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07
新闻
科大教授把流动电话变为媒体中心
科大电子及计算器工程学系区子廉教授成功发展了一项全球崭新科技Pan-V,把流动电话变成一个小型媒体中心,供全球商业应用。
区教授在今日(10月9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一直以来,可供用家下载到流动电话的影像或音讯,选择不多。现在,用家却可以透过Pan-V,随时随地把家中各种收费或免费的录像或音讯包括从电视、影碟、监察录像机、电子相机取得的影像或音讯数据,遥控下载到流动电话上使用。大大扩阔了流动电话的用途而无需增加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这项名为 Pan-V的崭新科技,把计算机与电视、监察系统及视听器材连结起来,然后利用流汇网络,把已录制或现场播放的视像或声音档案,发放到用家的遥距接收站,包括流动电话、电子手帐、及手提电脑等。Pan-V的独特功能,使用家可以遥控转台或选台、启动或终止录音或录像。
Pan-V的设计,完全符合数据处理及通讯的国际标准,可以在世界上任何角落使用。Pan-V的兼容性极佳,用家即使以价格相宜,构造简单的流动电话型号,仍可使用这项科技,而无需在电话加装任何计算机软件。
「这项崭新科技,将会革新现时流动电话的使用模式,进一步改善我们的生活,是大学、企业及政府三结合所缔结的美好成果。」区教授表示。
以往流动电话的数据用量以 Kb计算,所费不菲,令消费者却步。本港的流动电话网络商,却提供收费套餐,让消费者可以用更相宜的价格,享用这种服务。其中一家流动电话网络商,更以观看录像时间长短,来征收费用,令收费更为吸引。
这项崭新科技,已由研究计划的合作伙伴,安科移动电讯(环球)有限公司取得发展权。计划由创新科技署资助。
传媒查询:
陆锦荣
Tel: 2358 6306
Email: kluk@ust.hk
新闻
香港科大教授获国际「杜邦年轻教授」荣衔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吴洪开博士获杜邦颁授「杜邦年轻教授」荣衔,吴博士是全球唯一来自香港的得奖学者。
杜邦设立「杜邦年轻教授资助计划」,是为协助潜质深厚及未获终身雇用合约的年轻学者,开展其科研计划。吴博士将会自今年起,获杜邦连续三年资助其研究计划。
吴博士在获奖后表示:「我非常感谢杜邦把这个奖项颁授给我。我将会用杜邦的资助金额,在科大设立实验室,以继续我在微流体学、生物分析科学及材料化学的研究。」
「我和我的科研小组将会利用微电子力学系统、微流体学、软刻蚀技术及表面化学的技术来研制出崭新的科技,以促进大众了解材料和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并加以应用。材料和生物科学涵盖甚广,包括微流体化学反应器、高通量单细胞分析及化合物分离。」
「这个国际性的奖项不但肯定了我的往绩,更敦促我要不断向前,在广阔的科研天地里继续探索、寻求。 我特别希望与我的学生分享这项殊荣,有了他们的参与,我的科研计划,才得以具体落实。」
吴博士今年二月加入科大化学系为助理教授。他在2002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史丹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2005年回国,到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
吴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理学学士及硕士学位。该大学位于安徽合肥,以培育资优学生著名。
吴博士为全球十五名获是项殊荣的其中一名杰出学人。其它得奖者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以色列、巴西及美国等国家。
自1968年杜邦设立这个奖项以来,全世界已有超逾500位得奖者,不少学者在获奖后在其科研领域继续努力耕耘,并且大放异彩,取得更瞩目的奖项或科研成就。
传媒查询:
陆锦荣
电话:2358-6306
电邮:kluk@ust.hk
新闻
科大教授被誉为中国研究最杰出当代年轻学者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吴晓刚博士,最近获美国社会学会颁授「亚洲及亚裔美国人研究年轻学人奖」,该奖颁授予研究社会问题,表现最杰出的当代年轻学者。
美国社会学会将奖项颁予吴晓刚博士,以表扬他对当代中国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美国社会学会的评审委员会指出,吴博士获奖,是因为他「论文中完善的研究构思,精辟的数据分析,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成就突出」。
该奖项的设立,是用以奖励从事亚洲及亚裔美国人研究,卓然有成的年轻学者。得奖人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研究资历,不能多于十年。
