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闻
青年创业, 创业, 学生创新, 创新
Now You Can Always Be On Time (只提供英文版本)
Have you ever struggled to catch a minibus to or from campus? It’s why a new “Finding Mini” app has been developed by HKUST alumni Jason Yuen, Simon Tsang, and current student Gash Tsui. “We deploy GPS module on each minibus, and sophisticated data algorithms developed by ourselves, with factors including weather, fluctuations of traffic, and real-time traffic conditions,” says Simon. While KMB buses already had an app for arrival times, the green minibuses did not. “We were very frustrated by this situation, because we could not compare arrival times between the double decker and minibus arrival times in Choi Hung, and the stops are on different ends of the street,” says Jason.
新闻
发现, 研究及科技, 科学计算, 化学生物工程, 生物化学
科大研究团队利用高性能计算 发现RNA聚合酶维持基因转录过程高度准确的机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最近揭示了RNA聚合酶II如何进行剪切化学反应以校对RNA转录过程的机制,有助了解错误调节的转录过程可如何导致癌症和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
新闻
创新, 研究及科技, 宇宙学
科大构建大中华区首个量子光学摄影机 开拓天文物理及宇宙学前沿知识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将透过创新手法,以「量子光学」技术构建一款新型天文摄影机,以探测于数十亿光年以外原本无法探测的讯号。这台摄影机有助解开天文物理及宇宙的谜团,包括透过分析黑洞附近的光讯号来源和变化以揭示当中的奥秘。 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科大赛马会高等研究院赵氏廷箴怀芳教授乔治.斯穆特所领导,这座摄影机的设计及建造属科大「宇宙物理及量子光学实验室」(实验室)其中一个研究项目。摄影机制成后,将会被移送到位于海拔2,750米的哈萨克斯坦Assy Turgen国家天文台,并获配置在当地的自动化望远镜上进行测试。斯穆特教授邀得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以及巴黎大学的研究人员一同参与该计划。在哈萨克斯坦的测试完成后,摄影机将会运送至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一个拥有更清澈夜空的地方,进行主要的研究工作。 斯穆特教授表示,希望实验室的项目能有助提升香港在天文物理及宇宙学研究方面的实力,他谓﹕「量子光学跟影像学及光谱学有本质上的分别,有潜力为我们提供另一个了解宇宙信息的渠道。这款摄影机会为天文物理及宇宙学,以至物料研究及量子通讯方面带来重要影响。同时,我期望这项目会为香港带来机会,汇聚国际天文物理及宇宙学领袖,共同推进量子天文学迈向新纪元。」 虽然传统天文望远镜可让我们观测天文现象,但不能呈现光子(即光的最小单位)的微细活动及内在属性。而这些光子的信息,对天文现象的理解及阐释非常重要。因此科学家近日开始将原先只在粒子物理学才会用到、一种被称为「硅基光电倍增器」的量子光学技术,应用到天文学范畴上。 透过这种技术,科大将制作出大中华区首部量子光学天文摄影机,用以探测和分析光子的微弱讯号,以及包括其抵达方向、时间、波长与极化等特性。摄影机能够呈现的空间度与时间信息量,不但可以让我们及时监测到很多早于多年前已经出现、但一直成因未明的天文现象,如「快速电波爆发」、白矮星表层的对流活动或毫秒脉冲星等,更有机会助我们探究宇宙于不同时期的环境与状态。
新闻
捐款
