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闻
科大研究:科学认知和宗教信仰的形成取决于他人的言论而非亲身经历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最近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对科学和宗教的信念主要由他人的话语所塑造,而非由个人的经历所形成。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公众理解对气候变化和疫苗接种等重要社会问题信念形成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更相信科学现象(如氧气)的存在而非宗教现象(如上帝)的存在,传统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可以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氧气,而宗教实体则很难被实际观察到。
新闻
科大团队研发可持续及可控界面传热策略 提升绿色制冷技术应用效能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可持续及可控的界面热传递策略,有助提升绿色制冷技术于电子设备、太阳能电池板和建筑物等应用中的效能。 面对气候暖化,全球对制冷技术的需求有增无减,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一直积极钻研更有效的节能冷却技术。与需要消耗能量才能运作的「主动冷却」系统相比,「被动冷却」依靠自然过程和建筑设计方式来散热,在不耗能或低耗能的情形下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这种环保节能的方式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因此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
新闻
​李桂君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开发消毒现金的新型超快激光图案化设备
A research paper titled “Highly Efficient Cash Sterilization with Ultrafast and Flexible Joule-Heating Strategy by Laser Patterning” by Prof.
新闻
港科大研究团队新的测量数据揭示大气有机气溶胶中含氮分子的显著贡献
A Research Paper titled “New measurements reveal a large contribution of nitrogenous molecules to ambient organic aerosol” authored by Prof.
新闻
细胞生物学
科大研究揭示短距离囊泡运输机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揭示囊泡在细胞内局部区域进行短距离运输的机制,为这个生物学家尚未充分认识的领域提供了新方向。 囊泡是一个小的细胞容器,可以执行多种生物功能,包括转运蛋白质、脂质、以及生物体生存所需的其他物质,并回收废料。 除了使用马达蛋白进行长距离运输外,细胞还有在特定区域进行短距离囊泡运输的需求。 然而,这种短距运输的确切机制仍待科学家进行研究。
新闻
科大研究团队分析蓝藻羧酶体自组装原理 为促进光合作用提供新见解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发现了羧酶体(一种在部分细菌和藻类中存在的固碳结构)的自组装原理。此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重新设计和应用这类固碳结构,让植物将阳光转化为更多能源,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有望增加全球粮食产量,并减缓全球暖化。 羧酶体是部分细菌和微藻中的细菌微区室,其将特定的固碳酶包裹在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中。细菌通过羧酶体进行碳固定,即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细胞生长所需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科学家一直试图了解这种複杂的高效固碳体系的自组装过程。
新闻稿
研究, 研究及科技, 人工智能
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 于香港国际创科展2024展示崭新人工智能项目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多所大学共同参与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于「香港国际创科展2024」中,首次向公众展示一系列人工智能科研项目及开发成果。获香港特区政府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资助下,HKGAI已开八个人工智能研究项目,为法律、医疗和创意等不同界别,度身订造基础模型,贡献香港以及其他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HKGAI在「香港国际创科展2024」上首度展示了十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和应用,让参观者可亲身体验创新科技。这十项服务和应用均透过HKGAI自主开发的模型而制作,包括:
新闻稿
科大校长叶玉如牵头举办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与海内外教育领袖共话全球合作、教育与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院士联盟(院士联盟)主办的“第二届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峰会)4月3日在香港科学园举行,汇聚了区内及海外逾200位知名院校代表、政府官员以及业界专家,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与国际教育合作的未来前景,为打造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教育中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