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Filters
2024

新闻
科大、中大、港大及国大获旭日慈善基金捐款港币五千万元 支持基础数学研究及人才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 (科大)、香港中文大学 (中大)、香港大学 (港大) 及新加坡国立大学 (国大) 获旭日集团旗下的旭日慈善基金捐款合共港币五千万元,襄助各大学于未来五年推动基础数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训。
基础数学一直在推动科技创新上扮演着关键角色,发展潜力无限。是次旭日慈善基金的捐款,将扶助四所顶尖大学培育相关领域的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并推动国际协作。
出席捐赠仪式的嘉宾包括旭日慈善基金主席兼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博士伉俪、新加坡驻港总领事王首毅先生、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港大校长张翔教授、以及国大副校长(行政)郑文辉先生等。
杨钊博士表示:「旭日慈善基金自2005年成立以来,致力回馈社会,推动佛学研究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而教育更是基金重点支持的类别。纯数学是一个专门的研究,被形容为一个严谨、抽象和美丽的学科。我期望,旭日参与这个人才培训计划,将为数学家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并栽培青年数学家,令这门基础学科能薪火相传,不断寻求突破。」
叶玉如教授代表四所大学,就旭日慈善基金会对推动高等教育及基础研究发展的慷慨支持,致以衷心感谢。她表示:「基础数学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今天的典礼不仅标志着亚洲在提升基础数学与培育创科人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对四所大学在卓越研究方面的重大肯定。透过各方共同努力,我们希望可开拓更多科学前沿,增强香港以至亚洲区域在此一领域的竞争力。」
两项新猷:「旭日博士后研究员计划」和「旭日访问学人计划」,将于协议签署后正式启动。前者让每所大学每年招聘两名博士后研究生,并支持他们毕业后过渡至全职研究或教员职务,同时继续进行基础数学的研究工作。后者则资助四所大学邀请内地及境外数学家到校作短期访问或进行合作,共同攻克世上未解的数学难题。此外,协议亦鼓励各所大学每年主办或合办至少两次学术会议,促进本地、内地与国际学者之间的知识交流。
关于旭日慈善基金
旭日集团以「兼善天下」为宗旨,致力回馈社会,于2005年成立「旭日慈善基金」,积极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及与其他慈善机构合作,以达致扶贫救灾、捐资办学、推动社会人才发展、推广中华文化等目标。

新闻
科大六名学者获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研究学者计划」嘉许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六名学者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4/25年度「研究学者计划」及「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嘉许,合共取得逾3,700万港元的研究经费,以表扬并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是次佳绩不仅属科大历来最好的成绩,其获奖数目及研究经费拨款亦为本地院校之首。
六个获奖学者的卓越研究涵盖多个学术领域,当中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陈敬教授及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张黔教授透过「高级研究学者计划」获冠予「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名衔,前者专攻宽禁带半导体的研究,后者则致力发展用于医疗的非接触式传感框架。
而透过「研究学者计划」赢得「研资局研究学者」名衔的四位教授分别为:研究肌肉干细胞的张晓东教授(生命科学学部),研究脊髓损伤的刘凯教授(生命科学学部)、专攻宇宙对撞机物理的王一教授(物理系),及致力研究四大城市及区域发展系统的朱鹏宇教授(公共政策学部)。其中,朱教授于人文学、社会科学及商科小组(H-Panel)入选,而其他科大学者则于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小组(S-Panel)获奖。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在赞扬六位学者的超卓成绩时表示:「科大刚于研资局『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和『主题研究计划』取得佳绩不久,便再下一城,于『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研究学者计划』取得佳绩,实在是另一重大成就。一直以来,科大致力吸引和培育顶尖研究人才,并期望透过进行具影响力的研究,应对全球挑战。我尤其欣喜的是,在这次评选中,科大除于科学及工程领域表现卓越外,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学者亦获得认可,彰显了科大在不同范畴的研究实力。透过营造有利的科研环境,我们期望学者们能继续秉承对科研的热诚,推动创新,为人类作出贡献。」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亦对他们的成就表示欣喜。他说:「在研资局的资助及支援下,一众学者得以投放更多时间从事基础研究,同时为培育下一代的科研人才出力,让科大持续迈向目标,成为创新及卓越的汇聚地。」

新闻
科大与北京协和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年内将迎首批医生和学者赴港交流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院)日前在北京举办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以促进人才交流及研究协作。
战略合作协议由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与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代表签署,并由科大协理副校长(内地事务)童彭尔教授、综合系统与设计学部署理系主任张黔教授,以及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副院长韩丁等多位嘉宾共同见证。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构建香港高校与内地医院合作的新范式,充分发挥科大在前沿研究领域的显着优势和协和医院在临床医学的领先地位,围绕人才培养、医学教育、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为两地的生物医学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贡献,预计本年度会有首批协和医院的青年医生和学者来科大开展学术交流。
叶玉如校长在仪式致辞时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医疗体系亟需兼具深厚科研能力与临床经验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此次与协和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未来双方携手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在医学研究及临床领域的合作交流,共同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推动前沿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临床应用,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吴沛新书记表示,「科大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和重要贡献。双方将本着『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前沿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複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务实深入合作,探索构建内地医院与香港高校合作新范式,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护佑人民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科大是香港首家研究型大学,不仅具备深厚的研究基础,亦聚集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学者和专家,尤其在神经科学、遗传学、生物工程、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机械人,多组学和精准药物发现等领域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科大正积极筹划建立一所国际领先、面向未来的新型研究型医学院,旨在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临床医生和转化医学人才,推动前沿技术和医疗领域的融合发展,并与包括协和在内的多间内地医学机构合作开展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计划。

