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闻
细胞生物学
科大研究揭示短距离囊泡运输机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揭示囊泡在细胞内局部区域进行短距离运输的机制,为这个生物学家尚未充分认识的领域提供了新方向。 囊泡是一个小的细胞容器,可以执行多种生物功能,包括转运蛋白质、脂质、以及生物体生存所需的其他物质,并回收废料。 除了使用马达蛋白进行长距离运输外,细胞还有在特定区域进行短距离囊泡运输的需求。 然而,这种短距运输的确切机制仍待科学家进行研究。

2021

新闻
研究, 细胞生物学, 生命科学, 生物分子化学
科大及理大研究人员开发体外囊泡重组实验 为研究蛋白分泌转运途径的分子机制提供新见解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及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人员开发了体外囊泡重组实验,并通过结合该实验途径及定量质谱分析,发现了囊泡中受特定因子调控被装入囊泡的特定货物蛋白,和介导囊泡运输的新的调控蛋白。该研究成果及实验途径,为进一步揭示分泌途径相关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新工具。

2020

新闻
细胞生物学, 研究, 生物医学, 生命科学
科大研究团队破解重要的分子机制 为癌症药物开拓新方向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平面细胞极性(Planar cell polarity,下称PCP)中,控制核心蛋白传送的分子机制。平面细胞极性是人体内调节细胞生长及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有关研究将对开发癌症新药物提供有用线索。

2019

新闻
海洋科学, 细胞生物学
科大研究团队揭示新病毒特征 或有助对抗全球暖化和研制抗病毒药物
全球暖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让海洋中的含氧量在过去数十年间持续下降1 ,污染并破坏我们的生态系统。为了遏止这个趋势,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机制,有望提升一种环保水生细菌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为海洋生产更多氧气。 俨如陆地上的树木,蓝绿藻(又名蓝细菌)于海洋进行光合作用,为海洋生物提供氧氧,地球逾20%的二氧化碳都是经由它们所吸取。可是,全球每天有近半的蓝绿藻,因被捕食或受病毒感染而死亡,当中单是一种名为噬藻体的病毒,每日便杀死达全球总量五分之一的蓝绿藻。

2017

新闻
发现, 细胞生物学, 科技,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研发新型显微镜 可拍摄活细胞立体影像 开辟细胞生物学研究新时代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一支科研团队研发出新一代显微镜,不但能为活细胞拍出立体影像,并且所拍摄的画面质素亦更高,大大扩阔了细胞生物学可研究的范围及提升准确性。 虽然现存的共聚焦显微镜也可拍摄出立体生物细胞图像,但是由于其照射在细胞样本上的激光,较盛夏的阳光还要强100万倍,其强烈的曝光量往往破坏细胞的活力,并将之杀死,细胞生物学研究因而一直受到限制。 由科大杜胜望教授及雷明德教授团队所研发的新型线性贝塞尔光片(LBS)显微镜,其光毒性则仅有目前共聚焦显微镜的千分之一,从而大大延长了被观测细胞的寿命,让科学家得以进行更仔细的观察。光毒性是一种由光引起的敏感性,可导致分子变化。

2016

新闻
细胞生物学, 国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博士 于「科大25周年杰出人士讲座系列」讲解大粒子分泌及微RNA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于5月27日举办「科大25周年杰出人士讲座系列」,由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博士担任主讲嘉宾。科大师生踊跃参与讲座,反应热烈。 谢克曼博士以「大粒子分泌及微RNA」为题,向听众解释他的最新研究结果。在第一部分的报告中,谢克曼博士讲述了如何将大型蛋白质「胶原蛋白原」装入COPII囊泡内,这是胶原蛋白原分泌的重要一环。谢克曼博士发现笼状蛋白聚合物COPII的一个亚基Sec31的泛素化作用会促进大的COPII结构形成,从而加快胶原蛋白原由内质网的传输。

2014

新闻
发现, 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及美国史拔思科研院科学家 发现蛋白酶变体可作为新蛋白质药物制剂
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高研院)和美国史拔思科研院发展实验室(科大高研院─史拔思科研发展实验室)联合研究小组与aTyr制药公司发现一类蛋白合成酶在人类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新功能。这项研究不仅发现了250个全新及可能影响干细胞以至免疫系统功能的蛋白质,也揭示了生命进化过程中蛋白质演化的重要性,同时也为研发蛋白质药物制剂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一重大研究已于2014年7月18日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科学》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