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科大与清华签署三项合作协议 深化教研协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 早前与清华大学(清华)签订三项合作协议,重点推出电子与计算机工程领域首个「硕博衔接课程」、高阶管理培训项目,及共同成立跨校研究基金,全面深化两校在教研领域的协作。
加深多领域合作 共拓教育科研新机遇
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与校长叶玉如教授,日前接待由清华党委书记邱勇教授率领的代表团、与清华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杨斌教授及一众大学高层管理人员,共同见证两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协议重点内容包括:
1) 首创硕博衔接课程:此课程特为两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设,内容涵盖两部分:
于2025-26学年推出的硕士生交换计划,
两校学生于硕士毕业后可申请到对方院校攻读博士课程。
结合清华、科大全球顶尖计算机学科资源(两校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均居世界前列),共育世界级电子信息与AI人才,应对数字新世代挑战。
2) 跨校研究基金:清华与科大将于未来四年,双方每年各注资一百万元当地货币,成立一个跨校研究基金,以促进不同学科的研究协作。
重点资助领域包括:AI的开发和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机械人、能源与环境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分析、金融科技及其他交叉学科领域。除研究项目外,该基金由跨学科学院统筹管理,亦会贊助举办研讨会,以及推动短、长期师生交流,期望鼓励更多研究人员参与跨领域、跨地域的研究,引领创新科研突破。
3) 高阶管理培训项目:继今年推出中英双语工商管理博士课程后,科大商学院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再度合作,启动聚焦科技+管理+金融的跨学科课程。透过跨学科交叉培养,课程将结合分析产业领域实际问题,致力培育能在科技、管理金融等多领域具备创新精神的商业领袖。
新闻
香港赛马会资助『赛马会绿续.源园』计划闭幕
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推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的「赛马会绿续.源园」计划(计划),其闭幕礼于5月29日在香港教育大学(教大)大埔校园举行。
该计划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逾港币1,500万元,于2021年启动,至2025年5月完结。计划由香港科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及零碳办公室负责统筹,并由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透过《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共同协作。透过三大重点范畴,推行各项措施及举办活动,鼓励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院校的学生建立可持续生活方式,主要活动涵盖以下领域:
负责任选择:低碳饮食、零废生活、短片创作比赛,以及餐盒借用计划;
善用资源:绿续校园挑战、在学生宿舍安装智慧电表及行为侦测花洒头;
消费者力量:举办衣物交换活动、可持续校园领袖计划及教育活动。
出席闭幕礼的主礼嘉宾包括环境保护署副署长(减废)郑健先生、香港赛马会慈善事务副总经理许维峰先生、教大副校长(行政)暨联盟执行委员会联席主席方永豪博士,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及零碳办公室处长暨「赛马会绿续.源园」计划督导委员会主席梁启明博士。
方永豪博士致欢迎辞时表示:「教大作为2025年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联盟)的召集院校,欢迎各位𦲷临,希望大家能从我们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到活力及创意蓬勃的动力。感谢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支持,今日的活动标志着『赛马会绿续.源园』计划的圆满完成,意味着下一个崭新篇章的开始。我们在此项目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负责任消费和生产』这个目标,并携手合作,以今日的基石成就更好的未来。」
郑健先生认同计划的成功 ,他说:「这些措施透过鼓励减废、使用可重用物品和提升环保意识,启发同学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香港的废物管理策略方向一致。」他补充道:「透过培养青年人的绿色习惯,计划能发挥深远的涟漪效应,让影响力扩展至校园以外的领域,同时让学生明白,他们不仅是未来的领袖,亦是今天的创建者。」
梁启明博士说:「计划的成功有赖大家的付出,包括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支持,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各院校,以及各计划管理办公室的参与及贡献。」

新闻
科大与比亚迪汽车成立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比亚迪)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成立「香港科技大学–比亚迪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将聚焦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的前沿研究,致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为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在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先生见证下,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与比亚迪副总裁罗忠良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将设立在科大校园,由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谭平教授(兼冯诺依曼研究院副院长)出任主任,并将设立科学咨询委员会统筹研究方向,确保实现兼具学术突破性与产业落地价值的成果。
比亚迪将于未来数年投入数千万港元支持实验室运营,充分整合科大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学等领域的学术优势与比亚迪的产业经验,重点攻关具身智能领域。
