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物理学
科大团队提出高频重力波创新探测方法 助探索宇宙奥秘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系副教授刘滔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提出了一种探测高频重力波(high-frequency gravitational waves, HFGWs)的突破性方法,只需利用现时正在运作以及未来建造的天文望远镜,便可能在行星磁层中有效地探测高频重力波。 这项研究突破有可能大大提高科学家探测高频重力波的能力,并促进对早期宇宙和剧烈天文事件的研究。 重力波可由早期宇宙的相变、原始黑洞的碰撞,甚至是高温粒子的辐射和衰变等事件产生,但重力波效应极其微弱,目前只在相对较低的频段中利用干涉测量被发现。 利用重力波探索天文和宇宙学,仍然非常困难,尤其在1000 赫兹以上的高频段,干涉测量技术的使用也受到极大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滔教授带领及其博士后研究员张晨博士,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婧教授合作组成的研究团队,取得突破性研究结果。 研究利用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效应,即重力波在磁场中可以转换为潜在的、可被侦测到的电磁波。 若利用行星磁层内的长路径提高转换效率,便可产生更多的电磁波讯号。 由于这类行星实验室内信号通量的角分布广泛,因此若望远镜具有宽视野,探测能力可获得进一步增强。 这个崭新概念让天文望远镜化身成重力波信号的探测器,通过不同天文望远镜的合并使用,可以广泛覆盖高频重力波频率,与天文观测的电磁波频率相同(约兆赫兹至10^28赫兹)。 这甚至包括很大一部分以前从未探索过的重力波频段。 这项研究对近地轨道卫星探测器,以及木星磁层内正在执行任务的探测器的灵敏度,都进行了初步评估。 这次研究和相关结果已于 3月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及后于5月更获《自然天文学》的重点文章以「以行星大小的实验室为宇宙学提出新见解(Planet-sized laboratories offer cosmological insights)」为题撰文介绍,强调这项研究对未来研究新型重力波探测技术的重要性。
新闻
科大研究:科学认知和宗教信仰的形成取决于他人的言论而非亲身经历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最近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对科学和宗教的信念主要由他人的话语所塑造,而非由个人的经历所形成。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公众理解对气候变化和疫苗接种等重要社会问题信念形成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更相信科学现象(如氧气)的存在而非宗教现象(如上帝)的存在,传统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可以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氧气,而宗教实体则很难被实际观察到。 由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助理教授马少聪领导的团队挑战了这一传统观点。团队认为,无论是科学认知还是宗教信仰,其主要形成的因素都是由来自他人(如专家或我们周围的人)的见证或资讯所塑造的,而非个人的亲身经验。 团队的研究结果强调,他人的言语对人们信仰的形成和对世界的理解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与认为亲身经验是形成科学认知的主要因素的观点恰恰相反。 马教授说:「虽然个人的亲身经历看似对于我们理解世事有重要影响,但其实我们的理解是深受他人的言语所影响。就像目睹亲人患病时,孩子很难自己推测出这是由病毒引致的疾病;相反,他们反而会更相信他人的话,例如父母的教导,以理解其中的因果关係。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找到向公众传达科学信息的最有效方式。通过强调科学证据的可信度和共识,有利于更好促进公众接受科学事实,尤其是在推广和研究气候变化等新兴科学话题方面。」 她进一步解释:「这一洞见对于消除误导、加强公众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接种疫苗等问题上。」 研究团队通过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实证证据,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旨在解释人们为何会相信不可见实体的存在,如科学中的病菌或宗教中的上帝。 是次研究发现,例如即使人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病菌,但仍然相信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医生和科学家告诉人们病菌的存在。同样,我们推断人类会因病菌而生病,是通过从他人那里了解到这一因果关係,而非通过个人观察认识到这一联繫。 该模型还论证了信源越可信,认同信息的人越多,人们就越有可能相信它。「如果我们身边很多人都相信气候变化是真实的,那麽他们的共识就会加强我们对这些认知的信任度,」马教授表示。
新闻
科大宣布委任谭嘉因教授为副校长(行政)
                                   谭嘉因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宣布,委任谭嘉因教授接替庞鼎全教授出任副校长(行政),由今年7月1日起生效。 谭教授是全球顶尖学者,服务科大逾三十年,成就斐然。他属全球顶尖百分之二的资讯系统学者,亦是科大最常被引用的商学教授之一。谭教授早于1992年加入科大,参与工商管理学院创院工作,现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兼资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 他曾任科大多项要职,包括资讯与系统管理学系主任、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协理副校长(学术),和首任本科课程院长及学务长。 谭教授亦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在香港政府、本地组织与全球商业教育机构中出任公职,于商界和学界拥有丰富人际网络。他现为太平洋经济合作香港委员会主席及香港金融管理局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成员。国际方面,谭教授现为世界两大商学教育资历认证机构﹕国际管理教育协会和欧洲发展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他亦曾出任教育局课程发展议会主席以及教育统筹委员会委员。 作为下一任科大副校长(行政),谭教授将主要负责筹划及管理包括人力、财务、校园服务、资讯科技及其他资源等范畴,以及大学整体资源的策略性发展,以确保大学在教研方面得到充分支持。科大经严谨的全球招聘程序委任谭教授。
