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07
新闻
科大教授水利工程研究获国际奖项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招捷达教授凭着水利工程和环境流体力学方面的卓越研究扬威国际,获国际水力工程与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 Research)颁发2007 Arthur Thomas Ippen Award。该奖项将于下月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会议中颁发。招教授届时将会在会议上发表重鲇演说,该演词稍后会在该协会的水利研究期刊刊登。
招捷达教授
Arthur Thomas Ippen Award是国际水力工程与研究协会颁发给在水利工程界年轻科研者的最高殊荣。招教授亦是该项自1977年成立以来,第二位以亚洲为研究基地的得奖人士。
国际水力工程与研究协会赞扬招教授在研究水利和环境流体力学方面的贡献,尤其在瞬变流、浪潮、浅水流的稳定性、以及乱流与计算机仿真水流方面所作出的杰出成就。
水力学与环境流体力学之领域主要研究水在地球上的活动。其中重要应用范畴包括供水、水质、洪水、海啸、波涛、灌溉、航运、排水、填海、水力对海岸结构的影响、红潮及水利结构如堤坝等。
招教授得悉获奖后表示:「这个荣誉肯定了得奖者在水利工程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原创性和成就,我很高兴,也深感荣幸。我要感谢所有曾与我一同合作研究的学生和伙伴,他们的参与及协助,成就了我的梦想;我亦要感谢同事及国际水力工程与研究协会香港分会全体成员的支持,以及同侪对我的提携。我愿将此奖项献给已过世的美国伊利诺州大学的本琦教授,他在九十年代中期,在科大担任访问学者时,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
新闻
四位杰出人士获颁授大学荣誉院士
香港科技大学 (科大) 今天举行大学院士颁授典礼,大学副监督钟士元博士、校董会主席陈祖泽博士及校长朱经武教授主持颁授典礼。四位社会傑出人士获颁授大学荣誉院士,他们分別为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及总裁陈万雄博士、胡百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黃嘉纯先生、晶门科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梁广伟先生及科大顾问委员会荣誉委员黃至刚博士。
陈万雄博士 为香港出版界的傑出人士,他推动香港出版业计算机化及数码化的发展,贡献良多。他亦致力推动书店现代化,从店铺的装修、设计到店员的制服,把传统书店破旧和侷促的面貌,煥然一新,並以崭新的经营策略,在新市镇和商场开设门市书店,推广读书风气和文化。
黃嘉纯先生 为法律界翘楚,他致力提升法律专业的质素。在「三三四」学制改革推荐尚未提出前,他已倡议将法律培训课程,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加強法律专业培训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黃先生关心法律业界的发展,同时亦热心参与教育事务,因为他坚信,青年人是社会未来发展的栋樑。当前,梁先生出任律师会会长,尽心尽力服务香港。
梁广伟先生 投身半导体行业,创办晶门科技有限公司。在梁先生领导下,晶门科技迅速发展成为一家世界级的半导体公司,亦是第一家本土半导体公司,於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梁先生在半导体行业上的傑出成就,使他屡获殊荣,先后获颁2001年度香港青年工业家獎、2003年度傑出理大校友獎及2004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產业发展傑出成就獎。
黃至刚博士 於十一年前,获聘担任香港赛马会首名华人行政总裁。当时,香港赛马会正处於艰难时期,既饱受经济衰退、境外博彩机构的竞爭,亦深受顾客对博彩热情冷卻的冲擊。然而,凭借其商业触觉、精益求精的处事态度和过人的领导才能,黃博士成功带领香港赛马会走出困境,缔造了一个成功的香港故事。在黃博士任內,他亦积极为香港赛马会发展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广受颂扬。
传媒查询:
新闻
世界级神经科学研究项目再获2,750万元资助
以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为首的一项跨院校庞大研究计划,最近再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拨款港币2,750万元资助,进一步肯定该计划的国际级卓越水平。