李嘉伦学生启导中心正式启用 鼓励互助文化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科大商学院)庆祝李嘉伦学生启导中心(启导中心)正式开幕。中心专为提供学生启导服务和举办相关活动而设,藉以推广校园互助和关爱文化。 启导中心以已故李嘉伦博士命名。李博士于2008年以访问学者身分加入科大商学院,继而成为兼任副教授至2014年。李博士深受爱戴,对学院和本科生教育贡献良多,尤积极提倡启导活动的价值,除可发掘学生潜能外,亦有助他们认清个人目标及专业理想。 李博士的家人成立李嘉伦博士纪念基金,继续奉行她的价值观及信念。在基金慷慨捐出港币二千万元下,学院得以成立启导中心,并推出一系列学生启导活动,延续李博士对推动启导活动的精神。 李嘉伦博士纪念基金代表李嘉辉先生表示:「我们这纪念基金深信启导的正面价值,有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正潜能,为他们的个人成长及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我们很高兴能见证启导中心的启用,除联系学生外,更透过不同启导活动,为他们提供互相学习、互助互惠的平台。」 启导中心位于商学院李兆基商学大楼,设有两层共享空间。两层之间以楼梯连接,内设学习共享空间、会议室和咨询室,为学生营造友好轻松的环境,并以作为启导活动枢纽为目标。 科大校长史维教授在启用仪式中感谢李博士的家人,并表示:「科大鼓励互助友爱的文化。这笔捐款让我们得以推动各类启导活动,帮助学生取得有关学业及未来的实用建议、支持和鼓励,为科大推动全人教育作出贡献。」 启导中心始创总监刘梦琳教授称:「我们将致力联系商学院教职员、学长、校友及企业,支持学生的全人发展,透过启导中心积极提供多方面的学生辅导服务及启导计划,延续李博士对学生启导及领袖才能发展的热诚。」 三名学生在中心启用仪式中获颁「杰出学生启导奖」,表扬他们对启导活动的贡献。 有关启导中心:http://klcenter.ust.hk/index.html
新闻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商业
香港科技大学与环太平洋大学协会携手探讨亚太地区工作转型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科大商学院)与环太平洋大学协会 (APRU) 合作,就科技发展对亚太区人力资源和生活质素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当中所带来的机遇。 数码化和自动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世界,影响范围广泛且深远,令不同行业对新职位和技能的需求增加。科大与环太平洋大学协会的合作项目,集协会顶尖学府十位学者的观点,讨论数码化对社会带来的变化。 项目负责人兼科大商学院院长谭嘉因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希望就这议题,让政策制定者、业界领袖和研究人员开展新的对话,促进交流及合力探讨克服挑战的方案。通过我们的合作,不仅可引起社会讨论,且能汇集各地学者的真知灼见和他们的建议,藉此减少转变过程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并保障和培养未来人力资源。」 项目发表的报告名为《21世纪亚太地区工作转型》,分别以七个章节分享各地研究结果。该报告重点剖析亚太区所面对的挑战,并向高等教育机构、政府和行业领导人提出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 透过 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STEM)教育和教师培训,培养创新型劳动力; 支持有机会被取代工作的人,重新发展技能及提升能力; 通过流动劳动力和移民政策满足技能需求; 以社会褔利解决日益扩大的收入不均问题;及 投资科技、创新及创业的基础设施,提升市场的反应能力。 环太平洋大学协会总监(政策及项目)Christina SCHÖNLEBER女士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份适时的报告。这报告藉鉴APRU专家及合作伙伴严谨的研究和知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引。报告中的建议与亚太地区的独特背景相关,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新闻
大学联合, 可持续性
「八大BYO」联校运动倡减即弃废物
承接去年成功推出「八大走饮管」运动,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将于今年3月11日发起「八大BYO (Bring Your Own )」运动,鼓励师生减少使用即弃用具。 此运动标志着八所大学将透过共同努力,减少即弃废物,参与院校包括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 今年的运动以「自携」为主题,鼓励学生及教职员在校园用餐或购物时,自携各种可重用物品,例如购物袋、水樽及餐盒等,藉此减少即弃物品的消耗,建立自携减废的校园文化。 为配合有关主题,八大校园内多间食肆将于3月11至17日期间推出优惠,让自携重用器具的顾客,享有最多低至半价的折扣。八大亦会围绕同一主题,在各大校园举办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会、摄影展及市集等,鼓励自携重用器具,减少使用即弃产品。 各间大学亦已委任一名学生活动大使,与朋辈分享日常减废心得,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自携,感染身边人积极参与,为环保出一分力。 香港大学行政及财务副校长兼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召集人康诺恩博士表示:「去年『八大走饮管』运动反应正面,我们十分高兴能与各大学再度合作,营造校园自携减废的风气。透过通力合作,八大将发挥积极作用,实践减废精神,缔建高教界可持续发展文化。」 主办「八大BYO 」运动的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一直为香港高等院校师生提供平台,就共建可持续的未来此课题,进行知识交流和讨论。 为推动大众减少使用即弃塑料饮管,联盟于2018年举办「八大走饮管」运动,成功节省76,000支即弃饮管,藉此减轻堆填区之负荷。 更多活动详情,请参阅:http://www.hkscc.edu.hk/activities/byo2019 八大BYO运动宣传短片: https://youtu.be/lwYiTFwKheU  