双方将探索数据驱动的具身智能研究,涵盖高效数据采集方法及操作与导航大模型训练技术。团队将开发适用于模拟与真实环境的操作数据采集新方案,降低数据获取成本。所获数据将用于训练具身智能大模型,使机器人能在家庭或工厂环境中自主完成多类任务。双方还将展开自动驾驶方向的合作,提升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探索具身智能的未来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先生表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特别是在效能和创造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轨迹是从规模扩张走向品质提升——早期我们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快速扩大规模,如今则需要将中国制造业推向创新驱动、高品质发展的新高度。」
他又说:「在比亚迪,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制造业的持续升级,必须在科技和底层技术研发上不断突破。这正是我们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展战略合作的重要意义。去年,我们在港科大招聘了超过百名优秀毕业生,其中硕士占比80%,博士占比20%。这些来自港科大的高素质人才为比亚迪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港科大校领导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为产业界输送了这么多优秀人才。」

香港科大故事
跨越鸿沟:构建全球健康公平新格局
当全球仍忙于应对新冠疫情的余波,健康不平等的现象持续加剧,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亦未见缓解,揭示了全球医疗体系的短板。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在2025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上倡言:「然而,这些严峻挑战的背后,蕴藏着前所未有的合作和创新机遇。」作为主题演讲嘉宾,她指出大学能够在构建更公平及可持续的医疗体系进程中发挥应有的角色。
叶如玉校长强调,大学并不仅是学术机构,更在全球科技前沿地位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具备独特优势——既是连结全球的桥梁和中立平台,也是驱动创新的强劲引擎,能跨越学科、产业和国界之间的隔阂,促进合作共赢。」
三策并进 共筑康衢
叶校长进一步阐述,大学可通过三大相互关联的途径推动医疗体系变革。首先,她指出本港急需融合科技与创业思维、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推动医疗创新。世界各地大学已洞悉此趋势,积极将人工智能及数码健康纳入课程中。叶校长解释说:「这种跨领域培训可让学生研发出遥距医疗平台、预防诊断工具等创新方案,提升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尤其能惠及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
其次,大学是推动前沿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重要平台。叶校长指出︰「大学提供空间让我们不断验证和完善大胆的构思。」以科大孵化的初创企业为例,它们致力研发对准社会需要的创新技术,例如PanopticAI这款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结合先进人工智能及信号处理技术,并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认证。

新闻
科大获何耀光慈善基金慷慨捐款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获何耀光慈善基金慷慨捐款,以促进学生发展,并丰富其校园生活。为答谢基金会的不懈支持,科大将本科生宿舍第三座命名为「何耀光郭佩珍伉俪楼」,以纪念何耀光伉俪的非凡贡献。
何耀光先生的长子、何耀光慈善基金主席何世柱先生,日前在其家人、基金会代表及科大高层的陪同下,出席了「何耀光郭佩珍伉俪楼」命名及揭幕仪式。作为福利建筑公司的创始人,何世柱已故的父亲何耀光先生是杰出的商界领袖,毕生心系教育,对社会贡献良多。
福利建筑有限公司董事何世柱先生致辞时缅怀先父何耀光先生,他表示:「家父出身贫穷,一生勤奋坚毅,矢志推动教育及学生发展。何耀光慈善基金成立的目的,正正是希望传承其精神。欣见科大锐意培育具备环球视野的创新科技人才,这与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我希望是次捐款能有助大学营造一个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启发创意及开拓视野的学习环境,裨益下一代。」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衷心感谢何耀光慈善基金的捐款,她表示:「何耀光先生一生支持教育,并视之为社会基石,这与科大致力培育顶尖人才以推动经济及社会进步的宗旨相一致。何氏家族的慷慨解囊,既支援科大提升学生住宿环境及校园生活体验,亦配合特区政府冀推广『留学香港』品牌的目标,助力大学吸纳更多海外生来港升学。明年,科大将迎来35周年校庆,我们热切期待与何耀光慈善基金的合作,能共同为香港及国家繁荣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大学发展的坚定支持者
何耀光慈善基金一直热心支持教育事业和科大发展,积极推动内地及香港的慈善项目,当中包括为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设立助学金计划,资助有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此外,基金亦资助科大「无止桥」学生团队于内地乡村筑桥惠民。
其他出席仪式的还包括何世梁则师、何世铿医生、何世尧先生、何世杰先生、何蕙仪女士、何高紫霞女士及何存恩先生。
新闻
科大参与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 展示医疗科技及人工智能的领先地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于2025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上,分享其对未来医学与健康领域发展的前瞻性见解及彰显其在医疗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作为高峰论坛「专题分论坛及医疗创新」界别的唯一合作伙伴,科大向逾千与会者,包括:来自全球的政策制定者、医疗专家、业界领袖、初创公司及投资者,重点介绍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的合作如何缔造更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
