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8

新闻
科大与广州市政府及广州大学共同筹建港科大(广州)
香港科技大学今天正式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和广州大学签署协议,合作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港科大(广州))。是次合作标志着科大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港科大(广州)将有助推动科大于教育、科研、商业管理和知识转移方面的前沿发展,并为香港以至整个大湾区的创新科技增添动力。
港科大(广州)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庆盛现代高端服务区,邻近高铁站,占地1.13平方公里。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先生、科大校长史维教授及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教授于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先生、科大校董会主席廖长城先生、广东省副省长黄宁生先生、香港中联办教育科技部部长李鲁教授、国务院港澳办交流司巡视员黄光先生、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李海先生、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博士,以及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屈哨兵教授等见证下签订协议。广州市政府同意提供新校所有建设费用,并将参照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对本地院校的资助模式,承担新校未来基本营运经费;科大则负责新校的教学质量与相关政策,并将引入科大的管理模式与教研文化,确保新校与科大具同等质量和水平,以及其基础设施规划和设计均能符合国际标准。
科大校董会主席廖长城先生感谢广州市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对今次计划的鼎力支持。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是关键。作为一所国际研究型大学,科大期望能将多年来累积的办学经验和理念,带到广州,与科大位于南沙的霍英东研究院及深圳研究院,共同为大湾区培育具创新能力的国际化高端人才。我们亦期望今次合作能有助加强本地知识转移,弥补本港高科技制造产业的不足,促进科技与商业协作,为香港开展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科大校长史维教授称: 「港科大、广州市政府和广州大学有着共同办学热忱,希望将港科大(广州)打造成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以国际先进大学的模式办学,依法享有高度学术自由。新校定位为与科大具同等质量和水平的高等教育机构。学术院系架构不与科大重迭,而是互补优势。新校位处广州市最新规划的高端科技园,科大生的科研成果及创新意念不但可透过当地完善的高科技产业链进行转移,两校学生更可共享实验室及科研设施,彼此交流,这对促进大湾区和香港科研的发展将带来莫大的裨益。」

新闻
科大三杰出学者获颁2018年度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奖」及「前瞻科研大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 科研人员今年于裘槎基金会颁发的七个大奖中勇夺其中三个﹕包括生命科学部温子龙教授的「优秀科研者奖」;以及生命科学部助理教授阮俊英与物理系及化学系助理教授潘鼎的「前瞻科研大奖」。颁奖礼主礼嘉宾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先生。
温教授是著名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家,于造血发育领域方面有杰出的贡献,曾揭示包括造血干细胞等多种血液细胞的发育与调控机制。他的研究团队率先利用斑马鱼这一简单的生物学模型,过去二十年来于造血发育领域解开了不少疑团,包括研究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及小胶质细胞(一种驻留在大脑内的巨噬细胞)的来源、发育调控以及在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研究成果对了解与血液细胞相关疾病背后的细胞与分子运作具有重大启示,并为治疗白血病及神经退化症等疾病提供了新的线索。下一步,温教授将利用裘槎基金会的资助,进一步研究调控造血干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探索非造血干细胞如何于内皮造血与前期T淋巴细胞的功能。

新闻
裘槎基金会颁授科研奖给七位杰出学者 (代裘槎基金会发稿)
裘槎基金会今日(2018年12月7日)举行颁奖典礼,颁授「裘槎前瞻科研大奖」及「裘槎优秀科研者奖」/「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给来自香港四所大学的七位优秀学者,以表扬他们卓越的科研成就。四所大学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香港大学(港大)及香港城市大学(城大)。颁奖典礼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先生主礼。
得奖学者其中三位获颁「裘槎前瞻科研大奖」,三位获得「裘槎优秀科研者奖」及一位获「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七位获奖学者名单如下:
「裘槎前瞻科研大奖2018」
黎冠峰博士(中大)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助理教授
阮俊英博士(科大)
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助理教授
潘鼎博士(科大)
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及化学系助理教授
「裘槎优秀科研者奖2019」

