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4

新闻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新大楼开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 霍英东研究院新大楼今日于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正式开幕,大学并签订国家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建设意向书,以及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协议,进一步促进香港及内地的科研合作及知识转移。 出席霍英东研究院新大楼开幕典礼的嘉宾包括国家科技部港澳台办公室主任马林英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长李鲁教授、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副局长马绍祥先生、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丁红都先生和其他领导,以及霍英东集团主席霍震霆先生和南沙资讯科技园董事长霍震寰先生等。此外,科大署理校董会主席唐裕年先生、校长陈繁昌教授、首席副校长史维教授及其他大学高层亦出席典礼。 科大今年先后与广州市政府及南沙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霍英东研究院为平台,共同在南沙加强粤港科技成果转移,并引进国际上的成功发展经验,营造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研发氛围。开幕典礼上,科大签订国家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建设意向书,进一步推动发展两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此外,霍英东研究院分别与国家公安部、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电信、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恩智浦半导体,以及山东琦泉集团等机构签订多项合作协议,加强推动与内地的产学研合作。 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表示,大学致力结合产学研,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业界,贡献社会。科大很荣幸能为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合作,特别在科技研发、知识转移及人才培训方面尽一分力。科大培养不少创新企业,例如在南沙发展的发光二极管(LED)企业晶科电子等,我们期望研究院将进一步培养更多创新企业和科研人才。 霍英东研究院院长倪明选教授表示,研究院的顺利发展有赖各级政府和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作为科大在内地进行科研技术转移的重要基地,研究院将继续发挥大学在科研、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引进新技术和高端人才,为香港、内地及其他地方提供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平台。
新闻
学生发展, 创新, 商业
香港科技大学学生队伍胜出首届医疗保健产品设计比赛 友邦保险认为产品具市场发展潜力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四名硕士生凭借一套创新护踝,嬴得大学首届「医疗保健产品设计马拉松」。该护踝协助运动员改善错误步姿,避免受伤并提升运动诣艺,比赛赞助商友邦保险认为产品具市场发展潜力,现正与学生队伍商讨发展路向,并将引入创投基金研究开发产品。 该套配有感应器的护踝连接智能手机应用程式,不但可训练用家学习不同运动、武术及舞蹈动作,更可搜集数据,让运动教练或物理治疗师遥距提供建议及监督,协助用者掌握正确的运动及复康姿势。科大科技领导及创业课程硕士生Jitesh Chhabria 受其足伤启发,联同三名同学陈永康、叶永铿及杨溪组成队伍NGgear设计有关产品参赛。四届世界重量级泰拳比赛冠军Alain Ngalani、天使基金投资者及健身中心Crossfit 852创办人Theodore Lo与前香港榄球代表队队员兼Coastal Fitness创办人Ed Haynes均有就产品提供意见。 友邦保险集团下设的创新发展小组AIA Edge主管莫鸿逵先生表示,医疗保健乃亚洲区今日面对最大的挑战及机遇。「科大学生展示了电子科技应用于医疗保健上的惊人潜力,同学提出的创新思维反映我们还有很多解决方案应对今日社会面对的医疗问题。」 「医疗保健产品设计马拉松」由两个科大学生组织﹕创业联盟(VEN) 以及Design Alpha筹组发起,工学院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及科大创新中心协办。参赛者于个半月内参与六堂有关设计思维的课程,经两轮筛选后由评判选出六名决赛队伍角遂冠军。 比赛目的旨在为参赛者提供资源及辅导,助他们发展具市场价值的产品。友邦保险与本港领先的创业培训公司Nest合作,为可穿戴的高科技保健产品构建平台,将创新的设计概念转化成商品,惠及友邦的客户群。透过结合大学创新意念以及商界支持,设计马拉松的影响力得以倍增,为香港的创新工业作出贡献。 科大创新中心副主任宋思齐教授表示,今次比赛借镜史丹佛大学设计学院及国际知名设计公司Ideo的概念,将设计思维哲学与比赛模式结合,应用于开发高质素的健康及保健产品,是为香港首次。
新闻
科大毕业生被誉为全球最受雇主欢迎之一
香港科技大学于本年度全球大学就业能力年度调查及排名(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Survey and Ranking 2014)中跃升两级至16名,继续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 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对于雇主乐于聘用科大毕业生感到欣喜,并表示调查结果肯定了科大致力推行全人敎育的成果,科大致力培育全才,开拓国际视野,并提升他们于不同环境与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化的教育模式为世界趋势,科大提供一个多元学习环境,并凭藉其强大的国际网络,积极提供交流、实习和义工服务的机会,帮助学生准备投身社会。 请按此获取更多资讯。
新闻
