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科大伙拍毕马威及格里菲斯大学 推出亚洲首个金融罪行与法证会计硕士专修课程
新闻
合伙, 教育, 企业管理
科大伙拍毕马威及格里菲斯大学推出亚洲首个金融罪行与法证会计硕士专修课程
为满足全球金融业对在金融罪行和法证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毕马威(KPMG)及澳洲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携手合作,于科大会计学理学硕士(MSAC)课程推出「金融罪行与法证会计专修」,为亚洲首个聚焦此关键领域的专修课程。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数据,金融罪行及洗黑钱活动每年为企业、政府及个人造成的损失高达1.45万亿美元。科大会计学硕士新设「金融罪行与法证会计专修」,将提升香港在预防及打击金融罪行方面的人力资本,为构建更安全的金融体系作出贡献。 透过三方签署合作备忘录,此专修将成为亚洲首个于会计硕士课程中,专注于金融罪行与法证会计的学术专项。课程将新设五门全新专业选修科目。 是次合作汇聚三方在会计教育及会计专业的独特优势,由科大设计选修科目的课程框架、格里菲斯大学则结合在金融罪行调查与合规方面的专长开发教材、而毕马威的资深专业人员则担任讲师,通过融合理论与实务,协助学生掌握业界所需的实战技能。学生须修毕所有五门新选修,才可获得此专修资格。 新专修将于2025年秋季学期开放予所有会计学硕士生报读,旨在培养学员的专业技能,为投身金融罪行调查、法证会计、打击洗黑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等领域作好准备,同时培育业界专才,以推动金融界更健全、更符合道德规范的发展。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许佳龙教授表示:「业界对金融罪行防治专才需求殷切,创新的会计专修正好填补此关键人力资源缺口。这项策略性合作,汇聚顶尖会计教育及行业专才,将有助培育新一代专业人才,助力香港及全球金融业应对迅速转变的挑战。」
迈向零碳:科大公布减碳蓝图 创本地大学先河
新闻
可持续性, 可持续智慧校园,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建筑发展
迈向零碳:科大公布减碳蓝图 创本地大学先河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宣布推出《净零排放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此为香港高等教育界中,首份采用多管齐下策略的综合行动纲领,旨在推动于2045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愿景。科大将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带来的发电收益,共投放3,000万港元资金,进一步推动减碳研究,并于校园应用各项创新减碳方案。 经过广泛咨询后,科大订立进取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包括在2035年减少50%温室气体排放,并于2045年实现全面净零排放1 。事实上,科大自2014年推出首份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以来,已成功减少34%的温室气体排放,为是次推出的《行动计划》奠下成功的基础。 科大《行动计划》最重要一环,乃推出《净零建筑标准》,为所有新建和翻新建筑订立严格设计和运营指引,相关规定更超越香港最高的绿色建筑认证要求。其中,预计于2025年落成的李家诚创科大楼将成为本港隐含碳最低的建筑之一,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低于500公斤,较香港绿色建筑议会的非住宅建筑基准低30%。2 此外,科大承诺在未来八年投放3,000万港元,以「生活实验室」模式,于校园内应用崭新减碳意念与方案。这笔资金有部分来自大学参与「上网电价」计划所带来的收入,科大校园设有2.5兆瓦太阳能光伏系统,为本港大専院校最大规模的同类型发电系统。 科大副校长(行政)谭嘉因教授表示:「面对气候变化议题,各大学均需展现其领袖风范,为此重要议题贡献力量。科大的《净零排放行动计划》涵盖大学运作的不同层面,正正彰显了科大上下一心,致力以创新思维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期望,透过订立更具挑战性的减碳计划,不仅体现科大对推动创新落地方案的决心,还可激发合作伙伴、业界及政府对此议题作出更深入的讨论,携手应对此一挑战。」
科大率先試用首個港產AI大模型HKGAI V1
新闻
教与学, 研究, 研究及科技, 人工智能
科大率先试用首个港产AI大模型HKGAI V1 推动教育创新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师生由即日起,可率先免费试用由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开发、本港首个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HKGAI V1。该模型早前已率先获多个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试用,是次进一步开放予科大师生,使科大成为全港首家试用此模型的学府,标志着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释放教学无限潜能,有利推动更多创新意念、研究协作及负责任的AI应用实践。 HKGAI V1是香港首个基于DeepSeek模型进行全参数微调的本地生成式AI模型,由科大牵头的跨校合作研究中心HKGAI开发,并获香港特区政府「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资助。 HKGAI V1支援粤语、普通话及英语,并特别为香港文化及语言环境度身订造,不仅能媲美国际顶尖语言模型,更在本地化的应用场景中表现卓越,兼具安全性与语境适切性。 在科大试行期间,HKGAI V1聊天机械人将有助提升教学体验,例如:可促进更多课堂讨论;借助了解推理过程增强逻辑思维;或成为人类的协作工具等。随着HKGAI V1逐步开放及普及,将可大大扩阔教学中的AI应用,使AI 不但是人类的好帮手,亦可担当逻辑推演的助手,以至进行反思及整合分析等工作,让师生在课堂内外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学习支援。此外,科大教育创新中心更会为教职员提供培训,加强他们对此崭新AI工具的理解,鼓励师生善用资源,开拓更多创新教学法,迎接 AI世代。 科大首席副校长兼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兴起,不仅大大提升了创新教学的成果及学习效能,还有利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环境,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是次科大引入HKGAI V1这个港产AI大模型,能为师生提供更贴合香港文化的全新教学资源,有助他们进一步探索创新教法,并开拓相关领域的研究。」 