新闻
海洋科学, 研究, 发现
科大研究团队发现7,000多个新海洋微生物种 刷新人类对海洋微生物多样性认知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一批海洋科学家近日发现逾7,000个全新海洋微生物物种,当中包括一种首次于海洋中被发现、拥有最新基因编辑系统CRISPR的天然药用产物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不但刷新了人类对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更为研发新型药物带来希望。 研究团队由科大海洋科学系署理主任兼捷成David von Hansemann理学讲座教授钱培元带领。透过原位培养生物膜的研究方式,科大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美国乔治亚大学和澳洲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于全球各地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水域取样,历时八年,最终发现了超过7,000多个全新海洋微生物物种以及10个新微生物门类,打破科学界目前认为只有80门共35,000[1]多个海洋微生物物种的论断,大大提升人类对海洋微生物的认知。 其中今次研究所发现的新型海洋酸杆菌门,过往只曾在陆地土壤中被发现。酸杆菌门因拥有大量化合物合成基因簇,可用作对抗肿瘤及制造新型抗生素药物,一直备受关注。今次于海洋中发现的酸杆菌门,不但拥有跟其陆地类别的相同性能,更具备当下热门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是海洋微生物中首例。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通讯》中发表。 钱教授表示:「今次大量新海洋微生物物种的发现,不仅提升了人类对海洋微生物多样化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发现物种各具功能,为进一步了解生命、以至帮助人类对抗疾病提供新的线索。」
新闻
体育, 职业
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体育学院携手加强精英运动员双轨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和香港体育学院(体院)今天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支持香港精英运动员在训练与学业之间的双轨发展。 透过是次合作备忘录,体院可推荐全职精英运动员入读科大的本科生课程。大学将按个别情况提供灵活的学业安排措施,包括调节学分要求、考试时间及课堂出席率要求等。科大亦会成立由教员及运动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跟进运动员的学习进度及其个人发展需要;为配合精英运动员的密集训练和比赛时间表,大学亦会考虑容许他们把所修读的本科课程年期延长最多一倍。 获推荐的运动员亦可受惠于科大近日推出的「杰出运动员入学及奖学金计划(SAAS)」,这个全新入学计划旨在协助学生运动员于追寻梦想的同时,亦能在科大接受优质教育。成功申请之学生,除可享受以上提及的灵活学业安排措施,更可获每年最多港币42,100元的助学金及55,000元生活津贴。此外,科大亦会为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比赛开支提供资助,另设有预防和治疗受伤的训练和运动辅导服务。 备忘录由科大署理首席副校长庞鼎全教授和体院院长李翠莎博士签署,并获科大副校长(大学拓展)林文怡教授、署理学务长周敬流教授,以及体院小区关系及市务总监李忠民先生见证。 李翠莎博士表示:「体院十分重视运动员的全人发展及年青运动员的可持续成长,今天所签订的备忘录让运动员以更灵活的方式接受大学教育,让他们追逐运动梦想的同时,得以继续学业,成功落实双轨发展的概念。感谢科大认同体院推动运动员全人发展的愿景,并期望在未来与科大有更紧密的合作。」 庞鼎全教授称:「是次合作不仅促进年青运动员在体育和学习方面的双轨发展,亦有助提升科大社群的运动文化和多元性。多年来,科大一直支持学生运动员,认同他们的贡献,为他们提供奖学金及支持,大学期望今次合作能进一步加强我们对香港年青运动员的支持。」 周敬流教授亦指出:「科大和体院将紧密合作,致力协助精英运动员以最理想的方式平衡学习与训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