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香港科大故事
研究, 教与学, 跨学科, 人文社科
无言之音:从认知科学「聆听」思维深处
大家日常与同事、朋友、家人甚或陌生人对话时,是否觉得难以看透对方心思?对认知科学家而言,即使对方自身也不为意的举动,也可以提供蛛丝马迹,用以解读其思想和行为——萧惠文教授正是研究这种「读心术」的科学家。她最近通过香港科技大学(科大)「30周年策略招聘计划」,加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萧教授对解读心理充满热诚,她解释道:「认知科学是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等专业范畴,让我们可从多角度去深入解读人们的思维。」  
新闻
大学盛事, 人文学科, 人文社科
科大积极推动学生艺术文化教育 邀多位知名书法家到校泼墨挥毫迎金龙
辰龙新春将至,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邀请近20位知名中国书法家,齐聚校园的逸夫演艺中心泼墨挥毫,与百多名科大师生一同提前贺新岁。是次「金龙迎春快闪活动」由科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创品牌「总台文创」与中国书法大厦联合举办,属香港篇的重要节目之一。

2020

新闻
艺术与创意, 人文学科, 人文社科
香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你知道长衫最初是男人穿的吗?廖迪生教授向你讲述旗袍的演变和正在消失的传统节日。
新闻
人文社科, 污染
COVID-19, City Lockdowns, and Ai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只供英文版本)
The rapid spread of COVID-19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To prevent the escalation of its transmission, China locked down one-third of its cities and strictly restricted personal mobility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2019

新闻
教与学, 人文社科, 社会科学
认识社会学的治疗价值
上过社会科学部谷志良教授的课,都知道在课室内关掉和收起一切电子产品是金科玉律 — 纵然使用手提或平板计算机抄录笔记,也在禁止之列。对此,谷教授有其独特见解:互联网虽然是教师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手提电子通讯产品可严重干扰课堂学习。学生最初或许对此心生抗拒,但却鲜有投诉。这是因为谷教授在堂上安排了大量意见调查、问答比赛、模拟、讨论等具互动性的学习活动,同样地引人入胜,让同学全情投入课堂。
新闻
艺术与创意, 人文社科, 教与学
创意思维:21世纪超级技能
纵观现今职场,不少雇主评核人才时仍以技能为重,性情、态度等「软技能」似乎成了次要。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蔡欣怡教授对此并不认同,反而深信创意才是未来最重要的工作技能。 蔡教授指出,全球高速走向自动化,今天的尖端科技和专利,数年内已可沦为明日黄花,但批判性思维、创意等软技能却刚好相反。在人工智能和先进机器学习技术广泛应用的年代,若人类仍只专注掌握容易被计算机取代的技能,可说极为不智。
新闻
人文学科, 人文社科, 电影
从镜头学习人文价值
非文科本科生经常抱怨被迫修读跟他们的主修范畴以及职业生涯毫无关系的人文学科。然而,人文学部副教授渡言并不认同这个想法。渡教授认为,科学家以及工程师也应该修读文科及人文学科,才能了解他们的发明能为社会和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渡教授希望更多学生能够透过她的课堂培养同理心、批判性和创意思维。 「人文学科是一种软实力。它对人类的影响有时甚至比科学发明更深远。」她以历史上的著名作家莎士比亚以及鲁迅为例子,后者为中国的文坛大师,因为坚信文字的力量远大于医学,故决定弃医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