吴博士的研究专长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及中国的市场转型。他的论文发表于社会学期刊,如《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刊》、《社会力》和《人口学》等国际一流学刊。
他的研究课题,包括当代中国经济转型所引致的收入不均、劳动力从国有部门向市场部门的转移,与及户籍制度在中国社会如何影响代际流动等问题。
吴博士在获奖后表示,「我非常高兴得获此奖项,它鼓励我要更加努力,把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今年已经是吴博士连续第二年获同类殊荣。去年,他的优秀论文「共产主义干部与市场机会」,获美国社会学会颁授「亚洲及亚裔美国人研究杰出论文奖」。吴教授于2006年获选为美国国家教育学院/史宾沙基金十八位非驻院博士后研究员之一,他的研究计划与教育问题有关。
吴博士2003年加入科大社会科学部,任助理教授。他于2001年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以Andrew Mellon博士后研究员的身份,于美国密芝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美国社会学会1905年成立,为一非牟利机构,旨在推动社会学研究及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在社会中推广和应用,服务社会。
美国社会学会出版逾十种与社会学有关的学术刊物,包括享誉盛名的旗舰刊物《美国社会学评论》。该学会为世界上最具规模的专业组织,会员人数超逾一万四千名,包括教授、学生、研究员及有关人士。
传媒查询:
新闻
前港督卫奕信勋爵到访科大签订学生交流协议
前香港总督、现任苏格兰阿伯丁大学校监卫奕信勋爵今日(星期三)到访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科大师生会面,并与科大签订备忘协议,开展两校本科生交流活动。
出席签约仪式的嘉宾包括阿伯丁大学校监卫奕信勋爵、该校校长Prof Duncan Rice。科大署理校长钱大康教授、科大理学院院长郑绍远教授等。
钱大康教授致词时表示,欢迎卫奕信勋爵这位科大老朋友今日重游旧地,一起见证这所当年大家同心同德创立的大学之蜕变,及分享科大取得国际赞赏的成就。
卫奕信勋爵表示,得悉科大在短短十六年间,发展成为一所世界级一流研究型大学,感到欣喜。
今日签订的协议为期三年,正式开展科大理学院及工学院与阿伯丁大学的本科生交流活动。根据协议,两所大学每年挑选两名主修科学及工学的优秀学生到友校就读一个学期,增广学生见闻,扩阔他们的国际视野。
阿伯丁大学简介
阿伯丁大学建校于1495年,是苏格兰第三所最古老及全英第五所历史最悠久的大学。阿伯丁大学现有超过13,000名学生、逾3,000名职员,座落于欧洲其中一个最富活力的地区,以医学、人文学科及科学著称,是一所教学及研究并重的国际级大学。
传媒查询:
陆锦荣
电话:2358 6306
电邮: kluk@ust.hk
黄慧婷
电话:2358 6317
电邮: donnaw@ust.hk
新闻
钱大康教授出任科大「首席副校长」
香港科技大学今日宣布,科大校董会一致通过委任钱大康教授为「首席副校长」,负责大学的学术与教务工作,由2007年9月起生效,辅助朱经武校长推动科大进一步发展。
钱大康教授对获委任感到光荣,他表示,科大在短短十多年间,发展为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成就广受国内外赞赏,是科大上一下一心努力的成果。他说:「我很高兴能与学生及同事一起继续去摘星寻梦。」
他笑称:「摘星寻梦」,说起来颇为浪漫,但实行起来,却需要排除万难,倾入所有精神,殚尽心思。
「但我们以挑战为乐,以奋斗为荣,因为科大师生的文化,就是全情投入,追求科研教育的最高理想,创造新知识,培养新一代。」
钱大康教授1979年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马利兰州美国太空总署担任研究工作两年。1981年加入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任教,1989年升任教授。
钱教授1992年加盟科大,出任计算器科学系教授,1996至2001年担任该系系主任。于2001年至2003年间,他获借调至香港特区政府应用科技研究院,出任信息科技副院长。其后返回科大,并于2003年6月起,担任研究及发展副校长;2006年9月,出任署理学术副校长。
钱教授近年积极参与多项大学及政府的重要研究与开发项目,他现为研究资助局主席、教育资助委员会及创新科技督导委员会成员、香港教育城及雇员再培训局董事。
钱教授多年在科大服务,对科大的学术及研究发展贡献良多。近年来他协助校长制订大学的发展策略、为大学发展注入动力;并且就大学于 2012年实行新的四年学制,作出全盘的筹划和准备,从课程改革到管理制度的更新,领导科大未来15年发展的方向与实施。
钱教授深受同事尊敬和爱戴,今后他与校长朱经武授及其它副校长,联同校内的教职员及学生,将带领科大续创新高峰。
负责今次遴选首席副校长职位的委员会,由校董会成员苏海文博士( Dr Helmut Sohmen)任主席,成员包括两位非教职员的校董会成员,和六名大学高层教职员组成。遴选委员会透过全球招聘及严格挑选,向校董会作出委任建议。