新闻
科大与基督教灵实协会展开研究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基督教灵实协会(灵实)于今日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发展新科技以提高长者及护理人员的生活质素。
是次合作是通过结合科大的科研实力与灵实在长者护理及服务的丰富经验,研制并应用「乐龄科技」,以应对人口老化所带来的挑战。这次合作亦会协助解决本地乐龄科技界别发展所面对的主要困难,加强大学、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完善乐龄科技产品相关测试平台[1],促进香港创科发展。
在今次的合作中,科大将会特别为灵实服务的用户设计方案及产品,改善长者及护老者的生活质素;而灵实亦为科大提供新技术测试平台。双方现就七个项目进行商讨,包括针对中国人口阿尔兹海默症遗传风险因子的研究用于发展有效诊疗策略;基于3D实时脸部识别技术检测心理及生理疾病;陪伴长者并实时监测其情绪状况及压力水平的「虚拟治疗师」;园境空间对长者心理质素影响的量化研究;用于净水杀菌及防止疾病传播的小型脉冲电场杀菌装置;自动化装置用以优化灵实日常运作,包括送膳服务系统;以及用于后勤系统的自动导航轮椅及车辆。

新闻
科大工学院计划将「体验式学习」 课程 订为工程学生必修科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今天(2018年12月4日)宣布,计划在未来两至三年内将「体验式学习」课程订为必修科,日后每年入读工学院的800位本科一年级学生,均需修读「体验式学习」课程,动手制作工程作品,学习跨学科的工程知识,贴近现实需要。
工学院院长郑光廷教授说︰「现时市场上日益需要的人才,并不是只懂一个范畴的工程师,而是拥有不同工程学科知识的工程师。我们希望透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用自己一双手设计一些创新发明,汲取跨学科的知识,建立解决难题的能力,成为贴近社会需要的人才。即使学生在毕业后长期投身社会不同岗位,也能适应和继续创新。」
科大工学院正式引入「体验式学习」课程已六年。现时,每年约有180位本科一年级学生报读「首年基础工程设计课程」;另外约有130位本科生在不同教授的指导下,参加本地及海外的工程设计比赛。他们均需亲手设计和制作工程作品,例如飞船、小型智能车和水底机械人等。工学院计划在两、三年内将「体验式学习」课程订为必修科,日后每年入读工学院的800位一年级学生,必需修读「体验式学习」课程,从而学习跨学科的工程知识,获取实战经验。
为配合「体验式学习」,工学院特别为学生提供了每天24小时开放的「学生主导体验式学习实验室」。该实验室可随时组装变身成为设计、制造样板或作仿真展示等用途的工作室,并设有激光切割机、高效3D扫描系统和动态捕捉系统等设备。实验室由担当「学生技术顾问」的高年级工程学生全权管理。此外,工学院亦刚刚开设全新的「Dream Team Open Lab」,让更多学生能制作自己的工程作品,参加比赛。
工学院院长郑光廷教授补充︰「由学生主导、让他们动手创造及制作工程作品是全球工程教育的趋势。科大是一所年轻的大学,我们在教学方面勇于创新。工学院于本科生教育中的『体验式学习』投放大量资源和人才,继续确立科大工学院在工程教育创新的领导地位。」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基因突变机制 为致命脑癌患者带来新治疗线索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北京天坛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一种罕见的致命脑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sGBM)」的突变机制,了解到该癌肿瘤是如何由严重性较低的肿瘤演变成致命的sGBM。这项突破性的发现为对化疗无效的脑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于医院管理局每年录得的200宗恶性脑肿瘤新症当中,约四分一为「低级别神经胶质瘤(LGG)肿瘤」。这些生长于脊柱或大脑神经细胞附近的异变细胞,最终会演化成今日所知、恶性脑肿瘤中最「毒」的sGBM。虽然sGBM可经手术切除或透过口服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MZ)治疗,但绝大部分都会再出现突变,使患者病情复发,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一百。由LGG肿瘤演变成sGBM肿瘤的基因特征和进化机制一直未明。
如今,由科大生命科学部兼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王吉光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MET基因中 METex14这一节,乃引致上述肿瘤进化过程的一大「罪魁祸首」。团队以特别设计的运算模型,分析并整合188个sGBM病人的基因组数据,当中包括由中国内地及南韩病人收集得来的新样本,发现约14%的患者样本于MET这个基因出现了突变。
科大的合作伙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兼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及其团队,参考这个发现后,识别出一种名为PLB-1001的药物分子,这个分子能渗透大脑用作防御的「血脑屏障」(即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分离血液循环和细胞外液的生理结构)而直达脑内肿瘤。PLB-1001能标靶sGBM肿瘤,并追击肿瘤进一步的突变,成效显著。

