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5

新闻
创新, 健康, 科技
普及体能运动的穿戴式科技
由三名科大科技领导及创业课程硕士生组成的Sensable Dynamics(前称NGgear FitKick)团队击败15名实力强劲的对手,勇夺青年企业家发展局E挑战杯创业计划挑战赛 2015及香港科技园赞助的「香港科技园公司科技企业家奖」,成为双料冠军。 获奖产品Fit-Kick是一个配备感应器、专为年青人而设的穿戴式护踝,在何时何地均可提供快捷方便的体能和运动训练指引。随着科技应用成为年青人生活的一部份,体能应用程式、体能监测装置、收看运动示范短片及视像通话训练日益普及,但这些应用只提供一般运动的建议,并无包括个人化指引。
新闻稿
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国际, 教育
凯洛格 - 科大EMBA课程蝉联全球排名第二
凯洛格-科大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继续在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课程排名中高踞前列位置,再度获排行全球第二。自2005年至今,课程已连续十一年高踞该全球排名前三位。 凯洛格-科大EMBA课程由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科大商学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Kellogg)管理学院合办,课程今年已踏入第十七届。
新闻稿
教育, 大规模开放线上课堂, 教与学
科大举办Coursera第二届亚洲区域研讨会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 举办Coursera的第二届亚洲区域研讨会,约180名来自亚洲主要院校的代表于本月15至17日一连三日聚首科大,出席关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网上及混合教学法,以及高等教育界最新发展趋势的研讨会及工作坊。 研讨会由科大联同香港大学举办,汇聚Couresera在亚洲区伙伴机构的大学管理人员、教授、教学设计人员、项目经理、技术专家和课程人员。Coursera是全球最大的网上开放式教育平台。
新闻
大规模开放线上课堂, 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
收集大数据及数据挖掘技术为近年热门的研究领域,不少跨国企业,如英特尔(Intel)、谷歌(Google)及阿里巴巴等,每年均投放大量资源,挖掘和分析大数据,从而调整经营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主任、新明工程学教授杨强教授一直致力研究大数据及其实际应用。杨教授于2012年获华为邀请参与创办从事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研究的诺亚方舟实验室,其后于2013年返回科大继续埋首科研。他指出,应用和分析大数据有助不同机构作出更有效决策,在不同范畴,如教育、医疗、政策制定上都能有所应用,涉及范围十分广阔。
新闻稿
创业, 商业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先生 在「科大25周年青年企业家讲座系列」就中国创业之路分享真知灼见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于10月12日举办首个25周年青年企业家讲座,由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先生担任主讲嘉宾,科大师生踊跃参与,反应热烈。 沈先生以「中国创业之路」为主题,阐述推动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他认为科技突破及创新思维是推动中国企业发展及创业投资的两大元素,成功之道就在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及产品。 沈先生说:「想成为创业家,必要带来突破。突破并不一定是技术层面,亦可以是商业模式上的突破,而不只是模仿或复制。」沈先生强调创业家需要创新思维,他表示:「竞争对手总会尝试抄袭你,甚至超越你,所以你要不断力求创新。」
新闻稿
教育, 工程
香港科技大学与滑铁卢大学合办工学博士双学位课程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滑铁卢大学推出工学博士双学位课程,让获选的学生可同时获得两所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滑铁卢大学是加拿大的优秀学府,在科技创新范畴尤为出色。 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与滑铁卢大学校长Feridun Hamdullahpur教授于10月7日在滑铁卢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意开办工学博士双学位课程。这项合作将于明年展开,两所分别领先亚洲及北美洲的大学将建立强大的学术联系。 Hamdullahpur教授表示:「这项合作结合两校的创新思维去培育年轻学者,为来自两校顶尖工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建立基础,推动学术及研究合作,我们对此感到骄傲。」
新闻稿
校园生活, 学生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举行水上活动中心一期动土仪式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 刚举行水上活动中心一期工程的动土仪式。中心将成为校园新地标,不但为科大师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水上活动场地,更充实同学的校园生活,并促进大学与水上运动团体的合作。 科大依山傍海,景色优美,为善用地利优势,校长陈繁昌教授倡议兴建水上活动中心,并成立专责小组推进计划发展。中心一期设有船棚,存放各类型船只及设备,并提供水上活动训练基地。
新闻稿
商业, 学生发展, 金融科技
科大与金融发展局举办论坛 探讨金融服务业就业机遇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科大商学院)及金融发展局(金发局)于十月五日联合主办论坛,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金融服务业各种就业机会。 论坛的主题为「投身金融服务业」,是金发局「业界人士讲座系列」的第五项活动,旨在为年轻毕业生和大专学生提供指导,让他们为投身金融业作好准备。论坛约有一百名学生出席,与金融专才共同探讨金融服务业的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