研究资助由教资会通过「卓越学科领域计划」拨出。教资会于1998年推出这项计划,目的是推动接受教资会资助的专上学府,进一步发挥本身的优势,发展达致国际认可及世界级的卓越科研领域。
负责领导这项庞大计划的科大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生物化学系讲座教授叶玉如教授认为,研究计划继续获选为卓越学科领域,对于正在香港冒起的生物科技工业甚为有利。
叶玉如教授说:「有关神经科学的前沿研发工作,有助提升现时有关研究的水平,促进国际知名学术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并且缔造可贵的教育及培训机会。」
她补充:「学界与工业界的策略性合作,可强化香港在新药物开发方面的实力,并鼓励更多投资者成立从事生物技术的新公司。」
在2001年,该项名为「分子神经科学:基础研究及新药开发」的计划,获教资会评选为卓越学科领域项目,并获2,650万元港元资助,为期五年。该项目汇集不同学科的优秀专才,各展所长,共同推动神经科学的尖端研究,并且发展以中草药研制、崭新而有效的治疗脑部疾病的药物。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教授表示,教资会拨款资助这项世界级的研究项目,说明小组的工作极为出色,并且走在这个领域的前沿,让我感到十分鼓舞。科大对叶教授所领导的小组工作感到骄傲。
过去五年间,有关的基础研究及新药物开发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首屈一指的研究设施已设立,跨学科研究队伍已组成,而崭新的研究技术亦陆续发展;小组在各方面的努力,为分子神经科学研究,带来很多突破。研究成果在世界各地著名期刊中,获科学界同侪的推崇。
该计划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包括生物科技应用及创新项目,以及利用中草药研发、具备潜力的治疗脑部疾病方法,均属科学界的突破,享有知识产权。在2007年教资会的评估中,计划获教资会嘉许为「杰出成就」及「优秀表现」。
叶玉如教授表示,是次拨款有助研究队伍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研究。
她说:「通过卓越学科计划,我们已奠下重要的基础。我们已经准备就绪,迈向计划的新阶段。」
新闻
朱经武校长与夫人捐出一百万培育物理科研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一直致力培育科研人才。为鼓励物理学系本科生参与物理研究,提升研究兴趣和能力,科大校长朱经武教授与夫人捐出一百万港元,嘉许科大物理学系具有科研潜力和成绩优秀的学生,借此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朱经武教授与夫人物理奖颁奖典礼今日(6月5日)于科大校园举行。朱校长在典礼上向两名今届得奖学生洪小平同学(本科一年级)和何卓婷同学(本科三年级)颁赠各五万港元的支票,以示鼓励。其它出席今日典礼的人士包括科大署理副校长(学术)钱大康教授、科大理学院院长郑绍远教授、科大物理学系主任沉平教授及物理奖评审委员会成员。
朱校长致词时恭贺两位得奖学生,并给予他们一些未来就业的指引。朱校长说:「活着是要不怕冒险,开放自己接受新挑战。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我寄望这小小奖项能为你们增添推动力,在物理界创一番事业。我希望终有一日你们能成为世上出色的伟大科学家。」
两名得奖同学发表的高水平物理研究报告,一致获得由科大物理学系教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高度赞赏。洪同学的报告是研究「InGaN/GaN量子井发光二极管」,这是一种非常高性能的发光设备,这项研究对节约能源以及其它光学应用很有帮助。
另一位得奖同学何卓婷的研究是关于「板状光子晶体内力的分布」。她的报告指出光子晶体能影响光的方向,光同时间载着能量,根据不同的频率和板间距,板与板可以相互吸引或排斥。何同学亦同时研究光的流向如何影响物料的结构。
物理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及科大物理学系王国彝教授表示今届参赛同学水准非常高,有些更达到研究生水平。王教授说:「我希望奖项能激发本科生做科研的兴趣,及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传媒查询:
陆锦荣
电话:2358-6306
电邮:kluk@ust.hk
新闻
科大研究精神分裂症再作突破
科大科研人员在精神分裂症基因研究方面,再作突破,为寻求此症的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法,开拓广阔的前台。现时全球每100人之中,便有一人患上此症。