新闻
科大团队提出策略性排放标准 推动制氨工业实现减碳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衔的国际跨学科研究团队提出制定策略性绿氢碳排放标准,能推动制氨工业经济有效地近100%减碳,同时避免土地资源紧张和电网拥塞等问题。 这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确定了最优成本的制氨工业产氢设施和排放标准。氨生产主要依赖化石燃料制氢,每年在欧洲产生3,60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水电解产生绿氢,可以大幅减少碳排放,因为它只需要电力,而电力可借由可再生能源产生。然而向低碳氢能转型造成经济和运输的巨大挑战,以电网产生绿氢尤甚。 地区因素带来复杂影响,当中包括可再生资源的供应及当地电力生产的碳强度,以致排放标准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关联机制尚不明确。为填补此鸿沟,由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助理教授卢中铭教授、公共政策学部助理教授Magdalena KLEMUN教授及其博士生Stefano MINGOLLA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合作展开研究,利用欧洲38个地区于2024-2050年的高分辨率再生能源数据,探讨欧洲一系列排放标准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以及向再生能源电解制氢转型的可行性。 尽管数据来源和结果针对欧盟,但其他地区的难减排产业转型使用低碳燃料时,该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也具有参考意义。

新闻
科大获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捐赠支持 培育脑健康领域创新医学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日前获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基金会)慷慨捐赠,支持大学和内地医院合作开展「内地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脑健康领域)」。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全球医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医疗体系也急需兼具研究与临床治疗能力的临床科学家及生物科技人才,以应付未来的社会需求。作为香港首家研究型大学,科大不仅具备深厚的研究基础,亦致力培育新一代临床医学人才,因此推出「内地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科大早前已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签订协议,合作培育研究和临床能力兼具的医学人才;大学现正积极与不同内地医院洽谈合作加入人才培养计划,让更多临床医生能学习先进的科研技术,成爲领导未来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医学领袖,同时亦加快科研成果在临床上的转化应用。
根据协议,基金会将提供资金,全面支持科大的「内地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脑健康领域人才。资金将资助包括来自北京天坛医院在内的30位脑健康领域临床医生到科大接受科研培训,大学会为每位参与培养计划的临床医生配对至少一名科研导师和必要的实验设施,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参与到不同的科研课题中。
捐赠仪式在基金会日前于北京主办的2024脑健康大会上举行,出席仪式的主礼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陈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于学军,中科院院士兼北京天坛医院教授赵继宗,中科院院士兼科大校长叶玉如,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王波,及其他中国脑神经领域的权威专家等。叶玉如校长受邀在2024脑健康大会主论坛上发表主旨报告并参加嘉宾讨论。
叶玉如教授表示:「我们衷心感谢基金会的慷慨捐赠及不懈支持。面对全球人口老化的挑战,科大乐见社会各界对『内地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的认可及帮助。凭藉我们的科研实力,科大有决心培育出更多研究与临床治疗能力兼备的创新医学人才,并期望通过结合前沿科技与临床医学,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医疗创新枢纽,并为国家未来的医学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闻
科大成立香港首个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 融合科技与人文培育创意产业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宣布成立香港首个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学部)。 作为一个促进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跨学科中心,新学部将推出媲美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媒体实验室等知名学府的研究生课程,致力培育能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活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等尖端技术的艺术科技人才。近年来,艺术科技逐渐成为全球文化领域的焦点,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新兴艺术创作、数码资产、人机互动、区块链和艺术交易等领域。 虽然很多本地的艺术课程都具有科技元素,但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推出的研究生课程将会是香港首个聚焦于人类与机器之间协同创作和创新的课程。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正与十多间全球、国内及本地知名的业界领袖及学术机构探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华为、索尼娱乐、腾讯、美国巴德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1。 这些合作将集中于课程发展、研究合作,以及为科大学生提供行业经验。 新学部预计于2025年9月迎接首批学生。学部计划将于2025-26新学年提供四个研究生课程,涵盖四大重点领域包括:机器创造力、机器辅助艺术实践、艺术管理、艺术与机器创造力批判性研究。 其中,两个授课式课程,包括文学硕士(MA)和艺术硕士(MFA),旨在担当艺术创造力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桥梁,培养下一代成为管理及创意实践方面的领导人才。 而另外两个研究式课程,包括哲学硕士 (MPhil) 和哲学博士 (PhD),将着重于艺术与机器创意领域的进阶研究与学术探索。 此外,新学部亦会为有意发掘自己创意潜能的本科生提供艺术与机器创意的核心课程,同时亦会为修读数码媒体及创意艺术延伸主修(Major +X)的本科生推出更多选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