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闻
科大研究团队研发全球首个全光学多层神经网络 有助研发新一代人工智能硬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可用作深度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全光学神经网络,不但能让人工智能在处理较复杂的问题上﹕例如辨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或风险评估等范畴,进一步追近人类,更可在能耗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以光速进行运算。一直以来,光学网络操作仅限于线性*运算,但只靠线性运算并不能让神经网络模拟人类大脑运作而达至「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人工智能要掌握深度学习,需具有「非线性启动函数」(non-linear activation functions) 的多层神经网络。然而,在现存的光电混合神经网络中,模拟人类大脑响应方式的「非线性启动函数」乃透过电来实现,这限制了光学网络的指令周期及能力。现在,由科大物理学系教授杜胜望及助理教授刘军伟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实现了首个全光学多层神经网络,为构建大规模的光学神经网络推进一步。为突破限制,研究团队利用冷原子介质内只需极低激光功率便能运作的「电磁波引发透明效应」(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EIT),来实现非线性启用函式,并制作了一个双层全光学的神经网络。为测试成效,团队利用这个网络,对凝聚态物理学易辛模型(Ising model)中的有序相和无序相进行分类,发现与高性能电脑神经网络运算的结果一样准确。杜教授表示﹕「虽然我们现在的成果只是一个概念验证(proof-of-principle)的测试,但它表明新一代的光学人工智能—即在低能耗的情况下进行快速运算,是有可能的。」刘教授补充谓:「未来,我们希望扩大此技术的规模,构建一个更大型、更复杂的全光学神经网络,以作图像识别等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近日刊登于权威期刊《Optica》,并获美国光学学会撰写新闻稿介绍。

新闻
科大与微众银行携手成立首个粤港合作银行业联合实验室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微众银行(微众)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微众银行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利用各自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研发和转化的优势,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以及金融监管科技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探索前沿技术,培养科研人才。是次合作亦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微众为内地首个互联网银行。是次合作不仅是微众首个与本港大学共同开展的科研项目,亦标志着首个粤港两地联合成立的银行业实验室。根据协议,双方未来将设立科学委员会,集中在机器学习、区块链、智能运维、数据挖掘等范畴,拣选具科研价值并符合双方旨趣的项目,展开深度研究。科大副校长叶玉如教授、微众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先生签署合作协议,科大校长史维教授、首席副校长倪明选教授、微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敏先生、微众行长李南青先生、科大工学院院长兼联合实验室主任郑光廷教授、微众首席人工智能官暨科大计算机及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杨强共同出席仪式。微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敏表示很荣幸成为科大的合作伙伴:「我们启动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是双方合作的一个新里程碑。希望联合实验室以开放、开源和协作的精神,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立足湾区、放眼世界。携手各类合作伙伴在金融科技的底层演算法和技术研究方面做出更多成果,同时大力推动应用场景落地和创新业务模式,着力解决微小企业和普罗大众在生活和发展中的痛点问题。」科大校长史维教授对达成本次合作感到欣喜。他表示:「在这个颠覆性的创新时代,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和商业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作为一个发达且世界领先的城市,香港是一个理想的合作平台。科大与微众银行自去年起已开始在舆论风险控制、反洗钱等领域展开合作,提升银行的风控能力和业务水平。今次我们进一步深化合作,希望透过科大的科研能力以及微众在内地银行业务的创新应用经验,开拓新一代银行业技术,并将之转化成对社会具影响力的新产品。」