新闻
一览AI巨作:科大主办首届全AI制作电影节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举办大中华区首个完全利用AI技术创作的100%「AI电影节」,比赛反应热烈,吸引全球逾8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不少更来自知名获奖导演、艾美奖提名编剧和业界翘楚与新进的手笔。35部入围影片将于本周六(4月19日)在科大校园放映,届时科大将公布最佳影片、最佳叙事及前沿奖三个奖项得主。 作为大中华区内首个同类型比赛,科大「AI电影节」(AIFF) 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界别备受关注,瞩目程度不输釜山国际电影节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AI单元。是次活动的专业评审团队云集多名电影界重量级人物,包括以《魔戒》系列闻名、五次荣获奥斯卡奖的Richard TAYLOR先生;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曹颋教授;以及SIGGRAPH Asia 2025电脑动画节主席张汉宁先生。此外,活动亦荣获亚洲数字艺术展、史丹福AI微电影节2025(Stanford AI ShortFest 2025), 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AI电影制作黑客松等伙伴的鼎力支持。 AI技术于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包括电影、视艺艺术及数码媒体等范畴愈见重要,不但可帮助提升质素、优化流程,更可激发创新意念。去年7月,科大成立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目的便是为了培育新一代的艺术科技人才,以把握创意产业新兴市场需求所带来的机遇。 除了推出全新课程、推动跨学科研究及举办如是次AIFF电影节等国际化活动,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还将于本周六放映活动前夕举办学术论坛,邀得一众著名嘉宾出席演讲。当中包括:凭电影《沙丘》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美国视觉效果艺术家Brian CONNOR、在本地电影界拥超过50年经验的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顾问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学布朗媒体创新研究所(Brown Institute for Media Innovation)所长Maneesh AGRAWALA教授。他们将和与会学生、教职员及业界专家,一同探讨和分享AI如何改变电影产业,以及其重塑电影的潜力。
Thumbnail
新闻
科大研发全球首台千瓦级弹卡绿色制冷装置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台千瓦级弹卡制冷装置,仅需15分钟,便能在31℃高温的室外环境下,将室内温度稳定在21至22℃的区间,并实现零温室气体排放,标志着弹卡固态制冷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上迈出关键一步。该研究成果已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为应对气候变化及推动制冷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加剧,空调制冷需求持续攀升,目前制冷用电已占全球总电力消耗的20%。一直以来,主流蒸气压缩制冷技术所用的制冷剂属于典型的温室气体,其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因此,世界各国均着手开发环保替代方案,其中,「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s)弹卡效应的固态制冷技术」凭借其零温室气体排放及高能效潜力,引起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此前的弹卡制冷装置,最大制冷功率只有约260瓦,远未达到商用空调所需的千瓦级要求。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孙庆平教授与姚舒怀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这一技术瓶颈源于两大核心问题:包括(1)制冷剂单位质量制冷功率(SCP)与系统总质量难以兼顾及(2)高频运行时传热效率不足。 为突破上述限制,研究团队提出「材料串联—流体并联」的多胞架构设计(图1a)。该架构将10个弹卡制冷单元沿受力方向串联,每个单元包含4根薄壁镍钛合金管,总质量仅为104.4克。镍钛管的表面积体积比达到7.51 mm-1,显著提升换热效率,与此同时,并联流体通道的设计将系统的压力差控制在1.5巴以下,确保高频稳定运行。 另一项重要技术创新是采用石墨烯纳米流体作为传热介质,代替传统蒸馏水。这种先进传热介质具有卓越导热性,实验显示,仅2克/升浓度的石墨烯纳米流体,便可将导热性能较蒸馏水提升50%(图1d);其纳米颗粒直径只有0.8微米,远小于流体通道的150-500微米宽度,避免了堵塞风险。X射线断层扫描(图2b)证实,镍钛管在950兆帕应力下仍能保持均匀压缩形变,未发生屈曲失效。 在3.5赫兹高频运行下,该装置实现了12.3 W/g的单位质量制冷功率,总制冷功率达1,284瓦(零温升条件下),充分展现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2024

新闻
