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8
新闻
LOVE1010 - Building Relationships that Last
LOVE1010 is a brand new initiative by the Counseling and Wellness Center this year and will be made available annually with different essential topics that students would need in develop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hich is often not covered in school curriculum.
新闻
IPO Industrial Fellowship - Career Insider Series: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ity and Buildings, Renewable Energy and Innovation
IPO Industrial Fellowship "Career Insider Series" is held regularly to provide insights and insider tip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to IPO students. On 8 March 2018, we were delighted to have Dr Jimmy Tong, Associate of Building Sustainability at Arup, to share hi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n the topic and help shape students' mindset on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scientific data critically.
新闻
科大研究人员发现肽类抗生素耐药性机制 有助研发对付超级细菌的新抗生素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首次发现,细菌对广泛肽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肽类抗生素一般被视为最后防线药物,是次发现为开发对抗超级细菌的新型抗生素提供新方向。
科大生命科学部讲座教授钱培元及其研究团队发现,「D-型胺基酸特异性多肽耐药酶」(DRPs)便是导致细菌对肽类抗生素出现耐药性的源头,而这个发现来得非常合时,因为团队于多个不同种类的细菌当中,均发现这种酶的踪迹,为持续不当使用抗生素敲响警号。
肽类抗生素﹕包括分别用于治疗金黄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感染的万古霉素和多粘菌素,由于耐药性风险较低,一直被视为对付多重耐药性细菌(超级细菌)最有力的武器。过往也有研究显示,细菌对个别肽类抗生素存在耐药性,但鲜有涉猎肽类抗生素的广泛耐药现象及其相关因素。在今次的研究中,钱教授分析了六千多个细菌基因组大数据,并通过基因编辑、化学及酶学分析等途径,反复验证出细菌内的DRPs,确实对大部分含有D-型胺基酸的肽类抗生素出现高耐药性,有关影响层面覆盖多种细菌。
本身亦为科大捷成David von Hansemann 理学教授及海洋科学系署理主任的钱教授指﹕「DRP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各类细菌中,若人类继续滥用抗生素,病原菌便有机会从自然界中获得该耐药基因,令更多肽类抗生素失效,导致延误甚至无法治疗的问题。」
他补充﹕「人们不当及过度使用抗生素,加剧耐药问题,所以有关肽类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更显得重要。增加对肽类抗生素耐药性的认识,不但为医学界提供早期预警,亦有助我们研发应付超级细菌的新抗生素。发现DRPs只是一个开端,希望未来有更多研究,针对肽类抗生素的使用及发展。」
是次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化学生物学》中发表。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新闻
科大研究人员研发新方法制造手性分子 有助制造更安全、成本更低的药物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人员研发出一项更有效、更环保制造手性分子的合成方法,有机会降低手性药物的制造成本,提升其普遍性。
现时全球获认可的药物中,逾半为手性药物。手性药物涵盖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肠胃疾病等多个疾病范畴,亦包括治疗高胆固醇药物胆固清及抗生素「阿莫西林」等畅销药物。不过,由于这些手性药物的制造过程复杂,加上原材料十分稀有及昂贵,不但令制药过程困难,亦使制药成本持续高企。
由化学系副教授孙建伟领导的团队,研发出更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方法制造手性药物。他表示﹕「手性分子包含两个结构十分相似的部分,它们俨如『孖兄弟』或镜像一样,但却可能于人类体内展现完全不同的特性。传统上,要将这类『孖兄弟』分子分开,只保留对人体有用的部分并制成手性药物,并不容易,成本亦十分高昂。而『联烯』正正属于其中一种要保留的手性分子,传统上,要制造出『联烯』,只能从具备『孖兄弟』分子的手性原材料中提取,而这种原材料成本十分昂贵。」
不过,由孙教授领导的团队,发现原来手性「联烯」亦可通过有机催化的方法,透过消旋的炔丙醇类化合物生产。相对传统的原材料,消旋的炔丙醇类化合物比较便宜及容易取得。这种制造方法除了不会产生金属废物外,其催化剂亦能够回收及重复使用。
孙教授指:「除了成本更低、更环保外,这种『绿色』催化的方法亦会对医护范畴带来深远影响,因为药厂可以更低廉、更环保的方式去生产及发展手性药物。」
这项发现于去年九月获刊登于「自然通讯」期刊。
近年手性药物市场发展迅速。过去十年间,手性药物的全球销售额已经大幅增加近四倍,至接近八千亿美元,而该市场仍在持续增长中。此外,去年新研发的药物当中,逾三分之二是由手性分子制成。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新闻
八大联校运动减少使用塑料饮管
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将于本月12日联合发起「八大走饮管」环保运动,以减少使用即弃塑料饮管。
此运动标志着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共同努力减少塑料废物。
八所大学将会分别于3月12至16日期间,在校内举办「无饮管周」或「无饮管日」,届时校园内的食肆只会在要求下才提供饮管。其他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会、零废物市场及派发可循环再用的饮管。
此外,八所大学亦承诺订立长远的措施,包括定期举办提升环保意识的活动、无饮管日或于校园内全面停止使用塑料饮管。
该运动的目的旨在减少塑料废物,以及提升高等院校,以至整个香港的环保意识。今次八所大学连手是希望让个别院校积极于校内推广减少塑料废物的努力得到更大的效益。
香港浸会大学率先推行的「无饮管大学」措施,以及香港大学较早前举办的「无饮管周」,最终成功减少90%至95%的塑料饮管耗用量。
岭南大学核心课程及通识教育主任兼科学教研组主任、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召集人Mark McGinley教授表示:「我很高兴见到本港八所大学联合举办『八大走饮管』环保运动。透过共同努力,伙伴院校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和学习,成为积极转变的催化剂。」
该运动由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主办。该联盟是香港高等院校的知识交流和讨论平台,共同缔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如欲获取更多有关运动的资料,请浏览:http://www.hkscc.edu.hk/activities/skip-the-straw
(以上新闻稿代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发出。)
新闻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Executive Recruiting"-Corporate Project Sponsored by Barons & Company, HARMAN, a Samsung company and IBM Global Business Services
With the support of Barons & Company, HARMAN, a Samsung company and IBM Global Business Services, 2017 fall term's Corporate Project merg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executive recruitment to coach students to provide an AI solution in executive recruitment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business growth. The project aims at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hands-on experience in solving complex real business problems and polishing their advanced skills i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executive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