新闻
科大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首办高层次对话 探讨创新科技与亚洲青年在人道工作的角色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今天首次举行公开领袖对谈,探讨科技为人道领域带来的机遇及挑战,以及亚洲青年在当中扮演的角色。今次乃ICRC主席彼得·毛雷尔先生首度于香港进行公开演说。他与科大校长史维教授就「人道外交新视野﹕新兴科技及亚洲青年的影响力」展开对谈,议题包括自动化武器的出现、新科技对人道工作的影响,以及亚洲青年如何随着亚洲崛起,对国际人道工作产生更大影响力。因研究国际关系而闻名中外的学者沈旭晖博士其后亦加入讨论,由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蔡欣怡教授担任研讨会主持。为深化大学成员及公众对国际人道工作的认识,科大亦自昨天起举办为期三日的展览,展出ICRC因应艰苦苛刻的环境而设计或应用的创新设备,例如可在阿富汗及南苏丹等环境相对恶劣的国家使用的新款义肢。这款义肢不但容易修复,亦方便配戴的人士进行各项包括宗教仪式及祷告等活动。此外,活动亦展示了一个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及高效能的太阳能照明灯。它除了可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提供照明,更可为手机充电,让战地居民身处险境时有电话应用。ICRC为训练员工而设的虚拟现实装置亦为展品之一。参加者戴上装置,可感受到在地球另一端人民的生活惨况,包括在枪林弹雨下过马路,或在人满为患的监仓生活等情景。展览让科大生反思在设计一件产品或技术时,所需考虑的实际因素,以及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可如何协助推展人道工作。获选中的学生大使,亦会在是次活动中协助介绍有关展品,以及现今人道灾难的严重性与影响层面。毛雷尔先生表示﹕「我们的世界正面对重大的人道挑战,超过一亿二千万人现正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道援助。要减轻人道危机所带来的伤害及为人们提供保护,需要各个界别共同的努力,所以ICRC一直鼓励新伙伴加入。科大是一所卓越年轻的大学,拥有强大的校友网络,我们相信科大能为现今社会所面对的迫切议题作出贡献。」科大校长史维教授表示十分荣幸邀得毛雷尔先生作为其中一位主讲嘉宾,他说﹕「毛雷尔先生的演讲让我们对现今的人道状况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虽然现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及机械人是推动增长的新动力,但我们亦需要了解其所带来的危机及道德问题。我希望是次对话可让科大成员以一个新角度认识创新科技,思考如何为人道危机提供解决方案。」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新任校长就职典礼 暨第二十六届学位颁授典礼 颁授荣誉博士予三位杰出学者及社会领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天(11月16日)举行第四任校长史维教授就职典礼暨第二十六届学位颁授典礼,并向三位杰出学者及社会领袖颁授荣誉博士,表扬他们的重大成就及其对社会的贡献。他们分别是(按英文姓氏顺序排列):
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兼执行董事郑家纯博士-工商管理荣誉博士
史丹福大学刘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工商管理荣誉博士
科大校董会前任副主席兼署理主席唐裕年先生-文学荣誉博士
为纪念创校校董会主席钟士元博士逝世,现任大学校董会主席廖长城先生在毕业礼上,带领一众毕业生及嘉宾默哀,为钟博士对科大所作的重大贡献表示敬意。
廖先生说:「作为科大创校的灵魂人物之一,钟博士为大学订立了明确的理念。科大的使命在于培育科技人才,以推动香港以至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为大学发展初期,以至后来的茁壮成长打下了重要基石。就让我们谨记科大的使命,我相信,今天正式成为大学第四任校长的史维教授,将一如既往地领导大学,继往开来,带领我们再创高峰。」
在今年9月1日履新的史维教授,于其就职典职上,正式获校董会主席廖长城先生加冕成为新任校长。史教授在他就职演说中承诺,他会竭尽所能,延续科大协助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使命。他在演说中分享科大将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到广州分校的发展计划,以及将科大校园化身成生活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智慧校园计划。
于学位颁授典礼中,史教授则祝贺毕业生,寄语他们要随心而行,并在踏入人生新阶段的同时,不忘抱着一颗解决世界问题的决心。史教授表示:「现今世代,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深邃,它在提升我们生活质素的同时,亦导致贫富悬殊、窒碍地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流动性等问题,我们绝不能接受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更不应坐视不理,我期待你们改变现状。无论你们将来担当甚么岗位,我相信,你们定能为这些挑战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