高峰论坛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合办,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开幕典礼邀请了多位重量级领导出席,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曹雪涛院士,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冯海沧先生作特别致辞。
主题环节:推动医疗健康公平与创新
首场主题环节《塑造更公平与可持续的健康体系》汇聚了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包括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亚太经合组织卫生工作组主席Victor Yosef MELT CAMPOS医生、法国大学医院全国协会主席国际事务特使Frédéric RIMATTEI先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Martin TAYLOR先生,以及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吴晓滨博士,并由香港大学教研发展基金主席徐立之教授主持,讨论重点为消除医疗差距及发挥学术与产业的协同效应。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我们的时代面对非常复杂的健康议题,从爆发大规模的疫病到医护人力短缺,都需要各方前所未有的合作。大学是促进全球健康公平的强大催化剂,但没有任何一间院校或机构能独自解决系统性挑战。我们必须透过培育人才、推进转化研究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加速从科技创新转化为产生具影响力成果的过程,让优质医疗保健成为全民的权利。」

新闻
由科大培育之医疗科技初创企业 PanopticAI及SmartCare与港怡医院率先推出人工智能驱动的病人护理方案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培育的本地医疗科技创新公司-全境智能有限公司(PanopticAI)及SmartCare 与港怡医院缔结重要的合作里程碑。合作协议签署仪式由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 、IHH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 Prem Kumar NAIRs医生及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刘会平博士见证,标志着三方在人工智能驱动护理方面的策略性合作,共同发展并应用智慧诊所方案于港怡日间医疗中心,而该中心将于2025年年底启用。此项合作体现了科大和港怡医院致力将卓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并透过大学强大的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医疗领域的进步。
在此项合作协议下,PanopticAI(科大的衍生公司)和SmartCare(由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孵化创立)将会结合各自的尖端技术,并应用在位于金钟、全新的港怡日间医疗中心。三方旨在透过开发及推行人工智能辅助的数字化临床工作流程,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服务,从而提升服务及营运效率,并提供无缝衔接的个人化病人体验。
此项三方合作将结合PanopticAI的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及SmartCare应用多模态语言大模型、以病人为本的诊疗平台,为港怡日间医疗中心开发一套整合方案。在合作首阶段,智慧诊所方案的主要功能包括病人求诊前的相关人工智能流程,例如网上客户服务、网上预先登记、病人分流等,港怡日间医疗中心将会试行方案,并作为未来或扩展至港怡医疗网络诊所及其他服务之蓝图。
作为全球创新及创业的领导者,科大透过其企业孵化计划、创业指导及种子基金,为两间初创公司提供重要支援。PanopticAI 源于科大在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研究,而SmartCare则由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陈浩教授领导的智慧医疗实验室(SmartLab)开发,充分运用大学在多模态语言大模型及改善临床工作流程方面的突破技术。
新闻
科大与两大山东上市药企签署合作协议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近日与山东两大医药上市公司:绿叶制药集团(绿叶制药)与博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博安生物)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协作、成果转化及人才培育,以支持科大发展医疗科技及申办「香港生命健康研发院」等策略举措。
深化前沿医药研究及人才培育合作
绿叶制药是专注于创新药物研发的领先中国医药企业,近年于中国内地、欧美、日本等主要医药市场成功上市13款新药,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治疗领域居领先地位。其子公司博安生物则是一家全面综合性生物制药公司,特别聚焦研发肿瘤、自身免疫、眼科和代谢疾病新药及治疗方法。根据协议内容,科大将与两所企业就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前沿科学领域探索、人才培训及交流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等范畴展开深度协作。
其中,科大与博安生物将特别聚焦开发新型抗癌药物和癌症新疗法;与绿叶制药则会集中研究神经科学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疗法,以及先进药物递释系统。此外,两家企业亦将支持科大培育医药创新领域人才,为学生提供研究和实践的产业基地,并提供相关科研技术落地应用平台。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乐见与两间公司达成多领域合作,他表示:「科大一直致力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积极搭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完善产业链。我们长期深耕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研究,近年更积极拓展医疗创新合作网络。我们期待,透过结合AI与生物医学的交叉优势,科大可与两家企业携手协作,进一步推高产业化能力,并共同探索智能药物开发、数据驱动的临床研究等前沿方向,加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全球带来更精准、高效的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