协、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创业(模拟)团队等代表团在港科大上海中心主任杨旸教授、副主任钱文馨及产业负责人于玥等人员的陪同下,深入了解港科大上海中心参展项目,详细了解港科大上海中心产教融合培养的模式。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区域负责人也向港科大上海中心表达了合作意向,为未来合作开启无限可能。 6月13日下午,上交会参展项目颁奖仪式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圆满落幕。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副主任周岚,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瑾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仪式,并为获奖项目和单位颁奖。港科大上海中心获颁第十一届上交会“优秀服务生态机构”奖项。为期三天的上交会圆满落幕。 港科大教授现场演示 展现产教融合创新成果
group photo
新闻
创新, 医疗健康科技, 研究及科技, 机械人学, 人工智能, 学生创新
科大「独角兽日」汇聚全球创新力量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再度举办年度旗舰活动「独角兽日」,汇聚近千三名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者、行业领袖、政府及学界代表,共探合作机遇,交流前沿理念,助推创科发展。这项盛会已成为本港高等教育界最大型的初创盛事之一。 澳洲、比利时、巴西、法国、德国、匈牙利、印尼、巴基斯坦、阿联酋、英国及越南等多国的驻港总领事及高级官员莅临现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署署长李国彬先生、香港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女士、阿斯利康中国香港及澳门总经理吴珊女士等嘉宾与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及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等,一起巡览百多间科大培育初创公司,了解他们所展示的深科技创新成果。截至2025年5月,科大成员共创立了逾1,800间至今仍活跃的初创公司,当中包括10间独角兽企业和17间成功退场的公司(上市集资或被併购)。 全球协作   推动初创企业发展 为促进全球创新交流及支援本地初创走向国际,科大今年更于活动设置「国际展区」(International Pavilion),邀得世界各地的初创精英参与,分享成功经验并探讨合作机会,当中包括韩国Impact Foundation,以及亚洲大学联盟(AUA)和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AEARU)的初创企业。 活动同时推出首届「Marketplace」市集,供初创企业展出已推出市场的产品,当中包括: 预防或纾缓脑退化疾病的中草药; 制止青光眼恶化的无创眼部穿戴装置; 鑑别奢侈品真伪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式; 採用能对抗沙漠化的虎坚果製成的植物奶。 三大战略合作助推产业转化 活动现场达成重要合作:
HKUST Scientists Achieve Breakthrough in Light Manipulation Using Gyromagnetic Zero-Index Metamaterials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物理学
科大研究团队利用旋磁零折射率超材料 研发崭新光波操控机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利用一种名为「旋磁双零折射率超材料」(GDZIMs)的全新光学极端参数超材料,研发出一种基于GDZIMs的崭新光波操控机制,有望革新光通信、光学成像(用于生物医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推动集成光子芯片、高保真光通信及新型量子光源的发展。这项研究由科大赛马会高等研究院临时院长兼物理系讲座教授陈子亭教授,以及物理系访问学者张若洋博士共同领导,并已发表于《自然》期刊。 GDZIMs与光学涡旋的潜力 GDZIMs是一种独特的光学超材料,其特性恰好位于两种不同光子拓扑相变的临界点,能以突破传统认知的方式操控光波。GDZIMs与传统材料有所不同,它同时具有零电容率和特殊的磁光特性,可稳定地生成时空光学涡旋——一种同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同步旋转的光场模式,使其在光传播控制方面具有卓越效能,对众多先进技术的应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磁性光子晶体并将其参数调节至相变临界点,首次实现了这种超材料,利用微波实时场扫描系统,他们进一步证实,当光脉冲撞击GDZIM平板时,会反射形成时空涡旋 – 这是一种在时空维度同时呈现涡旋结构、携带横向轨道角动量的特殊光波包。研究揭示这种涡旋光的产生源于GDZIMs的内禀拓扑特性,因此涡旋光的产生不会受到系统尺寸或周围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极强的稳定性。此一重大突破有望提升光学技术性能,以助构建更快速和更安全的光通信系统。 陈教授表示:「这项研究连通了超材料、拓扑物理学和结构光场三个重要物理学,基于超材料拓扑特性,确立了就时空光场操控机制的全新概念。研究成果有望推动超高精度和高效率光学器件的设计,同时开辟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对其潜力的探索目前仅初现端倪。」 张博士补充道:「这种生成时空涡旋机制的拓扑稳定性确实令人瞩目,为开发新型超材料和光操控技术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对转化为通讯和高性能光子电路等领域的工业级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HKUST BEng graduate Cindy Tanaka is using her skills to build a career as Senior Consultant, Sustainability and Climate at leading international consultancy Deloitte.