传媒查询:
新闻
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四所新研究中心开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9月6日)在广州南沙举行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四所新研究中心及阅览活动室开幕典礼。该院院长余同希教授在开幕礼致词时透露,研究院新校区的设计图亦已初步完成,预计于明年动工,而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不断发展和壮大,使人欣喜。
今天开幕礼主礼嘉宾包括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办公室副主任林迪夫、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弓鸿午、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刘海涛、霍英东基金会主席霍震霆先生、霍英东基金会董事长霍震寰先生、霍英东铭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何铭思先生、科大校长朱经武教授及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余同希教授等。
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自今年一月开幕以来,已有六所研究中心及两个中央研究设施正在运作,并已向有关政府部门申请科研项目。这六所研究中及两个中央研究设施,联同新成立的四个中心,总共有十二个研究中心和设施。目前新开幕的四所研究中心分别为:
应用基因组中心
生物工程暨生物医疗仪器中心
高分子成型过程及系统中心
绿色产品及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这四所新研究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提升科大在先进材料、生物医疗及环境保护三个领域内的应用研究能力,进而推动珠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
在开幕典礼上,朱校长在致辞时表示,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在霍英东先生远大的目光、爱国情怀及拓荒的毅力结合下,由当初的一沙一石渐渐变成现在闪耀珠三角的一颗珍珠。 「四所新研究中心和员工阅览活动室开幕,展现了霍英东先生的心力和精神。霍英东先生成就了南沙,也成就了香港科大在内地的发展;因为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是科大在中国内地设立的第一所研究院,南沙和香港科大的发展空间,一定会更辽阔。」
霍英东基金会主席霍震霆先生感谢科大及所有领导对他先父的支持和爱戴,让霍英东先生发展南沙的宏愿,得以付诸实行。 「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从成立到逐步成长;由年初的六所研究中心及两个中央研究设施,在短短八个月间,再增加四所研究中心,发展进度令人鼓舞。」
新闻
生物信息学国际会议于科大举行
第六届生物信息学国际会议今日(8月28日)在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举行开幕典礼。会议由亚太生物信息网主办,于昨日(8月27日)起至本月31日举行。科大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获选为举办是次会议的单位及主要场地。
来自二十个国家超过一百位顶尖科学家云集科大,参与这个亚洲最大型的生物信息会议。在三日会议中,各科学权威将就生物学以及有关的信息系统作紧密交流和分享。
汇贤智库主席叶刘淑仪女士任担任开幕礼主礼嘉宾,并发表演说。叶太表示:「于廿一世纪,生物信息这门跨学科十分重要,不仅带来科技上的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亦为医学带来突破曙光。」
科大署理副校长(研究及发展)易东莱教授在会上表示,科大的生物信息中心最近开幕,此举有助科大投放更多资源,去研究这个急速发展的跨学科。他续说:「对于科大获选为举办今次大型的国际会议,深感荣幸。事实上,在生物信息学的领域,科大是亚太区其中一所走在研究前沿的大学。」
身兼科大新成立的生物信息中心主管的科大生物化学系副教授薛红表示,将香港固有的中药传统结合最新发展的生物信息学,以及计算机化生物科技发展前景可观。薛教授说:「今天,这门学科的顶尖科学家云集,进行讨论和交流,将带领科大走向生物科学的更高国际层次。」
主办单位将于会议结束后,安排晚宴款待各出席的科学家,律政司司长黄仁龙先生亦将会出席,以表示对科技发展的热烈支持。
为期三日的会议,主要场地在科大清水湾校园举行,一系列的工作坊将紧接会议,于8月30至31日在南沙科技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