由薜红博士(中)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于再创科研突破深感兴奋
这是科学界首次发现,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基因的变异,在人类进化历程中,获得「正面选择」。就人类基因学而讠,人类的基因变异时有发生,从而产生新的基因模式,而在「正面选择」当中,有助于适应环境的基因模式会被大自然选择并保存下来,因此它们的数量相对于没有被选择的基因模式的数量,随着人类进化一代接一代的增加。
科研小组由科大生物化学系副教授及应用基因组中心主任薜红博士所领导。在三年前,研究小组发现一个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基因,引起全球瞩目。今年小组再度创造科研突破,进一步发现该基因中部分经变异而成的基因模式,获得「正面选择」。由此研究结果推论,如果人体内被正面选择的基因模式较少,会有较高机会患上精神分裂症。
与其它复杂病症如糖尿病及高血压有关的基因,已被科学家发现同样是获得「正面选择」。科尺寸组的研究,是科学界中首次发现与精神病有关的基因获得「正面选择」的研究。
该研究成果已于著名科学期刊PloS ONE中刊出。
研究小组发现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伽玛氨基丁酸甲型受体β2 亚型基因的多态性(即基因变异),获得「正面选择」;小组发现该基因新的基因模式,较原始模式更能适应环境,因而获得正面选择并保存下来,新的基因模式的数量在现代人群中较古代人为多。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群,被正面选择的基因模式,较正常人为少。
作为甲型伽玛氨基丁酸受体研究及精神分裂症基因学的专家,薜红博士认为:「该项科研成果大大加强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原学的了解。同时,也会引领学界探索及发展预防和治疗此病的方法,并利用「正面选择」的原理,发掘其它与疾病相关的基因。 」
新闻
科大教授清理丹麦污染地下水源而获国际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土木工程学系劳敏慈教授,最近在环境工程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她以香港科学家的身份,成功改善丹麦一块土地淤积污染地下水的情况,因此获颁国际奖项,以表扬她的杰出成就。该项国际奖项自1968年成立迄今,只有三位华人获此荣誉,劳教授是其中一人。
劳敏慈教授
劳教授为科大土木工程学系副教授,联同她的前博士研究生和在丹麦的研究合作伙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颁发2007 Samuel Arnold Greeley Award,以嘉许劳教授与她的研究小组在环境工程月刊2006年2月号,共同发表的「去除氯化有机物的可渗透反应场的实地监察」研究论文。奖项已于2007年5月15日颁发。
劳教授的突破性研究,成功将丹麦一块淤积污染地下水的土地除净,效果令人满意。她是在实地监察方面,应用「追研究」在「可渗透反应场」这门技术上的其中一位先驱。研究结果有助为洞悉地质化学变化和地下水流模式提供更多数据。
谈及得奖感受,劳教授说:「获颁这个国际奖项,我感到十分荣幸。这次研究为香港和丹麦两地提供一个十分珍贵的学术交流机会。」
劳敏慈教授应用「追研究」在「可渗透反应场」的突破性研究成功将丹麦一块淤积污染地下水的土地除净,效果令人满意。
劳教授的重鲇学术研究包括污染土地及地下水的修复技术、废物处理设施和汽油存储缸的不渗透性水层、平衡和不平衡污染物在饱和土及非饱和土中的迁移,以及废水的物理和化学处理过程。
劳教授于1992年加盟科大,现时兼任科大环境工程研究生课程副主任。她先后于1990年及1992年取得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理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她于2004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获发James R Croes奖章,以表扬她在土木工程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该大奖是颁发予这个学术领域科研人员的最高殊荣,劳教授是该奖自1912年成立以来,第一位论文首席作者的华人获此奖项。劳教授亦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她于2006年获科大颁发祁敖卓越教学服务奖章,这奖项每年颁发给热爱教学、尽心尽力启发和激励学生的科大模范教师。
传媒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