科大率先推出公营大学首个官方弹性工作地点政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致力推行灵活及家庭友好政策,以建立包容及关爱雇员的工作环境。科大最近推出每周弹性遥距工作日和特别假期,旨在增强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并促进以雇员为本文化。自2019冠状病毒大流行以来,遥距工作逐渐普及化。科大认识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对现代工作环境的影响,遂率先就弹性工作地点正式制定政策,并成为第一所建立弹性工作政策的政府资助大学,作为吸引和挽留杰出人才策略中的一环。自今年十月起,科大员工可依据其工作性质,选择每周一天遥距工作。与此同时,为鼓励员工参与更多社区活动,科大亦提供每年四天的特别假期,让他们参与跟健康、多元、平等机会或社会服务相关的活动,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并增强团队凝聚力。教职员可自行组队或参与大学认可的义务工作。自2022年11月实施以来,已有逾170名员工透过特别假期,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包括探访长者、海滩清洁及惜食等。科大计划推出更多举措如植树和厨余回收等,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推动大学的净零排放计划。科大副校长(行政)谭嘉因教授表示:「人才乃大学兴盛的基石。科大矢志吸引和培育世界顶尖人才,而挽留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实施弹性遥距工作政策展现了科大构建包容与友善工作环境的决心。我们相信这将有助员工持续进步,为科大追求卓越与创新的精神做出贡献。大学亦期望政策能平衡同事们的工作与家庭岗位责任,最终实现提高生产力及留住顶尖人才的愿景。」科大人力资源处处长黄莺女士表示:「在香港科技大学,我们相信遥距办公是对员工的授权,可以培养信任和合作的文化。我们将员工的福祉放在首位,并创造以雇员为中心的环境。这项措施不仅能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还能推动生产力和创新,因为我们的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充分支持。」作为一所鼓励多元与创新的研究型大学,科大亦提供一系列旨在支持员工发展的家庭友善政策。例如,女教职员在怀孕及产后休学期间、以及刚为人父母的教员,可获豁免或减少其教学职务;亦会为教职员提供学术休假,让他们专注于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大学每年亦会举办嘉许礼及长期服务奖典礼,以肯定优秀教员在教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的杰出成就。  
新闻
跨学科, 艺术与创意, 人工智能
科大成立香港首个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 融合科技与人文培育创意产业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宣布成立香港首个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学部)。 作为一个促进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跨学科中心,新学部将推出媲美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媒体实验室等知名学府的研究生课程,致力培育能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活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等尖端技术的艺术科技人才。近年来,艺术科技逐渐成为全球文化领域的焦点,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新兴艺术创作、数码资产、人机互动、区块链和艺术交易等领域。 虽然很多本地的艺术课程都具有科技元素,但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推出的研究生课程将会是香港首个聚焦于人类与机器之间协同创作和创新的课程。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正与十多间全球、国内及本地知名的业界领袖及学术机构探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华为、索尼娱乐、腾讯、美国巴德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1。 这些合作将集中于课程发展、研究合作,以及为科大学生提供行业经验。 新学部预计于2025年9月迎接首批学生。学部计划将于2025-26新学年提供四个研究生课程,涵盖四大重点领域包括:机器创造力、机器辅助艺术实践、艺术管理、艺术与机器创造力批判性研究。 其中,两个授课式课程,包括文学硕士(MA)和艺术硕士(MFA),旨在担当艺术创造力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桥梁,培养下一代成为管理及创意实践方面的领导人才。 而另外两个研究式课程,包括哲学硕士 (MPhil) 和哲学博士 (PhD),将着重于艺术与机器创意领域的进阶研究与学术探索。 此外,新学部亦会为有意发掘自己创意潜能的本科生提供艺术与机器创意的核心课程,同时亦会为修读数码媒体及创意艺术延伸主修(Major +X)的本科生推出更多选修课程。
新闻
科大成立创新创业基金
科大司库兼校董会成员姚建华先生(中)、校董会成员施熙德女士(右四)及谭承荫先生(左四)、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右三)、科大协理副校长 (知识转移)金信哲博士(左二)及其他科大领导和嘉宾合影。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天宣布,投放5亿港元成立一个创新创业基金(Redbird Innovation Fund),并将吸纳市场投资伙伴,与科大共同创立价值达20亿港元的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科大初创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