新闻
校友, 化学生物工程, 可持续性, 女性工程学
From Indonesia to Hong Kong, Young Engineer Finds Her Calling(只供英文版本)
Compassionate and altruistic, one energetic Indonesian HKUST BEng graduate is using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she obtained at university to help change the world for the better. Sustainability is more than a buzz phrase for Cindy Aiko Filbert TANAKA (BEng in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ho is rapidly building a career with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business consultancies.
Thumbnail
新闻
交通, 土木及环境工程, 智慧城市
科大工学院推出「拟人化」自动驾驶系统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最近成功开发了一套「拟人化认知编码系统」,让自动驾驶车(自驾车)能像人类司机般「思考」,综合判断复杂路况。这项崭新技术可将整体交通风险降低26.3%,而对于行人及骑行者等高风险群体来说,潜在意外更大幅减少51.7%。与此同时,自驾车的自身风险也下降了8.3%,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迈进一大步。 现行自动驾驶系统的一大局限,在于其「单对单」风险评估机制,即每次只能比较两个选项,无法像人类司机那样全面考虑道路上的多方互动,例如在十字路口优先让路予行人,再适度调整与附近车辆距离;一旦确定行人安全,再迅速将注意力转向其他车辆。这种动态决策能力,称为「社会敏感度 (social sensitivity)」。 为了让自驾车可「学习」人类的社会敏感度,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杨海牵头的研究团队借鉴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伦理学概念,开发出符合人类认知逻辑的编码方案,为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接近真人司机的感知、评估与行动能力。 该系统结合了三项关键创新: 一、个体风险评估模组 (Individual Risk Assessment):评估每位道路使用者(包括行人、单车、电单车与邻近车辆)的潜在风险,包括分析其速度、相对距离和行为规律,例如,在路边行走的小孩会被归类为高风险群体。 二、社会权重风险映射模组 (Socially Weighted Risk Mapping):在决策过程中引入伦理权重,优先保护弱势群体,例如在实际应用上,自驾车即使在规则允许前进的情况下,亦可能会主动礼让行人。 三、行为信念编码模组 (Behavioral Belief Encoding):能预判自驾车决策对整体交通状况的影响,举例说突然变道会否导致周边司机急刹,或者加剧路面挤塞。
Revolutionizing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HKUST Launches Large AI Model “MOME” for Testing in Over Ten Hospitals
新闻
研究, Medical Research, 研究及科技, 计算机科学, 人工智能
科大研发人工智能大模型MOME 伙拍逾十间医院开展试验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一款名为MOME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利用全国规模最大的多参数磁力共振成像(mpMRI)数据建构,能够准确区分良性及恶性肿瘤,准确度媲美拥有五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团队正与深圳市人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等超过十间医院及机构合作,展开大规模验证,以进一步评估系统成效,为投入实际应用做好准备。 中国最大mpMRI数据集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且致命的癌症之一,早期筛查、准确的分子亚型分类,以及对治疗反应的预测,对乳癌治疗十分关键。尽管mpMRI数据能提供丰富的诊断资讯,但对于传统AI系统而言,整合这些数据的多种成像模态(即磁力共振中不同的成像序列)仍存在不少挑战,特别是在真实临床环境中,某些模态或有缺失的情况。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大研究团队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构建了目前市场上最大的中国人乳腺多参数磁力共振成像数据集,并设计出一款能够处理异构输入的AI大模型。这个名为MOME的模型采用「混合专家框架」,并以「Transformer」深度学习架构为基础,能够灵活融合多模态信息,即使在部分成像序列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维持高稳定性。该模型亦支援分子亚型分类,并预测患者对治疗方案的反应。 可避免不必要化验及预测治疗成效 在测试中,MOME对乳癌的诊断准确度达到了拥有五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的水平。该模型能够准确识别BI-RADS 4类患者中(乳癌风险在2%至95%之间)的良性个案,从而减少此类患者接受穿刺化验的需要。MOME对预测病人进行前辅助化疗的反应亦有出色表现,该治疗方案能在手术前缩小肿瘤,提高手术成功率。此外,系统亦能及分辨高侵袭性乳癌亚型,以及需采用专门治疗方案的三阴性乳癌。
HKUST Provost Prof. GUO Yike (right) and University of Bristol Vice-Chancellor and President Prof. Evelyn WELCH (left) sign an MoU and a Global Knowledge Network agreement.
新闻
GEGCA
HKUST and University of Bristol Join Forces for Global Research Impact(只供英文版本)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warmly welcomed Prof. Evelyn WELCH, Vice-Chancellor and President, and Michael BENSON, Director of Global Partnerships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on May 20 to deepen research ties and spark new collaboration. Hosted by HKUST Provost Prof. GUO Yike and HKUST (Guangzhou) Vice-President and Dean of HKUST Fok Ying Tung Graduate School Prof. Charles NG, the visit marked a key milestone. The two universities signed an MOU and launched a joint Global Knowledge Network research seed grant initiative to drive global academic collaboration and maximize research imp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