新闻
科大推出全港首个海洋科学与技术本科课程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海洋科学系将于今年九月推出香港首个海洋科学与技术本科学士课程,以培育年轻一代、具有实际经验的海洋环境研究、保育和管理人才。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了越来越多的海洋探索和研究项目,不仅希望寻找新资源,更希望在科学研究上寻求新的突破。过去数十年中,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而探索新资源的任务变得益发重要。为了培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人才,科大即将推出新的本科课程「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科技),锐意培育学生在环境范畴的技能和特质,使他们能在这个对人才需求若渴的领域发挥才干,成为教育家、海洋科学家、技术人才或其他专业人士。凭借跨学科的教授团队以及强大的海洋研究背景,科大具备了成立一个综合而全面化的海洋科技课程的实力。有关课程不仅涵盖海洋科技的基础知识、渔业和保育等方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亦涵盖了多个技术层面如数据挖掘技术和管理、海洋动力模型的构建及可视化、污染追踪技术,以及可应用到不同工业范畴的海洋活性化合物的挖掘技术等。课程非常重视同学的实践经验,将会与内地、台湾、日本及世界其它地区顶尖的海洋研究机构和在海洋产业拥有显著地位的地区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总整课程(capstone projects)、实习和海外交流机会。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推展「可持续发展智慧校园」计划 培育可持续创新文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天推出「可持续发展智慧校园」计划(计划),把校园化身成实验室,透过实践创新意念,推展学习,鼓励以智能方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大学将于未来三年投入港币5000万元,挑选由科大教职员、学生或校友开发并于校园内应用的项目。这些项目须包含可持续发展、智能及跨学科等元素。透过结合科大的卓越研究与创新学习模式,大学期望计划能成为本港社会的创新灵感来源,为香港成为世界级可持续发展之智慧城市作出贡献。科大校长史维教授表示:「大学是社会的缩影。科大一直致力糅合商业管理、政策,以及科学与技术,以发展成为更具智慧和可持续的校园,并希望籍此协助我们的社会走向更环保、更宜居及以人为本的未来。科大希望透过此计划,为崭新意念与方案提供一个试点,这些方案未必是尖端科技,也无须于首次尝试中成功。但透过将校园变成活生生的实验室,我们希望能灌输一种从失败中学习和自发改变的文化,并将这种文化扩展至整个社会。」计划首轮九个项目已被选出,当中包括运用面部识别技术提升图书馆用户体验、通过视觉艺术装置促进正向及健康行为,以及利用实时人流监测的大数据平台以加强更有效地作出多方面的规划等。于过去一周,九个团队在吴家玮学术廊举办展览,分享项目细节并听取意见。科大极智慧城市中心及科大可持续发展部将负责共同推展项目的落实。第二轮计划现正接受申请,截止日期为至3月22日。
2018

新闻
科大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首办高层次对话 探讨创新科技与亚洲青年在人道工作的角色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今天首次举行公开领袖对谈,探讨科技为人道领域带来的机遇及挑战,以及亚洲青年在当中扮演的角色。今次乃ICRC主席彼得·毛雷尔先生首度于香港进行公开演说。他与科大校长史维教授就「人道外交新视野﹕新兴科技及亚洲青年的影响力」展开对谈,议题包括自动化武器的出现、新科技对人道工作的影响,以及亚洲青年如何随着亚洲崛起,对国际人道工作产生更大影响力。因研究国际关系而闻名中外的学者沈旭晖博士其后亦加入讨论,由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蔡欣怡教授担任研讨会主持。为深化大学成员及公众对国际人道工作的认识,科大亦自昨天起举办为期三日的展览,展出ICRC因应艰苦苛刻的环境而设计或应用的创新设备,例如可在阿富汗及南苏丹等环境相对恶劣的国家使用的新款义肢。这款义肢不但容易修复,亦方便配戴的人士进行各项包括宗教仪式及祷告等活动。此外,活动亦展示了一个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及高效能的太阳能照明灯。它除了可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提供照明,更可为手机充电,让战地居民身处险境时有电话应用。ICRC为训练员工而设的虚拟现实装置亦为展品之一。参加者戴上装置,可感受到在地球另一端人民的生活惨况,包括在枪林弹雨下过马路,或在人满为患的监仓生活等情景。展览让科大生反思在设计一件产品或技术时,所需考虑的实际因素,以及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可如何协助推展人道工作。获选中的学生大使,亦会在是次活动中协助介绍有关展品,以及现今人道灾难的严重性与影响层面。毛雷尔先生表示﹕「我们的世界正面对重大的人道挑战,超过一亿二千万人现正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道援助。要减轻人道危机所带来的伤害及为人们提供保护,需要各个界别共同的努力,所以ICRC一直鼓励新伙伴加入。科大是一所卓越年轻的大学,拥有强大的校友网络,我们相信科大能为现今社会所面对的迫切议题作出贡献。」科大校长史维教授表示十分荣幸邀得毛雷尔先生作为其中一位主讲嘉宾,他说﹕「毛雷尔先生的演讲让我们对现今的人道状况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虽然现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及机械人是推动增长的新动力,但我们亦需要了解其所带来的危机及道德问题。我希望是次对话可让科大成员以一个新角度认识创新科技,思考如何为人道危机提供解决方案。」