新闻
创业, 青年创业, 创新
科大独角兽日载誉归来 展逾百初创企业及发明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5月31日)再度举办“独角兽日”,除一系列交流活动外,更展出逾100间科大成员推动的初创企业及技术,涵盖电子、人工智能、物料、可持续发展与新能源、生物医学及健康科技等领域,规模更胜去年。活动吸引超过1,000位嘉宾亲临校园出席,包括6位立法会议员、来自九个驻港总领事馆的代表、以及许多商界领袖、政府官员、投资者及持份者。 为配合香港致力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目标,“独角兽日”设有研究会、投资者分享、介绍与交流环节,让科大的初创企业与潜在投资者及各界持份者,探索合作机会,并就创业及知识转移等范畴交流意见。 活动上,科大与两所企业孵化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包括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该单位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有超过14,000间中外企业进驻。在新协议下,科大将于区内兴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和Co-incubator孵化器,为培训人才及初创企业提供全面的支持。此计划将为筹建中的“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一部分。 另一合作伙伴为沙特阿拉伯创投公司Beta Lab。该公司专注发展深科技领域,将有助科大初创接触海外市场的关键资源及网络,以进一步拓展全球业务。是次协议亦标誌着继科大代表团于4月出访中东后,再度扩展相关的合作关係。 科大亦同时与三间本地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包括李锦记集团、南丰生命科技投资及新鸿基公司。他们将探讨支持科大刚于4月成立的“红鸟创新创业基金”,协助科大仍处于早期阶段的深科技公司进一步拓展规模。透过这些企业的大力支持,红鸟基金将进一步巩固科大作为孵化初创企业基地的实力,持续培育全球最创新、先进和具创造力的企业。
新闻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科大于首尔高峰论坛分享三十载发展里程 并与韩国知名机构学府加强交流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致力加强与韩国机构和产业的联系。大学高层管理人员于今明两天出席首尔一个备受瞩目的论坛,并与当地顶尖学府和孵化器开展交流,寻求在教育、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的合作机会。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是首尔论坛中唯一的香港院校代表,并获邀发表特别演说。 其他参与论坛的嘉宾包括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的人工智能与机械人技术顶尖学者、国际商业机器(IBM)及三星等科技巨擘的领袖,以及不同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专家。为期两天的论坛由首尔经济日报主办。 她于论坛一个特别环节中,就大学如何协助社会应对新数码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分享真知灼见,并以科大为例,讨论大学培育未来人才的策略,介绍最新的科研创新成果,以及大学如何透过知识转移加速实验成果转化,造福社会。 叶教授其后与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部长李宗昊教授会面,探讨香港与韩国在创新科技领域的潜在合作机会。 此外,科大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金信哲博士亦于今早参与了论坛一个专题研讨会,与业界专家、研究发展政策倡导者及韩国顶尖大学学者,分析现时全球科技竞争的形势,以及亚太区域可采取的应对策略。 叶校长与金信哲博士于出席论坛前访问了延世大学,与大学的高层管理人员会面,并参观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设施。 延世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在医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上享负盛名,两校将探讨加强在人才培育、联合研究和创业活动方面的合作机会。 另外,叶教授及金博士亦主持了一场校友聚会,加强与当地科大校友的联系。  叶教授表示,是次能与韩国顶尖学府的领袖交流,并跟当地创科界的新知旧雨会面,实属难能可贵。 她认为:「韩国与香港有很多共通点,两地不但同样拥有优秀的大学,亦致力推动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卓越研究,以祈成为全球创新科技的领航者。 由此可见,两地大学在促进知识交流及合作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透过携手合作,我们可望加快区内的创科发展。」 
新闻