环球就业能力, 国际, 学生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全球排行16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于本年度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及排名调查(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Survey and Ranking 2014)跃升两级至16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此项调查同时于美国«纽约时报»报导。 该调查共访问了4,500名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招聘与行政人员,包括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墨西哥、摩洛哥、西班牙及欧洲其他地区,当中超过一半受访者来自1,000间全球领先的公司。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国际化的大学模式将会是大势所趋,各院校应提供学习就业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环境,以准备学生投身社会。报告亦指出,着重发展科学、科技、工程与数学学科(STEM)的院校排名相对较佳。 调查由法国人力资源顾问公司Emerging及德国主要研究机构Trendence合作进行,根据美国«纽约时报»报导,亚洲院校的就业能力排名于雇主眼中不断提升,占本年度首150家学府的五分之一,相比2011年高出两倍。科大于去年的排名为18。 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对大学排名上升表示欣喜:「对于世界各地的雇主乐于聘用科大毕业生,我感到十分鼓舞。调查结果亦印证了我们全人敎育的成果,致力培育全才,以国际视野应对问题。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大学之一,科大的多元学习环境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能力,让他们身处不同环境与情况都能应对自如。」 陈校长续称:「此调查较其他大学排名更具意义,调查结果指出科大毕业生工作表现良好,且受全球公司欢迎。」 为加强学生的竞争及就业能力,科大积极与全球250间顶尖学府合作,包括200个交流伙伴,透过交流、实习与义工服务,增加学生的全球经验。科大期望将本科生参与海外交流的比例由现时的四成提升至五成。 科大的学生就业中心亦会有策略地协助学生按兴趣作出就业计划、掌握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及雇主的要求。大学并充分利用企业、专业团体及校友的庞大网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014年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及排名详情:http://emerging.fr/press_release_en.html。 传媒查询:
新闻
创新, 工程学, 学生发展, 本科生
香港科技大学学生于全国飞机设计比赛中胜出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五名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本科生,早前参与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航)举办的首届全国飞机设计比赛,于153队由航天研究员、硕士及博士生组成的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第二名。 科大队伍设计的双座轻型运动飞机「游龙」,于机腹安装水翼以缩短起飞时间,并配以可折迭的机翼增加地面操作的灵活度,其下反翼尖的设计亦可减少飞机于水面起飞时翼尖触碰水面的机会,提升安全度。科大现正与中航合作,为内地私人飞机市场设计同类型的双座轻型运动飞机,得奖学生将获邀参与研制工作。 是次为五名得奖学生﹕陈浩然、蔡智翔、李家莹、谢雨扬和朱远航首次设计载人飞机,他们花了一个月所构建的一比十「游龙」模型,现正于中航工业通飞位于珠海的总部作展览。科大与中航通飞研究院的参赛队伍同获亚军,冠军则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支十人队伍所夺得。 同为杰出航空工程师的科大首席副校长史维教授,欣见科大年轻队员充分发挥天份与创意,成功于大型比赛中获得肯定。他表示﹕「其实香港很多年轻人对设计及构建新一代飞机器充满热诚和兴趣,我们致力协助他们实践飞行梦,透过把握区内高增值工业的潜力,为蓬勃的航空业出一分力。」 科大正筹组一个航空航天工程的主修课程,积极与航空业界开展科技交流及研究合作伙伴关系。过去两年,科大于创新及科技基金及中航的支持下进行多个研究项目,包括开发飞机引擎压气机叶片气动弹性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将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飞机结构、全视角高精度三维测量仪的开发和应用,以及空心叶轮适应式五轴加工及测量等。科大及中航更签订了一系列协议提升双方科研合作。 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主任赵汝恒教授表示﹕「航空工程是一个高增值的产业,可为整个亚洲区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及经济利益,作为区内的航空枢纽港以及中国的门户,香港应捉紧机遇,与内地的合作伙伴共同发展这个高科技领域。」
新闻
突破, 物理学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家成功调控光子形状 创造光腔装载效率最高纪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系副教授杜胜望及其研究团队,成功调控光子形状,令光腔装载效率大幅提升至百分之八十七,为现今最高纪录。这科学上的突破有望推动实现基于腔量子电动力学的高效量子信息网路,并为将来的量子信息发展奠定基础。有关研究成果近日刊登于物理学的国际权威刊物《物理评论快报》。 2012年诺贝尔物理奖的一半授予了塞尔日·阿罗什的腔量子电动力学的工作。在基于腔量子电动力学的量子信息网络中,光子来回于光腔间飞行,载有量子信息的光子被光腔捕获后,进行量子计算和信息传递。然而,要捕捉光子及将光子装载在光腔中并不容易,因为在光子进入光腔的过程中,可能被反射或直接穿过光腔。在以往的研究中,光子从自由空间载入光腔的效率约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杜教授及其团队揭示了光子在光腔里波粒二相的奇特量子行为。