新闻
科大推出全港首个以技术为本的本科生大数据课程
在今日数据满泻的年代,各行各业对「大数据」的人才需求若渴。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理学院和工学院于本学年推出「数据科学与技术理学士」本科生课程,为本港首个以工程技术为本的本科生大数据课程,旨在培养数据分析与技术应用能力并重的「实战型」跨学科人才,以切合未来社会需要。现时本港有关数据科学的本科课程大多侧重商业方面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例如怎样利用数据制定商业及管理策略,却较少兼顾工程技术应用方面,如编写程序、机械学习和数据理论等范畴。本课程以工程技术为基础,旨在装备学生如何从庞大数据数据当中,透过各种数学模型以及崭新的工具技术,解读从不同来源中获得的数据。透过本课程训练,大学期望学生能熟悉数据分析、程序技巧和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为他们将来的事业奠下稳固基础。此课程刚于本学年九月份录取了第一批学生。有意修读此课程的同学,须先成功报读科大理学院或工学院,并于大学首年修毕指定的学科,才可向其隶属学院申请将「数据科学与技术理学士课程」列为主修科目。如获取录,学生可于二年级起开始修读,期间需合共修读不少于112个学分。课程每年提供约40个学额。数据科学与技术课程副总监兼计算器工程课程副总监吴兆鸿教授表示:「数据科学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范围愈趋广泛,社会对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工程师的需求骤增。根据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人力资源发展工作小组于2017年7月发表的报告,不论在公营或私营机构中,数据科学及分析范畴的人力短缺问题最为严重,单计中国,2015年时所欠缺的大数据人才便高达150万人。此课程正正可为现今急速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培训相关人才。」理学院副院长梁承裕教授亦指出:「此课程的升学及就业出路多而广,在金融科技上,数据科学可应用于区块链和比特货币挖矿等;网上零售业则可透过分析客户数据,设计更个性化的宣传策略;连医疗上也可以大数据来协助找寻最有可能的治疗方法。大学将支持和鼓励本课程学生到不同机构实习,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装备自己。」

新闻
科大研究人员开发香港首个创新融合定位技术 塑造智慧城市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人员最近开发了一项突破性融合技术,能显著提高室内定位的准确度,实现以位置为本的新型智能定位应用软件,如室内导航、根据位置的个人化推荐系统、人群分析及人流管理等。由计算器科学及工程学系陈双幸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的技术,是全港首个于移动平台上将Wi-Fi和其他讯号融合的位置传感软件,该技术结合Wi-Fi、地磁场、蓝牙、视像及加速计的讯号以进行个人定位,在一般环境下,融合定位技术较传统技术的表现准确三倍,误差少于2.5米。有关技术目前已在尖沙咀海港城商场投入应用 ;团队亦于不同医院及商场(与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研究及开发部、电讯盈科企业方案有限公司和领展等合作)进行商业试验。本身亦为科大创业中心主任的陈教授表示:「目前定位技术通常只从单一源头获取讯号,由于各种讯号均有其局限性,定位技术的准确度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应用层面亦较偏狭。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的技术将不同的讯号融合,结合它们的优势,大大提升准确度,让崭新的定位服务得以出现,推动香港发展成为智慧城市。」此技术亦可与政府早前公布「香港智能城巿蓝图[1]」中的多功能智能灯柱试验计划产生协同效应。蓝图计划自2019年起,于街道安装多功能智能灯柱,方便收集实时城市数据,以加强城市管理及其他公众服务。若结合这项融合技术应用,智能灯柱不仅可为游客及公众提供实时的定位服务,还可预防某些人士甚或宠物走失,又或协助寻找失踪人口等,缔造巨大社会价值。
2016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主办香港首个亚洲物理奥林匹克
适逢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创校25周年,科大主办亚洲区物理学学界年度盛事──第十七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Asian Physics Olympiad, APhO),这是首次由香港主办的亚洲物理奥林匹克,亦是历届最大规模。亚洲物理奥林匹克是为亚洲高中学生而设的年度国际物理学比赛,以国际物理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 IPhO)为蓝本,旨在推展青少年的物理学教育,加强亚洲区物理学家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培育和启发在物理学方面具优秀潜质的青少年。在今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每个亚洲国家或地区可派出一队由8位中学生组成的參赛队伍,接受物理学难题的挑战;而香港今年是主办城市,可派出两队中学生参赛。今届的试题由科大的学者拟订,参赛者会分别参加理论及实验考试。科大致力培育科技人才,历年来曾多次应香港资优教育学苑委托,为代表香港参加亚洲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的中学生举办一系列的物理培训课程,至今培育了共73名亚洲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的金、银及铜牌得主。今年约有200名来自26个亚洲国家或地区的中学生参赛,是自2000年首届于印尼举行的比赛以来规模最大。今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获得创新科技署及田家炳基金会等机构慷慨资助。第十七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于今天举行开幕仪式,主礼嘉宾包括亚洲物理奥林匹克2016赞助人罗范椒芬女士、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署长蔡淑娴女士、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副秘书长陈嘉琪博士、科大校长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2016荣誉主席陈繁昌教授、亚洲物理奥林匹克会长郭龙泉教授、香港资优教育学苑院长吴大琪教授、香港物理学会会长张瑞勤教授,以及港科院院长徐立之教授。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表示:「科大有机会举办香港首次亚洲物理奥林匹克,并欢迎一群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优秀年青人来到科大,我们感到十分欣喜。科大一直致力推动基础科学的研究及教学,此项盛事是科大创校25周年庆祝活动的重点之一,更是别具意义。我希望比赛能加深区内中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同时展示香港作为亚洲科技枢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