科大团队研发可持续及可控界面传热策略 提升绿色制冷技术应用效能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可持续及可控的界面热传递策略,有助提升绿色制冷技术于电子设备、太阳能电池板和建筑物等应用中的效能。 面对气候暖化,全球对制冷技术的需求有增无减,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一直积极钻研更有效的节能冷却技术。与需要消耗能量才能运作的「主动冷却」系统相比,「被动冷却」依靠自然过程和建筑设计方式来散热,在不耗能或低耗能的情形下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这种环保节能的方式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因此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 其中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是使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进行被动冷却。金属有机框架是一种多孔材料,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气,用于提升室内空间冷却应用的能源效率。然而,这些材料中的多孔晶体通常具有较低的热导率,限制了它的传热效率。此外,在被动制冷应用中,这些材料通过吸附水进行制冷,其吸附的水分子进一步降低了其有效热导率。这种限制令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难以透过改变其本征热物性以提高其冷却性能。 为了应对这些困难,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向调控多孔晶体与其接触材料之间的界面热传递。他们利用加工纳米结构、表面化学修饰和生长自组装单分子层等多种界面工程方法,以有效增强界面热导。然而,合成或制备具有精确原子控制的界面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限制了这些方法的潜在应用。 针对这个难题,由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周艳光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可持续且可控的策略,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的水吸附来调控接触材料与典型多孔晶体之间的界面热传递。通过频域热反射测量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他们发现接触材料与多孔晶体之间的界面热导由于水分子的吸附,从5.3 MW/m2K提升至37.5 MW/m2K,升幅约7.1倍。同时,他们从其他接触材料与多孔晶体系统中也观察到有效的增强效果。
新闻
​李桂君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开发消毒现金的新型超快激光图案化设备
A research paper titled “Highly Efficient Cash Sterilization with Ultrafast and Flexible Joule-Heating Strategy by Laser Patterning” by Prof. Mitch LI (Assistant Professor, Division of Integrative Systems & Design) and his research team, in collaboration with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was recently published on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focusing on applied surface and interface-related research blending of physics, chemistry, materials science, and life science. 
新闻
大学发展, 物流及供应链管理, 商业, 企业管理, 论坛, 论坛及会议
科大与利丰成立供应链研究院 应对多变商业环境中的挑战与机遇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冯氏集团旗下利丰今天联合宣布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利丰供应链研究院(研究院),旨在推动全球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创新商业模式。 研究院结合科大卓越研究实力及利丰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深厚行业知识,以于大湾区、大中华区、亚洲以至全球的行业发挥影响力,并且协助推展最新财政预算案提出有关香港迈向成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的愿景。研究院的工作重点包括供应链领域的研究协作、进行产业与政策研究构建商业资讯,以及推展高级管理人员课程及与伙伴合办的课程,强化人才培训。 研究院的启动礼今天举行,主礼嘉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署理财政司司长黄伟纶先生、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以及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博士及副主席冯国纶博士,在典礼上致辞。紧接启动礼的研究院创院峰会,主题为「应对全球供应链的挑战与创新」,邀得政府官员、立法会议员、商界领袖、科大顾问委员会及校董会成员、科大伙伴等近150名嘉宾出席,当中包括科大顾问委员会荣誉主席及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博士。 黄伟纶先生致辞时表示:「在地缘政治局势越趋紧张下,企业尤其是内地企业, 更加需要藉着推展业务多元化,包括重组供应链等,以管理风险。香港具备独特优势,有助企业面对这些挑战。香港科技大学利丰供应链研究院的工作,将令香港作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的地位更具吸引力。研究院结合科大的卓越学术和研究基础,以及利丰集团的环球专业知识和强大财政资源,定必在推动创新和变革上发挥重要作用,为香港、内地及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冯氏集团副主席兼研究院顾问委员会主席冯国纶博士表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以及科技加速变革,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带来深远影响——生产商正重新设计制造业供应链以提高韧性和敏捷性,零售商则须不断分散供应市场来降低风险。有鉴于此,我们希望,香港科技大学利丰供应链研究院能够成为全球供应链趋势及相关议题的思想先驱,并透过研究和教学,鼓励和赋能业内专业人士与企业家,培养新一代商业领袖,助力他们掌控供应链,拥抱变化,把握机遇。」