他们的光腔由两面反射镜组成,其中一面镜子的反射率接近百分百,另一面的反射率较低,用来接受光子。研究发现,相对于一个特定的光学腔,光子有一个优化的波形;处于该优化波形的光子可以被光腔百分之百地接纳,而不会从入口处反射回去或逃离。杜教授及其团队通过改变光子形状和利用其波动量子干涉效应达到目的。 杜教授解释,他们采用一个「传告」的方案,利用镭射激发一团铷的冷原子产生纠缠的光子对,通过对其中一个光子的测量,剩下的光子就处于一个被「传告」的条件单光子态,这光子的波形,既可通过控制激发镭射的参数来调控,也可被「传告」后用外加的调制器改变。杜教授及其团队首次运用该技术,实现了破纪录的百分之八十七光腔装载效率,为将来的量子信息发展奠定基础。 杜胜望教授于2008年加入科大,并于2011年获科大理学院颁发杰出研究奖。杜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并在北京大学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亦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取得电机工程硕士与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加入科大前,曾于美国史丹福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学者。 传媒查询:
新闻
商业
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先生于「俄铝校长论坛」 分享对中国与香港未来十年的见解
全球领先铝生产商 UC RUSAL(「俄铝」)(股份代号: 486;Euronext:RUSAL/RUAL;莫斯科交易所: RUALR/RUALRS)与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天举办俄铝校长论坛,邀请香港恒隆集团及其附属公司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宗先生主讲,科大师生踊跃参加,反应热烈。 俄铝校长论坛由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主持,陈启宗先生以「全球观点:中国与香港的未来十年」作讲题,分享他的见解。 陈启宗先生是香港恒隆集团及其附属公司恒隆地产有限公司之董事长。两家公司均在香港证劵交易所上巿,在香港和内地拥有庞大之投资物业组合。陈先生积极参与不少非牟利及慈善组织的活动,包括担任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及亚洲协会(美国纽约)联席主席及其香港分会会长。陈先生亦对教育不遗余力,出任香港及海外多间大学之校董或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美国南加州大学等。 恒隆集团于一九六零年成立,是香港最具规模的地产发展商之一,从一九九二年起已积极拓展中国市场,继上海的发展项目取得佳绩后,自二零零五年起在天津、沈阳、济南、无锡、大连、昆明及武汉发展多个世界级大型商业群项目,总投资额达八百六十亿港元。 俄铝校长论坛为香港科技大学与俄铝五年合作计划的一部分,其中还包括全新铝合物-复合铝的研究。俄铝推出了网上卡通动画,以创新易明的方式介绍复合铝的研究成果,并在陈先生演讲前率先首播,让在场人士先睹为快。该动画亦已上载至以下网站http://youtu.be/6XxufaEHlVc。 俄铝校长论坛
新闻
化学, 发现,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研发出新材料让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效率创新纪录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颜河教授的研究团队,近日成功研发出三种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超过十种高分子富勒烯材料组合,能够实现高达10.8%的光电转化效率,是迄今最高效的单节高分子太阳能电池。 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成本低且环保的太阳能技术。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板不但轻巧灵活,更可透过类似报章印刷的技术大量生产,以降低成本。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由高分子给体和富勒烯受体的共混薄膜构成,可为智能手机及手提电脑等流动装置充电。尽管高分子太阳能电池近年发展迅速,一些限制条件仍然制约其发展,如高分子-富勒烯共混膜的形貌难于控制。 颜河教授团队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Harald Ade教授以及马伟博士合作,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随温度控制的高分子聚集效应是实现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关键因素。Ade教授团队运用一系列的X光技术对高分子-富勒烯混合物形貌进行了测试,发现由科大颜教授团队研发的混合物拥有「近乎理想」的形貌状态,有别于现存的先进材料。 颜教授表示:「开发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成功率通常较低,仅有几种高分子材料和一种富勒烯材料可达9%的光电转化效率。而我们团队自2013年9月研发出第一个超过10%效率的材料组合之后,在过去一年先后研发出两种高分子材料及多种不同的富勒烯材料,均能实现超过10%的能源转化效率。我们希望这些新材料的设计方法和Ade教授的测试结果能促进其他科研人员对高分子-富勒烯材料的研发,从而提升太阳能电池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尽早实现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商业化。」 除了研发出10.8%效率的高分子太阳能电池,颜教授团队在其他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也取得了突破,包括用高分子或者小分子作为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达至6.3%的高效率记录。长远来说,发展新型受体材料将拓阔制造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选择,促进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三篇阐述这些成果的文章已于高影响因子杂志和 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