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闻
科大与科劲发展建立联合实验室 加强可持续技术的创新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宣布与科劲发展有限公司(科劲)合作成立「香港科技大学—科劲国际可持续技术联合实验室」(实验室),探索在可持续技术和材料、碳减和再工业化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双方今天为实验室举行揭幕仪式。
是次合作旨在发展崭新科技促进可持续的居住环境,应对由气候变化所引起、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以支持香港碳中和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在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教授杨晶磊和科大物理学系与化学系副教授潘鼎的带领下,实验室将运用科劲的工业知识以及科大在可持续物料技术的科研实力,对节能、可持续及具商业化条件的家用必需品,进行包括技术转移、概念验证化、试产及生产制造工艺等多方面的研究。
在物料和产品创新方面,实验室将聚焦塑胶材料改造的研发。通过扩展应用场景、改善功能性及持续开发新品种,提升塑胶物料的可用性。实验室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循物理、化学或综合方法提升塑胶性能,以改良其特定属性、赋予新功能及大幅降低成本。创新技术产品研发范围包括耐用透明自洁纳米涂层、具抗菌功能的塑胶物料、以及用于厨具的超疏水和疏油新塑胶物料。新技术的应用除可减少清洁剂的使用,更可扩大塑胶物料的应用场景,以及延长物料的生命周期,大大减低使用石化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总括而言,实验室的技术创新成果将为香港以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于开幕典礼上表示:「凭借香港科技大学在科研方面的坚实基础,我们有能力弥合学术界与业界,并发挥主导作用。我们致力于帮助企业认识并接收新的理念、技术、或工艺流程,并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商业领域,以增强城市的绿色产品和制造业的生态系统。作为大学的主要研究重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技术是我们推动创新和创造可持续未来的前沿焦点。因此,新联合实验室将融合科大在该领域的研究专业与科劲国际在产业市场的智慧相融合,推动一系列创新可持续产品的发展,以创造更绿色的未来。」

新闻
科大研究人员揭示干细胞微环境如何控制干细胞分化为特定组织细胞 为实现干细胞治疗迈进一大步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干细胞微环境如何控制干细胞分化为各种功能性细胞,这对于未来利用干细胞治疗各种人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干细胞拥有独特的能力,可以复制和分化为特定的组织细胞,从而支持人体正常发育和维持组织功能运作。基于这种特性,干细胞具有潜力将受损或患病的细胞替换为健康的细胞,用于治疗柏金逊症、阿尔兹海默症及1 型糖尿病等疾病。
虽然干细胞具有治疗人类疾病的潜力,但开发干细胞疗法并不简单。其中一个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地将干细胞分化为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以替换退化组织中的受损细胞。干细胞周围的组织(即干细胞微环境)对干细胞分化成功能性细胞起着控制作用,但科学家对其中的分子机制了解有限,这使得这一任务更加困难。
近日,科大生命科学部主任及讲座教授解亭所带领的团队首次发现,干细胞微环境利用一种称为「间隙连接」(Gap junction)的蛋白通道,将干细胞微环境内的第二信使(Secondary messenger )cAMP传送到干细胞及其子代细胞,以控制其分化过程。作为细胞内最重要的第二信使,cAMP负责调节多个细胞功能,包括干细胞的分化。
本身亦为嘉里理学教授的解教授选择果蝇卵巢作为实验模型,研究了两种干细胞微环境如何分别控制干细胞自我复修和分化过程。
透过了解干细胞微环境的调节机制,有助我们引导干细胞分化为适当的细胞类型,以移植到已退化的人体组织。另外,退化性疾病一般会破坏干细胞微环境和干细胞,因此了解干细胞微环境的调节机制也有助于重建干细胞微环境,以移植并帮助干细胞分化为功能性细胞。
新闻
科大将举办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首个领导力发展课程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下月将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接待40位来自包括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等22个国家及地区、专业领域涵盖法律、科技、媒体、公共行政、投资银行和人道援助等的杰出年轻管理人员,成为大中华区首间举办「全球青年领袖论坛领导力发展课程」的大学。
这批顶尖青年领袖来自不同背景,包括巴西政党、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美国有线新闻网络和里约热内卢州检察官办公室。他们将参与由科大主办、为期五天的课程,了解人工智能最新发展以及该技术对环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多国大学如哈佛、普林斯顿、剑桥和牛津等,均曾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举办这个课程,探讨包括能源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重要议题。
除了参与由科大、香港大学和香港教育大学的世界级学者所讲授、有关人工智能的研讨会和讲座,科大亦会安排参观其InnoHK研究中心,及香港和深圳的初创企业与科技巨头,以促进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课程参与者,和大湾区创业者、中游研究人员与创业投资者之间的交流。
科大将于未来两年继续举办此课程。
今天于科大举办的一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工作模式」座谈会,为课程揭开了序幕。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冯雁教授、科大公共政策学部署理主任白立邦教授,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任景信先生及IN. Capital创始合伙人、前全球青年领袖论坛成员朱晋郦女士,同场讨论由人工智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并探讨应如何排除障碍、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以将之融入未来生活。
科大副校长(大学拓展)汪扬教授为活动致欢迎辞时表示:「科大自十多年前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以来,一直是其全球大学领袖论坛中唯一代表香港的大学。多年来,科大教员有幸透过世界经济论坛,与来自全球政商界及国际组织的领袖,就世界所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我们与世界经济论坛的紧密联系,对科大的创新与合作文化起着关键作用,我更希望科大能透过此联系,为应对不同的全球挑战作出贡献。」

新闻
科大团队研发开创性技术 自组装高性能生物压电薄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发出新技术,可以使氨基酸在大面积上有序地自行组装一层薄膜。团队发现该生物薄膜具备高压电性能,或可在未来用以制成具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生物医学微型装置,例如心脏起搏器和可植入体内的传感器。
从压电效应——动能与电能间的相互转换——中产生的生物电在生命系统中具有生理意义,例如人类行走时胫骨产生的压电电荷会促进骨骼再生,而呼吸时肺部产生的压电电荷亦有助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
目前,大部分的压电材料都是低可塑性、脆弱的,有些甚至含有毒物质(例如铅和石英),所以不适合植入人体体内。生物压电材料具有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可靠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因此是最合适的替代品。然而,以一致的排序方向大规模操纵生物分子使其正常运作,80年来一直是一个国际学术难题。
为解决这一长期挑战,由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副教授杨征保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研发出一种自组装技术,透过协同的纳米限域技术和原位极化(见图),制造生物压电薄膜。它使生物分子能够在大面积自行组装,并且呈相同方向。更重要的是,团队在使用新技术下发现β-甘氨酸薄膜具有的压电应变系数,高达11.2pmV-1,是目前所有生物压电薄膜中性能最高。
团队自组装的生物压电薄膜,能够从肌肉伸展、呼吸、血流和微小身体运动的机械应力中产生生物电。薄膜无需电池,在任务完成后能从体内自然分解。
杨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整个β-甘氨酸薄膜展现出高压电效应和杰出的热稳定性。它的出色输出性能、天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高性能生物机械电应用,例如可植入体内的传感器、生物可吸收的无线充电装置、智能晶片和生物电子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团队将继续研究如何提升薄膜的柔韧性以配合生物组织,以及大规模以低成本生产生物压电薄膜。此外,团队亦会进行动物实验,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于生物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